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且不说公孙岳有无此心,愚论派与雄论道各执兵马,愚论派攻伐中原北地,雄论道攻取西南,两军南辕北辙,而甘府、上关、万川、彭源四郡多数为愚论派老巢,焉能用雄论道夺取四郡。”
“侯爷大可放心,雄论道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军发兵之后,雄论道不抽兵回防,迟缓粮草转运消息传送,既是对我军最大助力。
至于公孙岳,其当初被围之际,侯爷说服其投降,而未顽抗到底,可见公孙岳良知未泯,他亦是咸国人,如今大势所趋,他应不会执迷不悟。”
“这…将公孙岳放出,没有咸王首肯,恐怕是办不到。”
“公孙岳对咸王有夺位之功,咸王若是要杀他,也绝不会幽禁留他活到今日。故而说服咸王容易,说服公孙岳难。”
公孙岳是雄论道派的得意门徒,若没有公孙岳,黑巾军也不能如此迅速的起事扩张领土,其兵败之后,与门徒恭首谦一直囚禁至今。
常年的牢狱生活,没有太阳照晒,令其健康每况愈下,百里燕并不担心能否说服公孙岳,而是担心公孙岳会否使诈,将咸军战略意图透露给雄论道。
宗伯泰的建议让百里燕犹豫了两天,直到四月初九,水军大都督陈瞿从北海发来加急消息,长孙水军大举出现在北海,并打出了梁国旗帜,以会盟名义转交了梁国国书,要求进入蒲城关凌渡口进入内河赴咸国会盟。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咸国早于年前诏告天下,不赴长孙会盟,但显然没有几人想到,长孙会腆着脸上门强吃强做。
鉴于形势向预期发展,咸王于四月初十再次发布檄文昭告天下,以彰显咸国拒不参与会盟的态度,鉴于梁国国书的份量,允许长孙在咸国会盟,同时派出诺一言“秘密”赶赴志国安抚志王,以免横生猜忌。
当天早朝散去,咸王召集所有内阁阁员商讨对策。说是商讨对策,实则观察内阁态度。
鼎炀侯一反此前紧跟太子态度,对会盟表态趋于谨慎。
现实处境是显而易见的,长孙国不经咸国同意,将会盟地点改在咸国,可见长孙与晋国是早有预谋,是卑鄙无耻的下流行径。
鼎炀侯就是收了东原、岁当、江东豪强权贵再多的好处,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底线的,而且他毕竟是咸王的表妹夫。
而且鼎炀城每年有大量奢侈品通过北海出口至西海诸国,长孙国高额的关税和保护费,让其几乎无利可图,其早就厌恶了长孙国嘴脸,但为了生意上的利益,也只能迎合形势。现在不请自来,鼎炀侯最担心的是鼎炀城封地的利益。
在其他人看来,要说最开心的,同时也是最拎不清形势的,恐怕非太子姜蛰莫属,百里燕始终觉得他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其亲晋国的态度,多数来自于西寰的床上功夫的软磨硬泡。
晋王出兵咸国,其好歹是晋王妹夫,心里觉得有种畸形的优越感和崇拜感,还情有可原,毕竟这种崇洋迷外的情节,是自卑者最常见的世界观。
但要说长孙国将会盟地点改在咸国,欺负到自家人的裤裆里,满世界都在看咸国的笑话,姜蛰也跟着瞎高兴,折腾自己的老子,这显然不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是心态出了问题。
当然,也不排除太子心机深沉,铤而走险逃避现实。
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考虑,太子如此而为只有三种结果。
其一,咸国取得压倒性政治胜利,咸王对太子更加不满,废之,姜蛰便解脱了夹在咸王与西寰之间的痛苦。当然,他的太子也到头了,但好过整天提心吊胆夹着尾巴做人,毕竟他这个太子当得不容易。
第二种结果是太子吃定咸国取得政治胜利,但咸王废立太子未果,太子依然还是太子,但却在政治立场上取信了晋国,让西寰更放心,如此有利于日后登基后处理晋国和国内的局面。
第三种结果更为恶劣,晋国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咸国被打回原形,太子的地位因为西寰更加稳固,但也意味着太子登基后成为傀儡。
但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意味着极高的政治风险,太子有这个城府和思维深度吗。
但如果没有,那他继续装疯卖傻有意思吗。就是再低能儿,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还能继续如此低三下四,不免让人匪夷所思。
………………………………
第674章 启用公孙岳
对于太子,咸王感到愈发的不满和失望。
“寡人累了,都散了吧!”
“诺!”
众人异口同声,各自退出偏殿,唯有百里燕还在原地站着,咸王问道:
“永兴侯还有何事禀报?”咸王揉着太阳穴,脸色不是很好。
“启禀大王,臣有事密奏,还请大王借一步说话。”
“那好,来人,给寡人准辇。”
对太子的失望,西寰的畏惧,让咸王轻易不敢动怒,如此久憋心中伤身是必然的。
四个内宫力士抬着坐辇来到御花园中百花亭,四月正值花开正艳芳香怡人的季节,咸王却毫无半分观赏的性情,屏退了左右,咸王振作精神倚在坐辇上。
“永兴侯,何事需要密报?”
“启禀大王,眼下情势是晋王威逼日盛,长孙目中无人,且城内已有各种谣言,污蔑大王辱没咸国。此外臣还担心长孙会盟的消息传到志国,志王、陶敛恐疑我生变出卖其,而先出卖我国。因此臣建议我国因尽快与志国出兵先发制人。”
“尽快出兵?晋国、宋国二十五万人马驻扎城外,此时出兵,其若攻我腹地,寡人从何处调兵救援?”
“大王,此番是会盟,晋国、长孙未经我国同意,擅自进入我国会盟,其名不正言不顺,徐国、卫国西海诸国都在观望,其再若兴兵伐我,其必失信于天下,将难取信卫国、徐国、西海诸国。故而在卫、徐及西海诸国抵达之前,其断然不敢大动干戈。
而如果我军与志国先于卫国、徐国、西海诸国国主抵达咸国会盟之前,强势攻入孙国,轻取思水江以东尽数郡县,卫、徐、赵、燕等诸国必不会赴盟,势必即刻发兵围攻黑巾,占得地盘。如此长孙、晋国会盟之事也就不复存在,此乃两利相权取其重。”
“爱卿啊,寡人虽不通兵事,但也知道那思水江以东有八郡之地,是我咸国两倍之巨,如何能在数月间轻易攻下?”
“此处需要用到一人,若能用此人,我军攻取四郡将容易夺得,但需大王首肯。”
“是何人?”
百里燕顿了片刻,小心说道:
“公孙岳。”
“他!为何是他?”
“黑巾军能有今日,其中一半功劳拜公孙岳一人所赐,其在雄论道中颇有人脉,如今黑巾已是樯橹之末,天下大势日趋明朗,各国都在为图谋孙国土地而蠢蠢欲动,孰强孰弱泾渭分明。雄论道不同于愚论派,雄论道工于韬略,情势如何,他们异常清楚,总得留条后路。
如若能说服公孙岳,规劝雄论道弃暗投明,或至少为我军提供一些便利,日后只要许诺保他们性命,臣以为,迅速拿下四郡并非没有可能。
一旦思水江以东尽归咸国、志国,那思水江以西留给长孙、梁国、卫国、徐国、燕国分的可就不多了,卫国、徐国哪里还来得及坐等会盟分地。”
再次想起公孙岳,往事仍历历在目,许是想到了年轻时得遇公孙岳的往事,咸王目中闪过些许怀念之色。沉默了许久,咸王压着很低嗓音说着:
“寡人恨公孙岳,却也不恨他。如若没有公孙岳,寡人也不会是如今的大王,如若没有公孙岳,寡人又岂能得遇爱卿,哪里能收获四郡之地。爱卿如若觉得能用,就用吧,随时可去找蒋浩提人。”
“大王仁厚,想必公孙岳定会感念大王仁慈,为咸国将功赎罪。”
“但愿吧……”
咸王话语间满是萧索之气,看得出咸王心中仍存感激,感激公孙岳替他谋取了王位,即便是为利用他搞乱咸国江山,但王位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计公孙岳当政期间的损失,仅现在的咸国的强大,便不是咸王所能想的,更何况即将吞并的四郡之地,将让咸国的版图扩增近一倍。
气氛沉寂了片刻,咸王话锋一转说道了姜璨:
“爱卿,寡人想让璨儿多学些实用之术,爱卿以为应从何入手好啊?”
突然提及此事,百里燕迅速意识到,咸王日后极可能是想将大位传给姜璨。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