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于谦再看向龙椅上的景泰帝,只见景泰帝面无表情的看着眼前的乱象,根本没有出手阻拦的打算,不禁长叹一声,心中的一股气也是泄了大半。
当天下朝之后,于谦心情沉重的回到府中,将自己关在书房内沉思了许久。
对于于谦来说,如今朝中文武大臣之间的争斗已经势同水火,而景泰帝又趁着众大臣被权力争斗转移视线的时候,开始全面打压太上皇正统帝的势力,可以说现在大明朝堂的各方势力全部都在争权夺利,已经没有人关心政务和民生了!
直到深夜时分,于谦才回过神来,想了一下之后,便提笔展纸,给刘君韬写了一封信,将此时朝中的情况描述了一番。
对于于谦来说,刘君韬虽然只是一镇总兵,但是其骁勇善战、刚正不阿的形象已经深入于谦心中。
况且,此番朝中纷争的起因也是由于刘君韬和南直隶诸多大佬之间的争斗,所以于谦便想听一听刘君韬对于朝中争斗的看法,也许自己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数日之后,兖州府城,总兵府。
刘君韬手中拿着两份书信,一份是于谦派人送来的亲笔信,而另一份则是探查部朝堂司搜集到的关于朝中争斗的情报。
此时,刘君韬已经将这两份书信做了对比,两份书信也是相互印证了彼此的真实性。
“现在朝中可以说是已经吵成了一锅粥,而且形势正在朝着对咱们不利的情况发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刘子安带着朝堂司司丞刘忠,蓝思齐带着战略司司丞赵凌、参谋司司丞张玉清围坐在刘君韬身边。
此时,众人的脸色都是十分凝重,如果朝中争议真的最后定下基调,形成了以文御武之策,那对于身为兖州镇总兵官的刘君韬来说,可谓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到时候,不但兖州府城内的知府顾全会对总兵府指手画脚,就连甚至济南府的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也会开始咄咄逼人起来。
而且,到了那时,玉山镇的各处工坊、票号,以及玉山镇兵仗局、徐州兵仗局、东平州军械所都会称为巨大的隐患,兖州府和山东布政使司的诸多文官都会像是苍蝇一般,冲上来找玉山镇和刘君韬的麻烦!
众人都是纷纷出言献策,刘子安和司丞刘忠都是建议效仿对付南直隶大佬的办法,派出人手前往京城,将那些文官之中的骨干全部暗杀!
对此,虽然刘君韬也是颇为意动,但最终还是保持了理智,毕竟朝中大臣不比那些南直隶的商贾、大佬,暗杀朝廷命官可是风险极大、后果很严重的事情,于是刘君韬便将这个建议否决了。
而蓝思齐和司丞张玉清、司丞赵凌则是小声商议了一下,而后三人提出了办法,建议由商部调集大笔的银子,派人前往北京城。
“总镇!既然那些文官杀不得,那咱们就用银子砸晕他们!只要他们肯偃旗息鼓,或者临阵倒戈,咱们就由得他们开价,用不了多长时间朝中局势便可以彻底扭转!”
刘君韬思考了一下,便摇了摇头,说道:“不可!现在朝中的那些文官都是要争夺权柄,如今朝中武官集团、勋贵集团都是受到了重创,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那些文官几乎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咱们花钱买人,弄不好还会白白送给那些文官把柄!”
众人从上午一直商议到了傍晚时分,但是始终都没商议出什么可行的办法。
毕竟现在刘君韬只是地方上的一镇总兵,根本介入不到朝中事务,也就无法左右朝政走向。
当天晚上,刘君韬独自一人走在院子里,脑海里不断想着朝中的情况,再联想起后世大明重文轻武的种种悲剧,心中顿时气愤难平,恨不得将朝中那些争权夺利的文官全部杀光!
“不行!纵然我人微言轻,也要争辩一番,否则我难平我心中怒气!”
想到这里,刘君韬便返回书房内,开始奋笔疾书。
次日一早,刘君韬找来探查部部长刘子安,让其派出快马,将自己写好的亲笔信送给兵部尚书于谦。
而后,刘君韬又找来了商部部长唐宇,询问了一下对南直隶的于家、田家、曹家“围剿”的情况。
唐宇笑着说道:“总镇放心,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我估计用不了三个月,便能将于家、田家、曹家彻底打垮!现在咱们玉山镇和山东三十多家商贾、士绅的货物已经在南直隶遍地开花了,就是周边江南各省也是开始倾销了!”
“好!”
刘君韬狠狠的说道:“对这些杂碎不用手下留情,给我狠狠的打!”
………………………………
第三百四十五章 儒以文乱法
几天之后,兵部尚书于谦在家中正在看着刘君韬和南直隶大佬之间冲突的最新情况,毕竟双方的冲突是这次朝野争议的爆发点,于谦还是对事态的发展很是关注的。
得知南直隶的诸多豪商大佬中,剩下的于家、田家、曹家都是被刘君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刘君韬麾下玉山镇的商货,以及山东各地商人的商货都是在南直隶和江南各省颇受欢迎,不但深受各地百姓和小商贩的喜爱,而且将江南各地的同类商货大部挤出了市场,已经将江南各地大商人打压得苦不堪言。
于谦见状也是不禁啧啧称奇:“真是没想到,刘君韬这个兖州镇总兵官不但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就连做生意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刚刚崛起数年之久,能有多少实力,竟然可以压着那些传承了几十、数百年的江南豪商猛打,真是不简单啊!”
由此,于谦心中对刘君韬的评价也是更进了一步,将其从一个武将,评价为一个奇才!
就在于谦感叹的时候,一个下人走了进来,行礼说道:“启禀老爷,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派人送来了一封奏折,说是请老爷代为呈奏朝廷,还请老爷过目!”
于谦闻言连忙将书信接了过来,屏退了下人之后,便有些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末将听闻近日朝中动荡,心中倍感焦虑、夙夜难寐。如今国朝初定、九边才稳,正是文武齐心巩固国本之时,可朝中心怀叵测之人却一心争权夺利,不顾国家安危,此乃祸国殃民之举!”
“末将不才,也常看史书:昔日我华夏汉唐之盛、举世无双,两代文臣武将无不齐心协力、共商国是,彼时不论文官、武将,皆有崇文尚武之精神、出将入相之才略,居庙堂则各司其职,处地方则尽力本份,故此国家才可文盛武强、社稷鼎盛!”
“转而到了两宋之时,国家崇尚文治而荒废武备,朝中文官专权而骄横,朝中武将卑微而无能,每逢战事皆是以文御武,大军行止临阵皆由文官专断,是此终两宋之世,备受鞑虏之侵扰,不复汉唐之盛况!此乃以文御武之下场,我朝岂可重蹈覆辙!”
“及至洪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我大明始终崇尚武备。先有洪武皇帝北击残元于草原,后有永乐皇帝五征鞑虏于漠北,可见国朝武力之强盛,将士之铁血!唯有国朝武力强盛、将士铁血,我华夏才可固若金汤!”
“而今,朝中奸邪小人竟然以土木堡一战之败,便彻底否定国朝崇文尚武之国策,于朝堂之上纠集群臣争权夺利,极尽打压武将、争夺军权之实,企图重现两宋以文御武之策,此乃亡国之举、殃民之议!”
“朝中文武分途,理应各司其职,文官掌管民事,以安百姓,武将主掌征伐,以壮国威,此乃天命,岂可擅改!朝中妄议此制者,实乃国贼罕见,末将斗胆请杀之!杀之,则国家可安;杀之,则百姓可安!”
于谦看完刘君韬这封信之后,只觉得自己心中涌起了滚滚热血,只觉得浑身充满了无穷的战意。
刘君韬只是一镇总兵,都有胆子上奏折痛斥那些争权夺利之辈,自己这个兵部尚书岂能无所作为!
于是在第二天早朝之际,于谦便将刘君韬的这份奏折当堂诵读了一遍,而后便呈给了景泰帝。
而后,于谦便在朝堂之上大声斥责争夺权柄的文官,并且引经据典的说明了文官武将各安其职的重要性,还特意将刘君韬奏折中提到的汉唐和两宋的例子说了一下,主张众朝臣将议论的焦点重新放在兖州总兵府和南直隶豪商之间的争斗上,不要在文武权柄上再做争论了。
“古人有言:儒以文乱法!权柄应如何归属,朝廷自有法度,岂能由尔等肆意撺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