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练十分方便。
杨丛义离开的这一个月时间,苏仲、罗聪、姚昶等一众将校把精武军管理的井井有条,训练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天训练时间至少六个时辰,全军士气却没有任何衰减,他对此十分满意,权力下放这个决定他做对了。
又在营中随将士们一起训练几天后,杨丛义再次召集所有将校,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几条禁止性纪律,又将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的表现夸奖一番,而后代表朝廷和回易处,给每个人多发两个月饷钱,以资奖励。
做完这一切,他又去县衙见了一次老县令,专门交代县令对精武军多多照顾,多多包涵,若有事需要县衙协调,让他不要推辞,朝廷对回易十分重视,事成之后,参与之人都有重赏,流求作为精武军驻训之地,肯定也有赏赐。
将精武军驻训之事安排好,杨丛义很快乘船离开流求,返回泉州。
造船厂一片忙碌的景象,工匠比年初多了很多,多达千人,整个造船的规模比起几年前鼎盛时期也不差多少,即便如此,杨丛义仍然觉得规模过小,要求船厂再招工匠,海船战船的质量要保障,进度也不能太慢。
经过一番沟通,十五艘战船的交工时间提前到六月中旬,除此之外,四千料海船再增造十艘,战船增造五艘,第二批造船经费五月初支付。
增加造船订单,船厂这才心甘情愿的招募工匠,扩大船厂规模。
在船厂考察了两天,确认一切进度正常,杨丛义的注意力便从船厂移开,随船人员要开始招募了。
百艘海船的船队需要的人手绝不仅仅是三千人,根据以往经验,至少得八千,朝廷没有给回易处任何特别指示,精武军编制也没有增加,但就精武军这点人远远不够,这有限的兵力在海外压不住大浪。
没有朝廷的命令,精武军不可能随意扩编,但招募多少水手完全是有回易处做主,毕竟不管回易处招募多少人都不用朝廷额外出钱,朝廷自然懒得管。
于是杨丛义马上拜访泉州、漳州两州主官,请官府协助招募水手,给水手的待遇是出海两年,每月一贯钱,表现好工钱翻倍,年龄限定在十五岁与二十五岁之间,身体健壮的,年龄可放宽至三十岁。
招募告示传至各县,根据反馈,报名应募者寥寥无几。
反思之后,杨丛义觉得是招募地点选择错误,泉州、漳州靠近海边,信息流通很方便,去年回易船队出海遇难,几千人葬身大海的消息恐怕早已传的人尽皆知,这个时候再招募出海水手,谁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除非他没有听说过那场海难。
思来想去,这五千人还得到荆湖或是淮西去招募。
如果真要去淮西,这一走怕是得要几个月,莲儿的孩子出生时,他在外地,如今回泉州没几天又要离开,不知清尘会怎么想。
然而,杨丛义的顾虑,清尘根本就不在意,因为的她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放在刚刚出生不足两个月的婴孩身上,夫君何时回来,何时离开,她顾及不到,也没有太多关心。
家里多了个小的,他这个老的就马上变得可有可无了,对此杨丛义只能叹息。
杨丛义离开了,清尘与莲儿只送到院门外,多的话没有,只是叮嘱他在外面吃好穿好,保重身体。
从泉州离海的杨丛义,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他不是不喜欢孩子,只是孩子一出生,他在整个家中的地位似乎骤然下降,让他有诸多的不适应,几乎就像是一个局外人。
杨丛义再次乘船从泉州来到流求,招募五千人,单单靠他一人肯定不行,他得从精武军中挑选几名表现优良的校尉,与他同赴淮西。
聚将议事之时,四名准备将主动请缨,杨丛义欣然应允。
………………………………
第521章 再回淮西
不久之后,杨丛义一行人乘船从流求出发,顺风北上明州,而后转走陆路,经临安去往淮西。
在经过临安时,杨丛义回了一趟回易处,汤鷽负责的货物采购已在进行中,陆陆续续有些商贾进出回易处。
据汤鷽所说,上次回易失败,导致这次采购货物的难度增加不少,很多商贾要求回易处偿付之前的欠款,他们才会考虑继续后续合作,但这种要求,她自然不能同意,朝廷只给了五百万贯,而回易处这个烂摊子,欠下的账款就有八百多万贯,以目前资金,只能先把这次回易做成,回易处才能起死回生,欠下的账款才能还清。
虽然有难度,汤鷽带领的采购团队还是签定了价值四百多万贯的货物采购契约,随着时间推移,远处的商贾近几个月也会陆续赶来,总体来说,预计不会比第一次差太多。
杨丛义对汤鷽是放心的,她说行,那就一定没问题。退一步说,即使这次采购不到一百船货,只要出海经营得当,应该也能赚回来足够的利润。
在临安停留了两天,见了黄琦一面,杨丛义便带着四名准备将和一队精武军赶往淮西。
一个月后,一行人到达淮西境内,杨丛义与四名准备将随即分赴安丰、蕲州、黄州、无为、安庆五地招募人手,员额不限,越多越好。
应募之人,年龄要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之间,具体要求,参考募兵标准,一旦应募,马上支付两贯安家钱。
杨丛义这次随身带的钱足够多,每名准备将都领取了一大笔钱,包括公使钱、安家钱、粮饷及物资采买。
在赶往淮西的路上,他们已经做了许多准备,每到一地他们先知会当地官府,附送回易处一封协助书信,而后在官府协助下,即刻开始张贴、发放招募告示。
杨丛义回到了熟悉的怀宁县,而与他相见的官员,他却一个都不认识了,细问之下,才知几乎全都调任他地,或是待官在家。
即使没了熟人,怀宁的官员,包括知军大人,对杨丛义还是十分热情,毕竟他是从怀宁县衙走出去的人,如今刚刚三十出头便独领回易处,肩负朝廷重任,前途不可限量,这次回来,也算是衣锦还乡。
对于杨丛义提出的协助要求,知军大人全力支持,很快传令辖下各县,命令各县将招募告示传达到每一个村镇,每一个山村。
有安庆军衙如此大力度的支持,杨丛义的招募压力减轻了很多,他们只要等招募消息传到各地,而后立起招募大旗就行。
在怀宁待了几天,跟怀宁一众官员吃了几次宴,杨丛义便往西去了太湖县。
太湖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当年他为了修整河道之事,几乎跑遍了全县大小村镇,太湖差不多算是他的故乡,而这里也有他为数不多的熟人,这次来太湖就是为他而来。
杨丛义悄无声息的出现在郭家门前,匆忙赶来的郭青见到他十分高兴,慌忙将他请进家中。
当晚一场家宴,杨丛义是毫无争议的贵宾。
因为杨丛义与郭青不同寻常的关系,郭青作为次子,在家里的地位也骤然提升,宴席上他的座位更是紧挨杨丛义,而另一边坐的是郭父。
宴席上,杨丛义毫不掩饰的将朝廷再次组建回易之事说与众人听,告诉他们如果想跟回易处做生意,可以直接去临安回易处找汤副使谈,一旦谈成生意,绝对可以赚大钱。
郭青帮回易处做过事,前两次回易他都参与了,两次下来赚了不少钱,去年原本想等船队回来,他采购一批海外货物运到淮西来卖,谁知船队却出了问题,带回来的货物不多,没有过硬的关系,根本买不到。
郭家是世代做丝绸布匹生意的,在淮西也有一定的势力,朝廷前两次组织回易,他们不是没有听说,只是觉得不靠谱,把丝绸布匹从太湖运到泉州路途太远,一旦路上出了问题,就血本无归。
对有一定势力的商贾来说,冒大险赚五成利,远不如安安稳稳的赚两成利舒坦,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只要不出大差错,即使不赚钱,家里的资产也够支撑百年,一旦遇上好机会,几年之内回复元气也很简单。
郭家的丝绸布匹生意近些年就是这般不死不活,说不上赚钱,但也不至于亏钱,进出基本持平,若冒险一搏,成功了自然好说,要是运气不好失败了,那郭家的生意瞬间完蛋。
郭父犹豫不决,郭青则很快接下了回易船队后勤供给的生意,这门生意虽然劳心劳力,但回易处出手大方,只要他精打细算,就稳赚不赔,还能赚大钱。
杨丛义知道汤鷽采购货物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