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父犹豫不决,郭青则很快接下了回易船队后勤供给的生意,这门生意虽然劳心劳力,但回易处出手大方,只要他精打细算,就稳赚不赔,还能赚大钱。
杨丛义知道汤鷽采购货物的压力很大,所以他来到淮西也是想顺便帮她拉一些有实力的商贾,只要商贾愿意冒些风险,把货物从长江运往泉州还是比较方便的。
在郭青家里住了几天,郭父应杨丛义提议,亲自出面邀请了一些在太湖县有势力的商贾来家里议事,在杨丛义几番解释与劝说下,最终有五个商贾愿意与郭家一起做回易处的生意,而他们六家能提供的货物价值五十余万贯,也不算是小数目。
杨丛义当场跟他们议定了草案,并给了他们一封书信,要他们每家派一个代表去一趟临安,签订最终的采购契约,至于是要求付现款,还是先赊欠,两年之后回易处支付双倍货款,他们考虑清楚,可以自行决定。
谈成生意,杨丛义便没在太湖过多停留,很快返回怀宁,开始准备招募之事。
当然在此期间,他也请官府出面召集过一批颇有势力的商贾,将朝廷再次回易之事相告,劝他们积极参与,然而,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此事并不敢兴趣,因为跟金国做生意不比把货物卖给回易处差,还不用承担太多风险。
其实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怀宁距离宋金边境并不算远,这些年马匹贸易较以往兴盛不少,交通运输颇为便利。
多年前,杨丛义与汤鷽一起护送完颜亮返回淮北时去过安丰军,当时那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不知八年过去,如今边境是何模样,是否有所恢复?
心中一动,便想去边境看看。
招募还未开始,杨丛义心意一动,便即刻起身,催动快马朝庐州、安丰而去。
一路上,官道两旁尽是绿油油的庄稼,荒地早已复垦,随处可见田里低头忙碌的农民,安详和睦,欣欣向荣,几乎感受不到边境紧张的气氛,与八年前相比,庐州、安丰更适合百姓生活,休养生息,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但若他们知道五年后金人必定提刀南下,不知他们是现在就离开,是等金人到来,还是另有方法应对。
金人会不会继续南下,按理说应该很容易猜到,但显然朝廷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因为一路上他只看到百姓,几乎没有看到多少军人,就连驻守城池的军队也没有多少,也看不出来他们是精锐,更像是混日子,凑数的。
穿过庐州、安丰,杨丛义很快达到宋金边境,寿春县城。
当年他跟汤鷽就是从寿春县境内,将完颜亮送回淮河以北的,那时急着回临安武学,只留宿了一夜,便匆匆离开。
如今再来寿春,在街上走了一圈,他便感受到了与在庐州时完全不同的氛围,这里的人们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焦虑,对靠近的陌生人也更加警惕,就是交谈说话,也不会靠的太近。
与金国一河之隔,这里才是真正的边境!
可即便如此,寿春驻守的军队也并不多,据说不足两千人,还是外紧内松。
若朝廷知道完颜亮五年后要催马南下,他们还会如此部署吗?
杨丛义不在朝廷,不在枢密院,即使知道些什么,以他目前的身份,也无能为力。
在寿春住了两天,四处走了走,看了看,唯一的意外收获,便是发现八年前当掉汤鷽随身佩剑的那家当铺还在,当年的当票早已丢失,但他还是想试试能不能替汤鷽赎回那把剑。
当他向掌柜说明缘由,告诉对方是要赎回八年前当掉的一把剑,那掌柜说去找找,以他们的规矩,当期超过五年,即视为原主放弃赎回,当铺就可以随意处理。
两盏茶后,掌柜将一柄剑放在杨丛义面前,剑鞘已经有些腐朽,剑柄也已发霉,剑身也满是锈迹,看样子是属于保管不善所致。
杨丛义并没有多找麻烦,当即原价赎回,此剑当年是汤鷽的随身之物,若把它带回去,她应该会很高兴。
返回怀宁途中,他顺路去看了看安丰和庐州人员招募情况,结果令他很是满意,两队人马已经各自招募了数百人,而各县还陆续有人赶来应募。
等他返回怀宁,前来应募者已不下百人,官府已经代为安置。
招募大旗随即立起,一一为应募者登记造册。
………………………………
第522章 驻军昌国
一个月后,招募期限截止,应募者也逐渐减少,各地停止招募。
到了约定的集合时间,应募者两天之内纷纷汇集,开始简单的集训。
而逾期未到,或是临时反悔者,由官府追回发放给他们的安家费,另外还会对他们进行处罚,增加半个月劳役。
经过三天简单的集训,从各地招募的水手很快往怀宁赶来。
这次招募不同于招募宣威军,要求有所降低,招募十分顺利。
仅杨丛义在安庆一地就招募了一千五百余人,就这样,知军大人还觉得有些少了,希望他们再多招募一些,把那些无地可种,没有生计的人统统招走才好。
黄州、庐州、安丰军、无为军四地,也各自招募了千人左右,五地加起来一共招募了将近六千人。
招募来的人看似很多,超过预期,但杨丛义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多一千人还是两千人,他们两年下来的花费与整个回易船队相比,并不算什么,但多一两千人出海,对船队来说意义非凡,一能提高上下货效率,二能作为后备军,保护船队安全。
六千人在怀宁汇合,声势浩大,为避免行军路上的麻烦,杨丛义很早就决定带他们走长江水路,半个月前船只便购买征调完毕,五十余艘江船停泊在江边,船工舵手,待命而行。
船上的后勤物资准备齐全,稍作整顿之后,六千人一一登船,而后乘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
十天之后,满载水手的船队驶出长江口,停泊在海岸,平底江船在这里换成海船,横渡杭州湾后,全员在明州登岸。
海上这个季节正吹东南风,走水路南下显然不合适,再加上坐不惯船的六千新人,在长江上早已吃尽了苦头,宁愿凭两条腿走路,也不愿再登上海船。
明州到泉州三四千里路,带着六千毫无行军经验,又无军纪可言的新人,很难凭借双腿走完全程。
真要硬走,路上不知要出多少麻烦,杨丛义身上有钱,郭青也一路跟随做后勤供应,吃喝倒是不担心,但掉队之人不可避免,一旦处理不好,怨气发生蔓延,队伍很可能彻底散掉,今年的回易很可能就要泡汤。
几番权衡之后,杨丛义决定先把六千人全部拉到昌国,让他们就在昌国训练,而后等风向有变,再乘船赶往泉州或流求。
主意一定,马上找来四名准备将,把登陆昌国的想法说给他们听,要他们时刻注意各部动向,不要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尽量不要用强,暂且以安抚为主,等到了昌国,再开始军队化训练。
而后,杨丛义只身来到昌国,眼前所见,让他不甚唏嘘。
往日人声鼎沸的宣威军营地,如今安安静静,空空如也,营房前的海滩上已经长满了荒草,营房也多有破损,整个营地就像被放弃了一般。
但最终他还是见到了营中的士兵,找来主官将校一问,才知整支宣威军经选将营征调和护卫出海损伤,如今所剩兵将不足四百人,已是名存实亡,朝廷连统制官都没有再派遣,军中主事之人就是一个副将。
而这仅有的一个副将,还是宣威军旧人,几年前第一次出海他是火长,广南一战,他升为队长,前次护卫出海,遭逢大难,军中将士所剩无几,朝廷便把他升为副将,暂领残存的宣威军。
听他红着眼睛讲起过往,杨丛义心里十分难受,宣威军几乎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当年宣威南洋,驰骋广南,力抗李越数十万大军,何等风光,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竟成了这般模样,该怪朝廷,还是该怪他们自己?
事实已经如此,难以更改,空想过去也毫无意义,做好正事,才是当务之急。
杨丛义很快收拾好情绪,将他再次督造回易之事告诉宣威军仅存的副将,并告诉他回易处已经从淮西招募了六千人随同出海,人就在明州,但如今季节不合适,不方便乘船南下泉州,想借用宣威军营地,先把他们训练一番。
话一入耳,不论从官职地位,还是从人情来说,那副将都没有拒绝的余地,马上点头应允,言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