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千年来谁著史-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主并不清楚眼前二人是什么来路,但他们是前任相爷青原府院君沈器远安排来的人手,船主半点不敢违背。虽然去年沈器远在以左议政的身份出任谢恩使,前往盛京,七月回国后就九次上疏辞职,得到了朝鲜王李倧的允许,加封青原府院君,退出朝堂。但那依旧是船主眼中不可违背的大人物。

    舱中的沈静容点点头。他是沈器远的族人,也是沈器远的铁杆,此番协同林庆业前来宁远,可不止是要向明军通报满清的变化,更要跟郑家人接上头。

    “一路之上有劳施主了!”

    林庆业向船主致谢。当初他曾经先后两次作为朝鲜支援军的元帅支援满清。而两次作战,他都派遣独步和尚前往明军,透露清军的计划。第二次时候,也就是崇祯十三年时,朝鲜军没有真正地与明军冲突,基本都是清军作战,非但如此,林庆业更是暗中搞沉了好几十艘粮船。他的所作所为让满清对之起了很大的疑心,次年回朝鲜后就立刻失去了兵权。

    而崇祯十五年时,朝鲜方面有人投降了满清,透露了林庆业与明军的关系。还有当时的朝鲜领议政崔鸣吉也被牵扯了进来。清朝立即遣使赴朝鲜,强迫朝鲜交出二人,并押赴沈阳。然而,林庆业在黄海道逃脱,进入了一座佛寺,削发为僧。

    按照历史,林庆业逃亡明朝的时候,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崇祯帝殉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林庆业便与明将马腾高并肩作战。后来兵败,马腾高被俘降清,林庆业逃跑时被下属出卖而遭清军俘获。然后被满清送去朝鲜,被朝鲜的亲清派领袖金自点使人处死。

    但在如今这个时空,他竟然早半年时间抵到了中国,更不知怎么的与沈器远有了勾当,那同行的沈静容便是一再明显不过的例证。

    二人大步的走下船,一僧一道,一老一少,沈静容已经是一副明人装束,这放在满清地界是很引人注目的,但来到了宁远港口可显得很平常了。

    在海上颠簸了那么久,他终于抵到宁远了,再不需要担忧被清虏抓到砍了脑袋,坏了事,从而不能完成家主吩咐的任务了。

    五十岁的林庆业身体则还很壮实,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宁远,抬头看着四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座赫赫有名的城市。守卫港口的关宁军昂然挺立,身姿极为挺拔,有如青松一般。

    这是朝鲜的军队所不能拥有的精气神!

    倒是没有叫林庆业大失所望,没有给中国丢人。而这也就叫他更好奇大名鼎鼎的郑军风采了。

    林庆业已经离开了军中,沈器远明着虽离开了朝鲜朝堂,但整个人能量广大,什么消息也瞒不过他。不止对鸭绿江的水师一战了如指掌,对满清入塞的大体经过也有所了解。

    再加上郑军在关外打下的名头,无形中就叫林庆业对之高看了不止一筹,已经默默的把郑军看做了中原的第一强兵。

    现在关宁军不俗的风采,只能叫林庆业更对郑军神往。那该是如何了得的队伍才能屡克清虏啊!

    “中原地大物博,岂能无大才!”他在心中喝道。

    “不觉间丙子虏乱已过去六年,大王泯灭了志气,以金自点之流执掌朝政,国中义士如元帅则已经不多见也。”沈静容看着挺胸腆肚的关宁军也是感慨的说道。

    大明虽然一场败仗接着一场败仗,但到底是上国,败了这么多年了,还能有如此强兵。不像朝鲜,现如今内部已经没一支真正堪战的兵马了。

    就沈器远在南汉山城收拢的那些人,乌合之众罢了。

    林庆业闻声也是黯然摇头。

    丙子胡乱后的这六年时间,朝鲜内部争斗就是亲明派被亲清派打的节节败退的六年。

    沈器远九次上书请辞,你以为那真就是他愿意这般的么?李倧已经明确的把屁股做到了亲清派这里,沈器远不乖乖的离开又能如何呢?学前领议政崔鸣吉,还是前义州府尹黄一皓?

    崔鸣吉是跟林庆业一起坏的事,只是林庆业在被押往满清途中自己溜圈了。而黄一皓则是因为通明事泄而被满清在义州城内当众斩杀的。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义士之声虽于国不得彰显,但却有人在上国军中崭露了头角。元帅今后效力郑军,恐会常驻觉华岛,这宁远城中就有当初黄公一案的副者崔孝一。此人颇有勇武,到大明从军后履立军功,如今已在吴大帅手下做得了把总官。”

    虽然这职务并不高,可是,崔孝一区区一任外人,能在抱团的关宁军中做上把总,实是难能可贵。

    “朝鲜前水军兵使林庆业?”

    郑军位于宁远的办事处,张乐书看着眼前的一僧一俗嘴巴都不觉得张大了。

    林庆业这人他知道啊,就是眼前的光头大和尚吗?

    “快去寻独步和尚来。”张乐书立刻向旁边的随从吩咐道,边将眼前的二人让到座位里,边抱歉道:“林将军海涵。非是小人信不过将军,实乃关系重大,不得不慎重行事。”

    独步和尚在林庆业坏事后早一步逃入了大明。
………………………………

第一百三十九章 意外之惊喜

    当张乐书的耳朵听到林庆业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林庆业身上,从而忽略了沈静容。

    毕竟这位林将军的事迹极其的具有传奇性。

    人家是外臣啊,对大明都如此的忠心耿耿,这真的把不少大明自家人给衬托的丑陋不堪了。

    人家是外臣都能为大明舍生忘死,荣华富贵说抛就抛。而你们作为深受大明恩惠的文武大臣,却一个接一个的投降满清,丢人不丢人啊?

    说真的,历史上的林庆业和崔孝一真的把水太凉、头皮痒们衬托的太羞人了。

    作为一个读书人,张乐书闭着眼睛都能想得到林庆业为郑军效力后,那所会引起的轰动性和话题性,有了林庆业,郑军的名头都能凭白的更上一层楼。

    所以,当他听到沈静容的身份和他身上所担负的任务后,整个人真有些傻眼了。

    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老话直接回荡在他的脑海里。

    沈器远是甚个身份,又准备做的是什么,与之相比林庆业也就不重要了。

    “我家家主对大王(李倧)不满久矣。丙子胡乱后昏君降清,事虏卑躬屈膝,先是交出了斥和派三学士——洪翼汉、吴达济、尹集,任由鞑虏处死;后屡屡派兵征粮襄助建虏,对敌酋之言语半点不敢违背。又以奸邪金自点之流掌权,此有罪于天下也。遂萌生拨乱反正之意,欲废昏立明,重造朝鲜。”

    别看沈器远是靠着给李倧夺王位有功而步入仕途的(仁祖反正),但他从一开始就对李倧不满意。

    反正前主张立怀恩君李德仁(朝鲜成宗次子桂城君李恂曾孙),但因其他人反对而作罢,反正之后又主张奉仁祖为上王,立世子(昭显世子)继位,又未果。

    但彼时李倧也未有失德,当时初露头角的沈器远也不是现今威望高隆的沈器远,就也熄了心思。

    可丙子虏乱之后,李倧的所作所为与沈器远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不管是斥和派三学士之事,还是后来的抓捕崔鸣吉、金尚宪、林庆业等事宜(金尚宪,斥和派大臣,跟崔鸣吉一样被送给满清关起来了),亦或是多次派兵襄助满清——跟朝鲜与大明徒有其名的同盟关系恰恰相反,尽管朝鲜是极不情愿地臣服于满清的,却多次实实在在地为满清卖命。

    丙子胡乱结束后,清朝就命朝鲜出兵配合清军剿灭皮岛的明军(皮岛海战),崇德三年(1638年)发生库尔喀部酋长加哈禅(朝鲜称庆河昌)等叛逃熊岛(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岛)事件,清朝命朝鲜由庆兴府出动舟师一千予以剿灭。此后清军围困明朝在辽西的松山、锦州等据点,再度要求朝鲜出动舟师运饷,仁祖消极抵制无效后被迫顺从,出兵5000人助清攻明。皇太极留其中1500人(其中1000人为炮手),由朝鲜平安兵使柳琳统率参与松锦大战,朝鲜还要在自身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筹措粮食和马匹以转运至锦州前线。

    如是,沈器远心中就再度生出了搞掉李倧的念想。

    “我家家主虽辞去了左议政之职,但多年来其人先后任职江华府留守、汉城府判、留都大将、扈卫大将、南汉山城守御使及兵曹判书等要职,在都城御营厅军、南汉山城守军中影响极大。”

    再多的话都不用多说了,只沈静容所言的这些个官职,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