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大明-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哪有闲人呢?

    至于这些流匪到底是怎么回事,朱由校现在也没办法深究,根本腾不出人手来,只能等到这一切过去,再去探探这些流匪到底是人是鬼。

    “殿下,这里还有一封叶管事的信。”薛知平拿出了叶知秋的信交给了他。

    朱由校极其不情愿的拆开了信,这一大早的他已经收够了坏消息了,不想再看到任何的坏消息。

    然而事情并不如人愿,叶知秋信中的消息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信中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透露的那种担忧,还是让朱由校难以小视。

    信中告诉朱由校留在泉州府的随军家属们的心情十分不稳定,长途跋涉背井离乡的随军南下,还遇到了天灾,让她们许多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悲观的心态。

    而这种悲观的心态,随着不断有人去世消息的传来,随着和家人分别时间的增长,正越来越严重,等到他现的时候,已经渐渐传播开来,而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亲人战友去世的悲伤,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念完这封信的时候,朱由校就明白,这不是一封诉苦的信,而是在隐晦的告诉他,正在广州的这些军士们,心中也有着同样的想法,让他要主意了。

    目前为止,朱由校能够在广州城有任何施为,所依仗的就是这支亲军,所以军心绝对不能乱,任何可能扰乱军心的事情都要扼杀在萌芽中。

    派人去叫来了徐光启和城外的曲来福,几人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在安置营再开辟个地方,用来安置随军的家属,然后把人都接回来。

    如今反正也收不到粮食了,现在能指望的就是赈灾粮,如果粮食如期下拨,也就不在乎这点人的口粮了,要是这赈灾粮迟迟不动,这城里早晚也还得乱起来。

    所以摆在他面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赈灾粮!

    几人商定之后决定,由朱由校写一份私信给泉州知府,让薛知平带回去。

    信中不用泉州府派人押运了,直接把粮食交给他的船队,让船队走水路送到广州城。当然不只如此,有把柄不利用的是傻子,朱由校显然不傻。

    他还暗中敲打泉州知府,让他帮助从中协调各地调拨来的赈灾粮,都送到泉州府就行,然后再由他水路运来,如果办得好就上述请陛下嘉奖,如果不照办就把他的隐瞒的情况乘上朝堂。
………………………………

120。第120章 春耕

    处理完这些棘手的事情之后,朱由校才与沐瑾汐见面,交谈的很顺利沐瑾汐一口就答应参加这个计划。

    只不过,她同意参加这个危险的计划,是有一个条件的,就是让他的弟弟沐晚歌留下来,让朱由校收留并且答应照顾他。

    朱由校理所应当的答应了这个请求,也可以说是托付,无论这次搜集罪证亦或是刺杀,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把沐晚歌留在身边当成弟弟一样照顾。

    这是朱由校对她做的承诺,而沐瑾汐所提的这个条件,也让朱由校能放心的让她去执行这个危险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危险程度就不必多说了,九死一生而已。可就算是抓住了那一生的机会,沐瑾汐也必定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对此二人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校一直不确定,沐瑾汐是否愿意帮他这个忙的原因,毕竟让一个女子出卖色相,甚至是**去达到他的目的,即使他的理由再冠冕堂皇,也难以说出口。

    而要是沐瑾汐要是直接答应了下来,单纯的为了报恩别无所求,朱由校也是难以信任的,因为当初在松江府的时候沐瑾汐给他的印象就是一个有心机的女子。

    而她提的这个条件也很关键,如果是什么金银之物,或者其他什么条件,朱由校也难以完全放心,毕竟这些东西两广总督府一定不比他这少。

    唯有这个事关亲情,托付相依为命的弟弟让他照料,朱由校才得以放心的把这件事情交给她做。

    交谈的时间很短,两人有了共识之后,朱由校就叫人把沐晚歌接到了王府中来,把他留在府中照顾,也算是当着沐槿汐的面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至于沐槿汐她带着莲儿跟朱由校安排好的护卫直接就出城了,留给她们的时间很紧,一刻也当务不得。

    一说到莲儿,朱由校就满脑子的好奇,你说她都被沐槿汐耍过一次了,差点命都丢了,怎么还愿意跟着她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想不透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忠仆?

    送走了木槿汐之后,朱由校连忙换衣服,然后乘车赶向郊外,今天正是春耕的日子,他需要亲自去主持这次的春耕仪式。

    此时的城郊已经围满了人,无论是城里的,还是城外安置营的,只要是有地的百姓此时几乎都拖家带口的来到各家耕种的农田前。

    锄头铲子这类重的东西一般都是家中男子抗着的,妇人们通常都拎着鼓鼓的袋子,里面装着的正是刚刚下发不久的春耕粮,而家中的孩子们呢,通常都脖子上挂着水袋,几个孩子跟在父母的身后嬉戏打闹,只有那个年纪最大的男孩子,才会被父母赋予掌管全家人一天口粮的重任。

    (半更稍后补更)
………………………………

121。第121章 春耕(下)

    象征性的挥动了几下锄头做了做样子,朱由校就被替换了下来,终归他的年纪太小,扛个锄头都让众人心惊胆战的,犁更干脆推都推不动,要不是徐光启等人眼尖帮着他推了一下,他可在百姓面前丢尽颜面了。

    忙碌了一早上的朱由校一下子就闲了下来,徐光启已经丢下他带人去四处巡视去了,百姓们更是拼命的忙碌着,面对春耕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他的王爷身份似乎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闲下来的朱由校也没有地方可去,码头的大夫们此时应该已经早就上了船,他只能带着身边的护卫,沿着郊外的道路四处看看。

    一路所见,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不少膀大腰圆的巾帼女子,干的活并不比家中的男人少。

    唯一让他皱眉的就是,应该用牛拉的犁,现在都是用人力在拉。基本都是几户田地连成一片的人家公用一个犁,由家中的男子轮流拉着,看着他们三五人相互交替的动作,很不熟练显然是第一次这样合作。

    过不相互争抢犁地的举动,和已经汗如雨下的面容,还是让朱由校感受到了这时百姓的淳朴。

    这些人因为强者干活,有时候居然会争吵起来,这也是让人苦笑不得,而这时就会有一直在四周巡视的老汉,过来调解让众人赶紧干活,这类的老汉不多,但是在全都在弯腰干活的百姓中还是那样的显眼,而百姓们似乎也很听他们的话,每当他们过来调解或是老远的一嗓子,都会立刻顺从的干活。

    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但是朱由校也能大抵的猜出来,这些老汉多是里长、亭长这类在村镇中颇具威望的老者,而无论是合作耕种,还是派遣有威望的乡老从中监管,这些都是徐光启安排的。这让他暗中点了点头。

    他也知道瘟疫过后,牲畜大多都病死了,现在广州城的更牛基本是没有,所靠的只能是人力来拉,徐光启的这个方案也是无奈之举。

    原本因为春耕的事情,朱由校让徐光启给周边没有受灾的州县写过信,让他们从中调配下耕牛过来,可是信是送了,牛他们是一头也没收到。

    各地官员无不是推诿搪塞,都打着各扫门前雪的主意,眼见春耕就要开始了,没人愿意把自己的耕牛抽调出来,态度好点的会回个推脱的信件,有的甚至信都不会,就这样华丽的无视了。

    朱由校暗中拿个小本本把这些人都记了下来,盘算着渡过眼前这个难关好好跟他们秋后算账!

    无独有偶,派去江南的船队,耕牛也没收到几头,眼瞅着春耕没人愿意卖,倒是鸡鸭肥猪带回了不少,已经分批的送到了百姓家中寄养了。

    太阳渐渐升起马上就到了中午,气温也越来越高了,朱由校眼瞅着田间一个拉犁的汉子,直挺挺的倒了下去。

    派人去打听才知道这人是太累加上中暑没有什么大碍,被人抬到阴凉处,喝了点水一会儿就醒了。

    但这也给朱由校提了醒,他立刻叫来叶成武,让他快马去附近的安置营,带人把那里用来烧水的大锅,都搬到这附近,然后派人去府库中提盐。再去找应该在城内处理政务的葛主簿,让他调派点捕快过来不停的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