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阁的病好了,但他却无意去追已经拔营而去的精武军,因为苏溪营地还有好多资产未曾处理,这可是一大笔钱,如今全军离开,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来,这批财产自然归他所有。
福祸相依,精武军被回易处征调,对他个人来说,究竟是福是祸,他理不清,也不需要理清,只要有钱就够了,拼死拼活不就是为了钱吗?
李阁迅速处理了精武军留下的资产,而后便在义乌、金华享乐,不知昼夜。
而精武军自离开义乌之后,便一日不曾停歇,连续行军半个月后,终于到达明州。
全军在明州休整三天,三天之内征调租借了二十余艘大船,稍作准备之后,全军登船直下泉州。
数天后,载着三千精武军的二十余艘船在泉州靠岸停留,在短时间内采购一批粮食物资,招募一批建筑工匠,船队再次出发,一个昼夜便到达流求西海岸。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全军三千人,没有人到达过流求,杨丛义也一样。
满载精武军和工匠的船队在向导带领下,几经周折,最终在悠长的海岸线上找到了可以供往来大船停泊的港口。
杨丛义下令全军即刻登岸休整,但不得远离海岸两里,不得滋扰民众,更不能下海摸鱼。
而他自己则第一时间找到流求县衙,见到了年老的流求县令,说明来意后,又拿出枢密院调令让对方过目验看。
流求县令官职比杨丛义低了不少,况且精武军驻训流求是朝廷的命令,所以他对杨丛义的要求和提议没有任何异议,全部照准,全部支持,只有一个提议,不要让驻军往山里去,以免引发动乱和死伤。
县令的这个提议,杨丛义满口应允,山民有自己的生活区域,任何外人踏入他们的领地,都会被视为入侵,这是他们的视野局限和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再说他也无心跟山民打交道,精武军只是在这里驻训,井水不犯河水,两不相交最好。
精武军驻训要圈定营地,县令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就派了属吏陪着杨丛义在西海岸距离县城数十里远的地方,圈定了方圆五里的荒地,作为精武军建营之地,在那附近还有一个不错的港湾,若要停靠大船,得花些功夫休整一番。
营地圈定,精武军全军即刻开赴营地,就地扎营。
全军三千人几乎都有修建营地的经验,其中一千人参与过昌国宣威军营地修建,又全程主导了义乌选将营建造,经验丰富,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参与过营房搭建、场地平整。
整支精武军很快分成几部分,在随军建筑工匠的帮助下,根据过往经验和要求,一一分配差事,伐木取料、征车运输、平整地面、夯实地基、埋柱架梁、刨木封屋。
等全军热火朝天的开始大搞建设,杨丛义也没闲着,他又找到老县令,让官府出面招募一批人力,进入精武军营地帮工,以期在最短时间里将营地修建完成。
工匠人力招募到位,又跟老县令协调粮食采购征调之事,但此事老县令却无能为力,因为流求县远离大陆,人口分散,管辖不便,税赋不丰,况且现在是春天,去年的税粮早已上缴,粮仓空空,只剩粮食千担左右,以备不时之需。
眼见找县衙解决精武军粮食问题行不通,杨丛义便转而将目光瞄准大地主,千百年来流求一地远避战祸,税赋较轻,加之西海岸土壤肥沃,数代积累下来,有不少拥地百亩千亩的大地主和富户。
………………………………
第520章 军权下放
整个流求,有头有脸的地主和富户很快就被召集到县衙,集中议事。
老县令简单说明情况之后,杨丛义代表朝廷宣布征购粮食的命令,购价为每担粮食一贯半,比流求本地售价还贵了数百文,当然要比泉州售价低上数百文。
征购数量没有限制,有多少要多少,全部现钱付款,不佘欠,不拖延。杨丛义财大气粗的架势直接将一众地主和富户镇住,惊的他们个个直咽口水,他们终于能赚一笔大钱了。
流求年年风调雨顺,他们有的是粮食,吃都吃不完,但想拿出来换钱就很麻烦。流求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随处可以开荒,家家户户基本不缺粮,就是偶尔缺粮,山里也有很多果实可以充饥,所以愿意拿钱买粮的永远是少数,要想换钱就得把粮食运到泉州或漳州,可粮食过海风险很大,还卖不了高价,如今在流求就能换到大把的现钱,谁会不愿意换?
县衙议事厅里,当场就有不少地主富户表明粮食售卖意愿,少的数百担,多的数千担。不论多少,杨丛义全部应下,立即签订征购意向契约,告诉他们,只要粮食运进精武军营地,马上支付现钱。
流求百姓家中的存粮,远超杨丛义想象,他原以为能采购几千担,最多一万担,谁知当天签订的征购意向就达到三万多担。流求户籍人口只要四五万人,现在是春天,正是青黄不接之际,民间还有这么多存粮,可见此地农业生产潜力之大,超乎想象。
不过,很快杨丛义就释然了,在后世整个台湾的耕地养活了两千多万人,如今偌大一个流求,养活四五万人肯定稀松平常。
看到流求的存粮潜力之后,杨丛义顿时轻松了一截,如此一来,基本就不用担心精武军驻训期间的口粮供应问题,在驻地就能完全解决,甚至冬天船队出海,还能在此地采购一大批粮食。
杨丛义回到营地之后,粮仓建设骤然加快。
即便如此,那些签订了售卖意向的地主富户仍然多次前来催问何时可以交割粮食,他们想要拿粮换钱的意愿十分强烈,生怕朝廷反悔,从泉州或漳州调粮,因为精武军只有三千人,六个月所需粮食也不过九千担左右,随便从对岸运几船过来,也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少时间。
十天之后,经过多次扩建,一个巨大的粮仓修建完毕,预计可一次存放粮食六万担,至于为何要修建这么大的粮仓,只有杨丛义自己知道。
粮仓建好,一批批粮食迅速运进军营,交割入库,半个月时间,堆满大半个粮仓。
杨丛义作为监军,在统制不在营中之时代表朝廷统领全军,为提振士气,激发斗志,他宣布精武军即日起,一日三餐,每人每天三斤口粮,驻训期间饷钱增加五成,将来护卫船队出海,饷钱增加两倍!
这个消息对全军将士来说无疑是一剂大补药,瞬间引爆精武军,从普通士兵到副将主将,士气大涨,斗志昂扬。
随后,杨丛义召集一众将校,代表回易处和朝廷下达任命,在精武军统制李阁未到军中之前,暂由苏仲代统领之职,姚昶、罗聪为副,共同统领精武军,组织营地营建和全军训练,训练内容和强度,参考当年宣威军,只能高不能低。
建军以来,精武军将士一再被克扣粮饷,早已苦不堪言,如今趁统制不在,监军给全军增加了粮饷,统军之权下放,一众将校士气猛涨,纷纷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训练任务,迅速恢复往日训练水平。
权力下放之后,杨丛义又对军队训练和日常管理做了一番较为详细的部署,而后便带着一支小队暂且离开军营,四处走一走,散散心,就想看看他不在军营,精武军是何模样,毕竟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可能一直呆在流求。
从军营离开后,杨丛义一路南行,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穿过人烟稀少的荒野丛林,一直到达南部沿海地区,沿途他也发现了少许乡村,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
询问得知,当地百姓很多人都是数百年前从泉州、漳州一带逃难而来,有的来自魏晋时代,有的来自南北朝时代,有的来自隋末唐初,有的来自唐末,最近的来自大宋徽宗年间。
这些人里,近半没有户籍,在南方丛林间辟地耕田,自然生息,不从官府管教不交税,也无法得到官府保护,一旦与山上的山民爆发冲突,发生矛盾,也只能自己解决,当然吃亏的永远是他们。
整个流求是什么地形,杨丛义手里有地图,多少有些了解,他一路南行就是想亲自看看,好心里有底,为以后做些打算。
在南部海边停留几天之后,他带着一队卫兵原路返回军营。
精武军营地已经修建完毕,宽敞的营房,宽阔的校场,虽然不能跟义乌营地相比,但比昌国营地不知好了多少,整个营地一马平川,距离海岸也不到一里,出海训练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