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人,为蜀王李愔说话。
比方说,卫国公李靖,就站出来为蜀王李愔说了一句公道话。
“王信匹夫,你少在哪信口开河,污蔑忠臣!这一次,益州刺史,勾结外贼,如果不是蜀王李愔的话。整个益州都将被外族攻克,益州百姓,将死伤无数。”
“还有你弹劾他的问题,第一,蜀王既然敢修建铁路,必然有他的作用,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蜀王所做的事情,那一桩那一件,都不都是出人意表?神奇无比?”
“而第二件,蜀王才刚刚到达益州,还不足半年的时间。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做出什么事情来?益州的教化问题,只能归结在远益州刺史林诀身上,又如何能算到蜀王李愔身上呢?”
在卫国公李靖之后,陈咬金等一帮老臣,纷纷站出来,大声符合。
程咬金,更是伸出胡萝卜粗细的手指头,指着王信得头皮,破口大骂。
那唾沫星子,几乎将王信全身都给浇湿。
最后,还是在李世民发火之后,这帮武将得声音,才逐渐平息下去。
王信不由反诘问道:“那么敢问卫国公,四只多宽的铁路,又能做什么用呢?益州百姓的教化,怎么会和益州大都督,益州刺史全无关系?”
“听说,现在的益州,百姓就只向钱看,完全没有了礼义廉耻。而这,就是在大都督李愔去到益州之后,才发生的事情,怎么能说和蜀王没有关系呢?”
王信的话,让李靖一时之间,难以反驳。
虽然李靖极为信任蜀王李愔,毕竟,这是他的孙女婿。
李愔的为人,李靖自认为还是熟知的。
但是现在这件事情,真的不好解释。
李靖也不清楚,李愔到底为什么会修建这样的铁路。
既然辩不过,那就只能胡搅蛮缠了。
而胡搅蛮缠,正是这帮武将的拿手好戏。
以程咬金为首的一帮武将,在李靖的带领下,和那帮文臣,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险些上演了一场全武行。
最终,还是李世民一声令下,才制止了这场闹剧。
至于这次对蜀王李愔的弹劾,最终,李世民也不能置之不理。
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派遣魏征为钦差,前往益州,彻查这两件对蜀王李愔的弹劾。
魏征为人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派遣他前往,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能放心。
………………………………
第353章 我叫狄仁杰(三更毕)
回到益州之后,李愔决定在益州开设学堂、科研院等部门。
还有药王孙思邈,已经和他约好,只要他到达益州,孙思邈就会前来投奔,开设医学院。
现在已经快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孙思邈不知游医到了什么地方,还没前来。
不过李愔相信,孙思邈并不是失信之人。
等听到消息之后,必定会前来。
甚至,现在就已经在前来的路上了。
等孙思邈来到之后,李愔就会开设医学院,并且准备开设医院。
当然了,李愔在益州开设这些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想要局限在益州一隅一地。
而是,借着他有持节权得这个时期,将益州当作一个试验田,当作一个特区。
只有在益州开设这么多先进的机构,让其他人看到卓绝的效果,到时候,才有可能再整个大唐范围内推广。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第一步。
李愔要在益州,开设一座大学,名字就叫益州大学。
而这座大学坐落得位置,就在新城之内。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新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还有新城的道路,已经基本搭建起来。
而新城的第一座建筑群,益州大学,现在已经基本竣工。
目前益州大学还很空旷,规模并不大,目前来说,仅仅有三栋教学楼,能够容纳数千人而已。
当然了,益州大学留下的空地,还是非常大得。
到时候,再容纳个四五万人,甚至再多一些的人,都不成问题。
而目前,整个益州大学的三栋教学楼,李愔估计目前也用不完。
毕竟,现在益州大学的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开设的,只有小学班而已。
而能到这里来入学的,目前只能是附近的百姓家的子弟。
初期的人数肯定不会太多。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能够获得逐步改善。
目前,李愔决定在小学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
语文老师很好找,只要有一定的四书五经的功底,就可以担任。
数学老师,自然是王孝通。
而物理和化学老师,暂时就让李淳风一个人担任了。
有了学校和老师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开始招生了。
李愔命人在整个益州范围内,发布公告。
所有七岁以上十岁以下的适学儿童,都可以送到益州大学来就读。
距离学校远的学生,可以借宿在学校里面。
凡是益州的适学儿童,一律不收取学费。
在古代想要发展,最缺的是什么?
当然是人才。
人才难得,所以,李愔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所以,这一次,李愔创办学校,决定实施学费全免的办法。
不过就算如此,李愔也没想过,会有太多的儿童被送过来入学。
因为,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实行了科举。
但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想要供应一个读书人出来,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寒窗苦读几十年,都未必能够考中。
现在的科举,也没有后世那般严格,门第之见,仍然很深。
寒门学子,就算有大才,都未必能够考中。
所以,也造成了,一般的百姓家里,很多人都没想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毕竟,孩子去读书了,家里就会少一个劳力。
这对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古代来说,无疑是一件让家庭雪上加霜得事情。
不过,令蜀王李愔极为震惊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每日送家里孩子来读书的百姓,竟然络绎不绝。
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送来的孩子,居然达到数千人之多。
现在一栋教学楼,竟然已经不够用。
并且,还不断有孩子,在源源不断的被送到这里来。
这种情况,让李愔大为惊诧。
什么时候,益州百姓的觉悟,居然如此之高了?
额,好吧,其实造成这一情况的始作俑者,还是李愔自己。
因为在用工的时候,能识字,会读会写的人,工钱就能翻上一倍。
这让益州的百姓,都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金钱啊!
于是,当他们听说,大都督举办了一座益州大学。
益州大学里面,非但不要学费,离的远的学生,开可以在学校里面寄宿,还免费吃饭。
于是,无数百姓心动,纷纷将自家孩子送了过来。
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啊?
好多的百姓,甚至都没指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高中,他们只盼着,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做工的时候,拿到翻上一倍的工钱,就足够了。
而就在这一日,李愔忽然看到,有一个不过五六岁左右的孩童,居然也被家长带着,被送进了学堂。
而他们的规定,明明是七岁到十岁之间的适学儿童。
这个孩子,实在是太小了吧?
想到这里,李愔不由迎上前去,蹲下身来,向那个孩子问道:“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
对李愔小朋友的称呼,小家伙很显然有些不适应,不过后面的话,则是听懂了。
于是,小家伙对李愔说道:“回大都督,我今年七岁啦!”
小家伙奶声奶气得声音,让李愔不由得哈哈大笑,忍不住再次问道:“你七岁,为什么这么矮?你看人家,都这么高,你是怎么长的?”
小家伙想了半天,才歪着脑袋说道:“回大都督,我长的矮,都是被诗文给压的,都是因为读书多的缘故。”
霍,这小家伙,也忒可爱了点吧?
李愔忍不住再次起了逗弄他一下的心思,不由再次问道:“那本都督问你,你都读过什么书啊?”
听到李愔的提问,小家伙不由挺起胸脯,傲然说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人家都会背了呢!”
嗯?
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屁孩,居然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