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速令”算是当下一大奇特现象,是御客强征诸侯国将领南下的强征令,可以不去,不去的后果会很严重。而最近一次发出御速令,已经是一百二十年前中原大乱,诸侯国无暇南顾,导致千岳山防线攻破,一度攻入徐国、宋国境内。
中原军团与金雪狄在质量上、装备上,都有极大差距,中原联军往往只能以多取胜,当兵力无法弥补技术和资源差距,御客会发出御速令,从各国强征精英将领南下,以智取胜。
各诸侯国都不是傻子,南线作战最终会沦为各国竞相出卖的绞肉机,没人会动用装备精良的主力军团,送进有去无回的绞肉机里血拼,战后却落得个精锐尽丧,被其他诸国围殴的下场。
于是反而更加剧了联军的内部矛盾和兵力劣势,最后只能一味以多取胜,御客总部也默认这一潜规则。究其根源,是梁天子已经丧失对诸侯国的压制,很难制约诸侯国不这么做。
发出御速令,通常意味着凭借数量优势也已经很难取胜的极端劣势情况下,才会发出御速令,抽调各国名将精英助战。
但问题是,此前没有黑巾军,中原内乱倒也没什么问题,各诸侯国多少还要遵守最基本的政治底线。
眼下黑巾军肆虐,版图几乎比孙国还大,现在一夜间将各国精英将领抽调走,无异于釜底抽薪助纣为虐。
咸国不幸抽中了百里燕,指名要其南下千岳山,咸国当此承上启下之际,这不是拆了咸国的脊梁骨吗。
“既然情势紧急,那为何不见红云烽火”百里燕道。
“红云烽火台只报确凿军情,而信中只说金雪狄北犯之势甚大,因此消息并不确凿,御客是做最坏打算。”
“黑巾军作乱御客袖手旁观,如今各国内外交困,却知道向各国伸手要这个要那个,着实可恶。”
百里燕此时对御客愈发厌恶,虽然曾拜于塞骞门下,但这么个折腾法,谁吃得消,哪里能不让人痛恨。
这时咸王说道
“寡人委实也不愿让魏将军冒此风险,毕竟那是九死一生呀。我咸国重担皆系于魏卿,寡人又岂能让魏卿赴汤蹈火。”
听到这里,百里燕忽然明白,御客非超常事态不发御速令,肯定是御速令有什么弊端。现在来看,一定是御客和各诸侯国君主之间达成了某种政治交易,要不然各国联合抵制御速令,御客也没办法。
既然各诸侯国能同意,这意味着御客一定有办法打破各诸侯国的联合抵制,但是有弊端,而且是政治弊端,不能多次重复草率的使用这一政治措施
千岳山多数地区海拔较高,每次开战,仅死在运输途中的的民夫以百万计,都是高原反应缺氧和酷寒所致,能够供人居住筑城的地区,都是海拔相对较低的草原,因此千岳山作战争夺的焦点,都是事宜人口长期定居的相对中海拔区域。
自古以来,中原军团由北向南攻击容易,但后后勤困难,而金雪狄由南向北攻击困难,但后勤便利。中原军团南下作战,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大王,我咸国就抽中臣一人”百里燕不禁问道,心里极为抵触。
“自古名将能有几人,无不是智勇双全堪当大任者。若只是出谋划策的智囊,御客麾下人才济济,不缺一两个吃饭的谋士。寡人也只是听先王说起,千岳山防线东西纵横千里防不甚防,非用大智大勇之人,如此可见魏卿在御客眼中是颇有份量的。”
“难道就无半点余地也没有了”
“十日之内必须出发,三月之内必须抵达掣驰城。”
“若是误期呢”
咸王面无表情沉默未语,百里燕这时几乎可以肯定,御速令既然能被各国所执行,定是有利弊两手。弊端所带来的惩罚力度,可能是国主都无法承受的制裁。
少时片刻,咸王坐回榻上,对百里燕所提内容避而不谈,只是说
“魏卿若有所求,只要寡人所有,魏卿尽可取之。”
“臣不敢,臣只问此番南下能率多少人马”
“既是御速令,则无需自带人马。但魏卿于我咸国,于寡人甚重,寡人岂能让魏卿只身前往,但眼下梁国要撤军,寡人实在抽调更多人马南下,故而寡人只能予魏卿三万精兵。”
“只有三万人”百里燕吃惊“金雪狄已知兵力达八十万之众,中原联军至少需一百二十万人方能在千里的正面战线上勉强抵挡金雪狄北进,辎重转运极为艰难,如若敌军持续增兵,联军将难以招架”
金雪狄历来以攻为守,在正面宽度长达千里的高原草原上发动攻击,而一百万守军分布在千里的防线上根本是漏洞百出,因此宽大战线对进攻方极为有利,而漫长的防线将稀释守方大量兵力,对防守一方极为不利。
中原军团受制于后勤、气候、生产力、运输效率制约,既无法在高原大规模高效耕种土地,也无法摆脱后勤的束缚,大举向南推进,只能以兴建城池,建立补给站点的方式,大量畜牧养马,适当种植产量较低极为耐寒的燕麦步步扎根。
金雪狄得益于婆嵩江之便利,可将物资补给沿江而下只抵战区以南,而后用独有的动物资源“独角马”,运输两千多里地北上,由此只要金雪狄占领联军补给站,最后都会成为金雪狄向联军攻击的前沿跳板。
相反联军要想将粮草物资运往千岳山高原,没有一条通往高原的大江大河可以用以舟船运输,只能靠人夫,用畜力,将数以千万石计的粮草物资运往前线,延绵长达数千上万里的运输线,高峰时需要供养一百五十万联军,耗费民力千万,畜力百万之巨,六成以上的粮草都被消耗在运输途中。
每一次南下作战,都足以令中原诸侯国十年二十年缓不过气,乃至灭国者不胜枚举。故而千岳山防线,自古以来都是悬在中原头顶的利剑,随时都有落下而亡国的可能。
本章完
………………………………
第413章 利与弊
“大王,御客在中原内忧外患之际抽取各国名将,实属不智之举。日后必成大害,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原动荡。臣此去可能两年,也可能五六年,大王遇事当多与赵帅、高勋、陈尚、荀牧等人多商议,三思而后行,切莫要草率而为,还请大王明鉴。”
“魏卿为寡人鞠躬尽瘁甘效死命,寡人穷极毕生之所有也难以为报,魏卿就放心去吧,若有不测,寡人定会厚待魏卿家小,使之世代蒙恩永享荣华……”几乎哽咽着说完最后一句,姜亥呆坐在床榻上黯然失色,心中的沮丧与懊恼,此刻跃然脸上。
百里燕(既魏贤)重重行了一礼说:
“臣谢大王隆恩!”
“时辰也不早了,魏将军先回吧,这几日就不必上朝了,寡人于你便宜行事之权,尽速调集人马。”
“谢……大王。”
躬身一礼,百里燕缓缓退出内殿,心中的愤怒与不甘掀起滔天巨浪。他开始痛恨这个世道,痛恨这个世界,难以理解这个秩序下的种种所作所为。
离开大内,纵马奔驰在在寂静的大街上,肆意疯狂的宣泄着内心的压抑与不满,沿途惊扰了夜间巡夜的哨兵闻风而动紧追在后。
“快,别让那人跑了,追!”
一百夫长大声疾呼,吹响铜哨召集人马,蒋杰骑马追在身后,闻信警哨大作,他也掏出铜哨,吹响解除命令。
“前方骑马者乃大司马使,停止鸣哨!”
蒋杰喝道,百夫长闻讯前来盘问:
“阁下是!”
“魏府!”
蒋杰递上腰牌,百夫长验看无误又将之退回!
“还请阁下报知城府司马,以免发生误会!”
“知道了,你等继续巡夜。”
“诺!”
铜哨是永兴城去年陆续生产的警备用品,广泛装备于各军,以便于号令兵士统一命令。
百里燕此时一路纵马狂奔,最终在南门刹住了战马,对着一颗银杏树挥刀猛砍: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呐喊着,长久以来的压抑和愤怒,在呐喊中肆意的宣泄,蒋杰率人骑马而来,心头的震惊跃然脸上:
“大人……”
“走开!不要管我!”
“大人,究竟发生了何事,令大人这般震怒。”
百里燕继续肆意挥砍着大树,丝毫不去理会蒋杰等人。直到精疲力竭,再也挥不动钢刀,大汗淋漓的的坐在马背上喘着粗气,目中尽是怒火:
“蒋杰!”
“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