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对李愔来说,五姓七望如此大方,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有了五姓七望的这些人力和财力,可以大大缩短这条铁路的工期啊。
五姓七望,真的是好人啊!
计议已定之后,铁路的修建,也提上了日程。
而接下来,太原王氏,提出要和蜀王,就盐业展开合作。
太原王氏,原本就掌控着大唐的盐业。
而现在,蜀王掌握了新的提炼方法。
能够提炼出更加精纯的食盐出来。
这些实验的纯度,比他们王家煮出来的盐,不知好了多少。
好在蜀王的盐矿,规模并不大。
目前仅仅在益州还有附近的几个州销售,对太原王氏来说,形成不太多大的冲击。
但是,这盐业可是太原王氏的经济支柱之一。
盐业,绝对不允许出任何问题。
他们必须要将这新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第一步,王家准备先以合作的名义,看能不能暗中将食盐提纯的方法,掌握在他们手中。
不过,这食盐,可是以后李愔对付五姓七望得一大利器。
李愔又怎么可能,会将食盐的提纯之法交给太原王家呢?
更何况,王家要的,一定是食盐的独家代理权。
王家得到这些精盐之后,必定会以高价卖出。
而李愔,根本就没准备用食盐来谋取暴利。
所以,李愔以益州的食盐生产,只能满足益州周围的需求为理由,拒绝了和王家的合作。
而太原王家,只能作罢。
其实,太原王家原本的计划,是自己出资购买蜀王的提纯技术。
不过现在,太原王家的联络人,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
因为他发现,蜀王根本就不可能将食盐提纯技术卖给他们。
如果现在他们提出来这个要求的话,恐怕会将以后的路都给堵死了。
既然如此的话,那还不如不提。
来日方长,将来,总有机会得到食盐的提纯技术的。
……
几大世家的人手,居然很快就到位了。
铁路的修建工作,再次提到了日程。
而修建铁路,前期工作,就只能由李愔亲自主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李愔见过铁路,知道铁路如何修建。
首先,是图路线得选择。
这个,不需要怎么勘探。
直接借鉴后世从益州到长安的铁路干线就足够了。
光是一个勘探,就能节省下一两年得功夫。
而接下来,就是先将需要铺设铁路的路段清理出来,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都要做好。
铁路的铺设,只要路段好,其实不需要清理多宽的地方。
先清理出路段,然后再上面铺设小石子,压平之后,在上面铺设枕木和铁轨。
大体的流程,就是这样子。
不过,先期的工作,因为大家从来都没做过这项工作,先期的进展十分缓慢。
不过随着时间的进展,这项工作的进展,逐步的加快。
尤其是铺设石子的过程,随着业务的熟练,速度十分迅捷。
至于钢轨,都是在炼钢厂里面,用平炉和转炉炼钢法炼制出来的。
为了加快铺设铁轨的速度,李愔又特意在铁路毕竟的道路旁,专门建设了几座炼钢厂。
这样的话,铁轨的运送距离,就大大缩短,效率也能一下子提高好多。
不过,当一段铁轨被铺设出来之后。
无论是那些工人,还是五姓七望的代表,还是其他人。
几乎所有看到铺设成功的铁轨路段的人,都会傻眼。
这,就是蜀王要铺设的铁路吗?
就这么窄窄的一条道,到底要怎么走人?
就算是过车,也根本就过不去啊?
这修建起来的铁路,既不能过车,又不能过人,又有什么用啊?
五姓七望的代表,看到这铁路修建成这样,作为出资方之一,当时就不能忍了。
他们忍不住找到蜀王李愔,责问他,为何将道路修建成这般模样?
修成这样,还怎么行走?
他们的玻璃,到时候又将如何运送?
面对五姓七望的责问,李愔只觉得很难对他们解释清楚如此深奥的问题。
只能向他们保证,等铁路修好之后,他担保能够将玻璃,全部都运送出去。
………………………………
第352章 弹劾蜀王
李愔原本以为,要说服五姓七望,还会费一番口舌。
没想到,居然并不需要。
在听到李愔的保证之后,五姓七望,居然似乎一下子就相信了,再也没有来质问过。
这时候,就连李愔自己都在怀疑。
难道本王的信誉,已经坚挺到这等地步了吗?
李愔当然不相信,五姓七望的人,会对他信任到如此地步。
说不定,是他们正在准备什么阴谋诡计而已。
不过,对于五姓七望之人得阴谋,李愔现在都懒得理会。
在益州,李愔还真的不怕五姓七望。
有什么招数,就使出来好了。
……
铁路期初得修建,已经步入了正轨。
整条铁路的路线,也已经规划完成。
接下来,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铺设就好了,不需要李愔随时跟着。
而李愔,终于可以腾出时间来,返回益州,继续规划益州的发展方向了。
现在,益州的真正管理者,其实是都督府得长史上官仪。
上官仪不愧有宰相之才,在短短几个月的功夫中,就将整个益州完全掌控在手中。
当然了,这里的掌控,是相对的掌控。
如果说对县乡乃至村的掌控的话,仍然需要地方世家的支持。
不过,和大都督作对的赵家,已经被消灭掉了。
王家,彻底地投奔向大都督。
剩下的两大世家,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而他们,也不敢翻出什么浪花来。
这两大世家,官府的命令,都极为配合。
而因为目前的益州,各地都在进行大建设。
如果按照后世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GDP来算的话,目前益州的GDP大概比大都督就任之前,起码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
长安,皇宫之内。
李世民御案上的奏折,忽然多出来上百封。
这些多出来的奏折,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弹劾蜀王李愔。
而为首的,就是王家的王信,还有其他五姓七望世家的官员。
而他们弹劾蜀王李愔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条就是,蜀王来到益州之后,不顾百姓死活。
只顾着建造新王府,并且劳民伤财,修建毫无用处的铁路。
而他修建的铁路,全部都是用上好的钢材修建,而宽度只有四尺多。
这样的宽度,能干什么?
除了好看之外,简直一无是处。
这不是劳民伤财,又是什么?
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穷奢极侈,这就是他们弹劾蜀王的第一条。
而第二条则是,蜀王荒诞不经,不理政事,属于教化。
现在整个益州的百姓,在蜀王去到蜀地之后,安于享乐,不事生产,不孝至亲。
而整个益州,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之中,竟然没有一个考生高中。
这足以证明,在蜀王来到益州之后,益州的教化,简直形同虚设,毫无建树。
这两点弹劾,对一个皇子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皇子担任大都督,一般情况下,都是遥领。
也就是只是名誉上的大都督,地方上实际的政务,还是当地的刺史说了算。
但是现在,李愔不但是益州的大都督,并且同时兼任刺史一职,还有持节权。
这,已经可以说是益州的土皇帝了。
如果再加上世袭罔替这一条的话,那可就是益州真正得土皇帝了。
本来,如果李愔励精图治得话,那也就罢了。
就算他啥事不干,混吃等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现在,偏偏他刚到益州,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建造王府,完全不顾百姓死活。
并且,在官员最看重的教化方面,更是做的一塌糊涂。
这两方面,对蜀王来说,是致命打击,是抹不去得污点。
当然了,朝堂之上,并非一片讨伐的声音。
也有人,为蜀王李愔说话。
比方说,卫国公李靖,就站出来为蜀王李愔说了一句公道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