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有言:儒以文乱法!权柄应如何归属,朝廷自有法度,岂能由尔等肆意撺掇!”
“就连一个地方总兵都能看明白的道理,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文官大臣,竟然信口雌黄,散布歪理邪说,真是岂有此理!”
面对于谦的痛斥,朝中的文官却是丝毫不予理会,根本没有将议论的焦点转回到刘君韬和南直隶豪商之间的打算。
这些文官不但纷纷对于谦展开反击,而且还当堂弹劾兖州府总兵刘君韬,斥责其妄议朝政,甚至指责刘君韬的奏折是在威胁朝廷,应立即派出锦衣卫将其逮捕入京。
“哼!妄议朝政?大明律可没有任何一条规定,总兵官不能上折子!难道说,诸位大人的话比大明律还要大!”
于谦一句话便将那些文官噎得说不出话来,不过这些文官都是吵架的高手,眼见此路不通,便立刻转变了角度,紧接着便开始在刘君韬的奏折中挑肥拣瘦、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是断章取义,极尽胡搅蛮缠之能事。
转眼之间,朝堂上便再度陷入了争吵之中,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几个武官见到那些文臣强词夺理,气得要当堂将其暴打一通。
那些文官见状索性直接躺在了地上,大呼“斯文扫地”,一时间朝堂之上变得混乱不堪。
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兵部尚书于谦也是战意昂扬,和众武官一起据理力争,丝毫不退让,不断斥责争权之文官。
与此同时,景泰帝没有理会朝堂上的乱象,而是在巨大的争吵声中仔细看了一遍刘君韬的奏折,心中不由十分震惊。
景泰帝也是没想到刘君韬区区一介武夫,竟然会有这样的文采和见识。
“看来,这个刘君韬还真是一个人才啊!”
景泰帝又想起之前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刘君韬率兵两万八千屡战屡捷,先后几战皆胜重创了瓦剌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心中对刘君韬的评价也是高了几分。
“如此一个能文能武、见识高深的臣属,朕还是要保护一下的,不能让那些文官乱咬了,要让这个刘君韬对朕感恩戴德。如此一来,那刘君韬日后不但可以为大明效力,也可以为朕尽忠!”
景泰帝想到这里,正好听到大殿上的文官再次弹劾刘君韬,斥责其骄躁不法、干扰朝政,于是便开口说道;“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虽然有些小的过失,但也是我大明的忠臣,是朕的良将!诸位爱卿就事论事便好,不必将刘总兵牵扯进来!”
景泰帝的这番话刚一说完,原本还热闹非凡的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众文官都是互相看了看,好像都明白了什么。
于谦也是疑惑的看了看景泰帝,不明白一直不发表见解的景泰帝,为什么突然维护了刘君韬一下。
不过这段小插曲并不影响朝中文官的热情,转眼之间朝堂上的争吵便再度响起。
不过这一次,大殿上的文官将全部的火力都对准了兵部尚书于谦,以及朝中的众多武官。
………………………………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锤定音
此时,朝中众多的文官都是将矛头指向了兵部尚书于谦,大有围攻之势。
而大殿上的武官见状也是纷纷赤膊上前,为于谦解围,与众文官在大殿上吵成了一团。
而景泰帝却又是恢复了沉默不言的状态,任由朝中大臣争吵不断,坐等朝议的结束。
景泰帝耳畔听着朝堂双方激烈的争论,脑海中却是不停的在思考着。
说实话,景泰帝其实是明白兵部尚书于谦和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的建议是对的,但是景泰帝也有自己的想法,此时面对太上皇正统帝的残余势力,景泰帝急需朝中文官的支持,这些文官是景泰帝全面把持朝政的最大助力!
所以此时朝中文官大肆争权,景泰帝便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大大助长了朝中文官的嚣张气焰。
同时,景泰帝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示,和朝中的大多数文官形成了一种默契,也算是一众小小不言的协议:
景泰帝默许朝中文官集团夺取一些权柄,而文官集团则是在景泰帝与太上皇正统帝的争斗中,采取相应行动,支持景泰帝的掌权计划!
此时,景泰帝看了看正在争吵的众人,不由微微一叹。
说实话,景泰帝还是很看重兵部尚书于谦的,要不是于谦在危难之时率领重臣拥护自己登基,恐怕自己这辈子都只是一个王爷。
不过,此时的于谦却有些分不清时局了,在朝堂之上率领众武官大肆反击文官集团,将双方的争端白热化,这对于景泰帝的计划也是一种干扰。
而且于谦是出于忠心为国的考虑,景泰帝又不能出言训斥于谦等人,所以不得已只能保持沉默。
到了今天,这场旷日持久的朝野大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朝中政务都是深受影响,地方各省也是人心惶惶。
景泰帝心中明白,是时候做出决断了,否则事情再这么拖下去的话,就极有可能会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围!
当然,景泰帝决心结束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争论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景泰帝已经大致清除了太上皇正统帝几个重要臣属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此时动手,景泰帝已经没有任何顾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已经暂时告一段落,现在可以整顿一下朝臣了!
于是,景泰帝挥了挥手,沉声说道:“诸位爱卿,静一静!”
上朝一个多月没怎么说话的景泰帝突然发言,朝堂上的文武众臣顿时安静了下来。
于谦也是微微皱眉,忧心忡忡的看向了景泰帝,不知道景泰帝会发表什么旨意。
许久没有在朝堂上发表什么言论,彻底“退居二线”的右都督石亨、监察御史徐有贞,以及在朝堂一侧侍奉着的司设监太监曹吉祥也是微微一愣,纷纷看向了景泰帝,三人神色复杂,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而那些文官和御史言官也是齐刷刷的看向了景泰帝,不过很快这些人便再度开始叫喊了起来,纷纷奏请景泰帝下旨决断,立即将朝中武官的种种权柄移交给文官掌管,并且严惩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
眼见朝中文官再度叫嚣了起来,大殿上的武官们也是毫不退让,立即就展开了反击,大殿之上顿时人声鼎沸,再度陷入了争吵之中。
景泰帝见状不禁眉头紧锁,心中也是怒气上涌。
“给朕住嘴!”
只听景泰帝大吼一声,而后便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是低头不语,生怕景泰帝将怒气撒到自己身上。
“朕!是大明的天子!诸位爱卿已经争吵了一月有余,哪一个将朕放在眼里?这里是朝堂,不是街巷市井!你们都是大明的栋梁,不是街头泼皮!”
景泰帝发泄了一下,便重新坐了下来。
而兵部尚书于谦则是上前行礼,说道:“陛下!朝廷自有法度,文武皆有职责,现朝中文官要坏法度、夺权柄,请陛下裁决!”
众文官刚要发言声讨,却听景泰帝说道:“众爱卿虽然言语有所激烈,但心思也是为国的!此事,朕自有主张!”
听到这里,于谦心中顿时暗叫了一声不好,而众文官则是心中窃喜。
这时,右都督石亨、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监察御史徐有贞三人都是心中一惊。
虽然三人都想着利用这次朝野大议整治兵部尚书于谦和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一番,但也从未想过要让文官集团彻底获胜,就连身为文官的徐有贞也是如此。
毕竟三人和文官集团都不是一个路数,如果文官集团真的掌控了军权,那日后三人也肯定要吃不少的苦头。
于是乎,石亨、徐有贞便想着要不要发言说些什么,至少呼应一下兵部尚书于谦。
而曹吉祥也是频频看向景泰帝,思索着要不要劝谏一下。
就在这时,只听景泰帝说道:“此番朝野大议,起因便是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和南直隶商贾大佬之间的争议,诸位爱卿就事论事便好,争论些别的做什么?”
听了此话,大殿上所有人都有些模不着头脑了,一时间弄不明白景泰帝到底是站在哪一头的,难道景泰帝准备两头打、和稀泥?
“那兖州镇总兵官刘君韬为什么会和南直隶的商贾产生冲突?依朕看,还是地方上的官吏权限太小,协调不了军镇上的事情!所以,朕决定:增加各省巡抚的职权,将各地营兵的钱粮供给拿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