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是不能啊。”李牧解释道;“臣的意思是,只要陛下对科举重视,就会让士族产生幻想,只要认真读书,就能够功成名就,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参与科举的人也会越来越多,陛下的牢笼也就越来越大了。胡思乱想的人越少,陛下的天下也就越安稳。”
“嗯……”李世民点头,张嘴要说什么,忽然反应过来,道:“这与朕问你的事儿,有什么关联?”
“自然是有的。”李牧认真解释道:“造反,光有一个领路的,有想法的人不行。钱财也是必不可少,所以掌控了有钱的人,就有造反的资本之一了。陛下用科举牢笼天下士子,扼杀了这些有想法的人。臣再为陛下想到办法,控制住这些有钱的人,那天下的人,还有造反的机会么?”
“话的意思朕听明白了,只是朕想不通,你搞的那个交易市场,如何能做到掌控天下的有钱人?”
“这很简单,陛下。”李牧耐心地解释着,道:“当钱财变成了股份,钱就流通了起来。任何流通的钱,陛下都可对其征税,无论是商税还是契税等等,这样国家的钱至少是增加的。”
“另外,当货物变成了期货。交付的这段时间内,掌控第一手消息的市场,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其中的利益,绝对不止一点半点。”
“当交易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任何人都离不开的时候,陛下牢笼天下商人的目的也就能达成了。”李牧正色道:“陛下,人都有懒惰的一面。我想出这么多的办法,就是想让这些商人的生意好做起来,同时让他们忽略,他们的生意好做是因为交易市场,是因为内务府。当他们适应了这种做生意的方式之时,便落入了朝廷的掌控之中。交易市场可以随时切断一个商人的命脉,让他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陛下不是担心门阀士族在地方的影响力么?那您可曾想过,若交易市场成了气候,各大门阀士族都离不开的时候,陛下还担忧他们什么?他们想要赚钱,就绕不开朝廷,到时候他们赚的钱,都将会为陛下所用!”
………………………………
第718章 彻侯
“把他们的钱拿来为朕所用?”李世民怀疑地看着李牧,心里的那句话没有说出来:“要是这么容易,朕也不会为了钱发愁了。”
“准确地说,是为国家所用。”
“朕即国家!”
李牧笑了笑,摇了摇头。李世民微怒,道:“朕即国家,这句话有错?”
“陛下,国家不止是陛下一人,这只是谄媚之人的奉承之词罢了。若一人即国家,那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国家,这岂不荒谬么?”
李世民不语,显然是没有想到反驳的话。
李牧继续说道:“臣以为,国家至少要满足四个条件,国土、百姓、文化,朝廷。四者缺一不可,没有国土何谈国家,没有百姓,千里赤地,也不可能。有了国土,有了百姓,不能教化,与野兽何异?三者兼具,而无朝廷,那不就是乱世么?乱世,人命如草,又怎么算是国家呢?”
“陛下,天子也。天子,人皇也。陛下贵为人皇,也得担起人皇的责任。陛下的责任,便是让这个国家更好,让百姓更富足。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绝不能说陛下成就国家,而是国家成就陛下。”
李世民斟酌李牧的话,越琢磨越觉得有理,忽然起身鞠躬,李牧赶紧后撤半步,像是在躲避,实则脚步未动,受了这一礼。
李世民直起身,道:“李牧,你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朕醒悟了。你说的没错,朕不是国家,那些钱也不是朕的,朕只有为国家使用之权,不能用其肥私利己。”
“陛下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算臣没有白费唇舌了。”李牧想了想,觉得自己还可以多说一点儿,便继续道:“其实这很简单就能理解,陛下的内库和国库,陛下把内库的钱拿来补贴国库,会有贤名,而陛下若动用国库的钱,天下人都会觉得陛下是个昏君。陛下既然想做明君,就不能有打国库钱的主意,这市场中的钱,陛下不能打,也不能让任何人动这个心思。”
李世民不解道;“不能动心思,如何使用?”
“简单。”李牧轻笑道:“因势利导即可,可通过手段,让钱往陛下想要的方向流动,虽非直接,但也达到使用的目的了。”
“详细说说。”
“陛下,当世之豪富,他们囤积金银铜钱,而无处花销。臣问过其中一些人,有的人家备有钱窖,里头的铜钱因为贮藏太久,多已腐烂。铜钱,金银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都贮存起来了,市面上流通的就少,百姓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而在有了洛阳交易市场之后,因为有很多机会参与投资,这些钱就能够利用起来。”
“同时,因为参与的是股份而不参与经营,地域上的限制也会减小。这对陛下打破地方上的桎梏便相当的有利。”
“另外,在臣的构想中,这个交易市场的至少三分之一的交易,应当是与番邦进行的。”李牧露出坏笑,道:“陛下试想一下,番邦如果想在市场贸易,需要先交保障金,交易成功,还要缴税,为了方便贸易,他们需要在大唐的银行存钱,而存进银行的闲置余钱,朝廷是不是可以借用一下?只要账面做的清楚,便只需要一点儿小小的,忽略不计的利息,用他国的钱,强壮我大唐!”
“一旦两国交战……不,用不到交战的程度,在他们的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的时候,他们想开战,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钱。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欠钱的是大爷,便是这个道理!”
“欠钱的是大爷——”李世民世家子弟出身,哪里接触过这等粗鄙的行径,但是这个道理很简单,只要稍微一想便能明白。李世民大笑了起来,道:“好一个欠钱的是大爷!道理是极对,极妙啊!”李世民赞赏地看着李牧,道:“李牧,你果然是天纵奇才,朕没有看错你!你放心,朕支持你!”
“不、”李牧非常认真,道:“臣不需要陛下的支持,相反,臣希望对此不闻不问。”
“国之大计,朕怎能不闻不问?”
“陛下若十分看重,岂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引起了他国的防备,引君入瓮之计还怎么施行?”
李世民沉默不语,似乎难以抉择,李牧又道:“陛下,臣还有一件事,想跟陛下商量一下。”李世民看向李牧,李牧认真说道:“陛下已经见过青雀了么?”
李牧不提这事也就罢了,李世民也想起来了,非常的恼火,道:“朕正要找你算账,青雀怎么瘦成了那个样子,你到底对他说了什么?”
“陛下这可赖不到臣的身上,那是青雀自己愿意减的。臣说青雀,是想请求陛下允许,青雀在洛阳设置文学馆。”
听到‘文学馆’三个字,李世民眼睛眯了起来,盯住李牧,道:“为何你会这么想,是青雀对你说了什么?”
“青雀没有说什么,他只是给我看了他编撰的括地志。”
李世民又问:“你看好青雀?”
“臣并无妄议储君之心。”
“那你可知文学馆的意味着什么?”
“臣知道,武德四年,太上皇允许陛下开设文学馆,陛下命僚属十八人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分番直宿,每日引见,讨论文典。当时人羡慕学士入馆,称之为登瀛洲。后来,这些人都成了陛下的幕僚,大小事务,皆出其手。”
“你既然明白,还这样建议?你可想过,若此事传入太子耳朵里,他会如何想你?”李世民虽然偏爱李泰,但此时,并无易储的念头,李牧如此行径,让他非常气愤:“李牧,承乾文才虽不如青雀,但他对你可是崇敬有加,他贵为太子,却肯叫你一声大哥,你这样劝朕,对得起他么?”
“臣并不这样觉得,陛下以为臣说这些话,涉及储君之事,但臣没有这样想过,跟陛下说这件事,是因为这是青雀心中所愿。而太子那边,臣早有打算,内务府的大小事务,臣会在陛下允许的进度下,慢慢的教给太子。”
李世民目光如炬:“你想两头押宝?”
李牧笑了,道:“陛下,不管陛下相信还是不相信,臣对太子和越王,都只是看作自家兄弟,做这些事情,也跟陛下所想的那些事儿没有半点的关系,臣仅仅是想把合适他们的东西,给与他们而已。就像陛下说的,他们叫我一声大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