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也给朱由校提了醒,他立刻叫来叶成武,让他快马去附近的安置营,带人把那里用来烧水的大锅,都搬到这附近,然后派人去府库中提盐。再去找应该在城内处理政务的葛主簿,让他调派点捕快过来不停的在锅里煮着盐水,提供给劳作的百姓,也顺便维持秩序。
    “等等”叶成武刚要走,就被朱由校叫住。
    “记得再去城内请几名郎中过来,多带点解暑药就行。”朱由校继续补充着。
    “是殿下。”拱手答应之后叶成武就转身上马,扬鞭而去。
    而朱由校则带着剩下的人去寻找徐光启等人,一来是因为快要到中午了把他们叫到一起用餐,二来是因为这一路上,(稍后更新)
………………………………
122。第122章 谷贱伤农
    “殿下这事说来话长,也到正午了,不如我们边吃边说?”徐光启伸手替朱由校遮了遮有些晃眼的日头问到。
    “嗯,先生请。”朱由校点头应到,两人就上了马车,周围的护卫和随行的官府官员,也就近找个阴凉的地方席地而席了。
    酒菜上好,也不客套,抓起酒杯就饮了一杯。
    喝完长叹一声“嗨”
    便跟朱由校讲起了一个故事,一个徐光启本人亲身经历的故事。
    那是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徐光启刚任翰林院检讨,他的父亲就在京离世了,按照习俗他回乡丁忧守制,这一守就是三年。
    三年间他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并将《测量法义》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相互参照,整理编撰了《测量异同》,作《勾股义》一书。
    还在家乡开辟了庄园、农庄,引进了当时已经流入明朝,还未大规模推广的甘薯、玉米、棉花等作物,进行耕种的实验。
    并且根据耕作的经验,作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疏简单的来说就是说明书的意思。
    原本经过他的培育和教导,当地的百姓已经有些认同番薯了,觉得能够在当地进行种植,而且见到产量这么高,味道也不错便都跑到他的农庄跟他学习讨教,也试着种了不少。
    但是当徐光启跟随朱由校一同路过松江府的时候,那些在他的指导下曾经试着耕种了甘薯玉米的田地,又种回了稻米这类的谷物,唯有木棉这类经过他改良的经济作物,推广的很快。
    他也试着去问那些曾经向他讨教过番薯种植的农民,那些农民也都认得他,虽然见他来问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告诉了徐光启缘由。
    “原因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徐光启说道钱这个字的时候,那种惋惜和无力,朱由校深深的看在眼里。
    朱由校亲自倒了杯酒,推到徐光启的面前安慰他。
    “啧”徐光启拾起酒杯一饮而尽,喃喃道“谷贱伤农啊”
    百姓民之前之所以愿意跟随徐光启去试种甘薯,无非就是因为这个作物的产量高,不但能够吃饱饭,还能多卖点钱而已。
    产量是上去了,也能吃饱了,除了屁放的多点,在自家食用上确实没什么不好,但是番薯这类的毕竟是新作物,当地的产出不多,认识的人也更少了,出了自家试种的知道这东西能吃,许多人看到番薯的样子就不敢尝试了。
    不少的粮商,甚至干脆不收番薯,即使有人收的也会把价格压得极低,二十斤的番薯还卖不上一斤稻米的价格。
    种了番薯的田地,最后还不如那些种稻米的卖的钱多,要是全种上番薯税都交不起。
    所以田地间,也就再也没人去种番薯了,只有那些知道番薯可以充饥的人,自家院中会种上一点,以减轻平时谷物的消耗。
    徐光启听到这个消息时候会是多么的失望和无奈,朱由校能想像得到,他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好不容易作出了成果,成功了,但是却没人种,这种酒在深巷无人知的窘迫所带来的打击,一般人都难以承受。
    “徐先生放心,本王会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今年的稻田已经种上了没办法换了,但是明年要让至少三分之一的田产种上番薯。”
    “先生大胆的放手去做,大可去江南去泉州一带大量采购番薯,本王的田庄除去用来实验的田地,大可以都种上番薯!”朱由校对徐光启鼓舞到。
    徐光启认同的点了点头,然后补充道“殿下这番薯的产量很高,最重要的是要百姓让商贾认识这种作物,让人们都爱食用它,这样才能卖上价格,百姓才回去愿意种植。”
    而朱由校虽然对他点了点头,但是心中却对他的看法不以为意,因为只有他之后,今后这些年的天灾**不断,粮食的需求是大量的不足,根本不需要怎么推广,他只要大量的收购,让番薯的亩产的收益高于稻米的,他相信百姓们一定会乐的去种的。
    一顿饭两人几乎再没说过什么话,心里都想着事情,徐光启在心思等下怎么重新规划,把田庄那些较差的土地都划分出来,优先种上甘薯,毕竟甘薯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
    还要留出点土地种甘蔗,还要挖个大点的鱼塘,盖上猪舍,去验证这个生态养殖的方法能否如意。除此之外还有周围田地的水车灌溉,农田的开垦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等着他。
    此时朱由校现在正在想昨日见过一面的贾有德,按照时间上来看,差不多他已经去找过薛明礼要了建厂的钱了。
    因为提到了番薯的关系,朱由校突然想起来后世常吃的各种粉条,不就是用各种的番薯做的?
    可以再去找贾有德两人合资建厂,专门加工番薯生产各种粉条之类的,不但好吃,储存的期限就更久了,保存好的粉条一般放个两三年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百味饼里面如果也添加点蕃薯粉没准口感会更好。
    吃完饭两人就各忙各的去了,徐光启回到了他的视察岗位,而朱由校就命人驾车回城了,去找贾有德。
    等朱由校见到贾有德的时候,是在他家的商号中,这个商号的名字也很有趣,高大的匾额上写着三个大字――德有真。一看就跟贾有德名字有关,就算不是他起的也是他父亲因为他而改的。
    贾有德正在指挥商号的伙计,从库房中把粮食都搬运出来交给一旁的军士,跟身边的小史对着数额,应该是已经拿到钱把粮食都抵押给官府了。
………………………………
123。第123章 黑作坊?
    接下来的几天,无论是徐光启是曲来福都在忙碌的处理政务和各项事宜,春耕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朱由校时不时的提出的各种意见,总能让两人眼前一亮。从流民的分散入户,到春耕时官府给与百姓们的全面扶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又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两人对朱由校的眼光和能力更多了一分认同。
    当其他人都忙于政务的时候,朱由校也没闲着,这几天来他在城内城外四处转了转。
    在贾有德的工厂里,亲眼目睹了最基本的加工生产模式。一大堆体格相对健硕的男子在厂子里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几个人轮流的拉着石磨磨着面粉,磨好后的面粉被人用筐背着倒入了大锅中,然后还有人去屋外的井处打出井水一桶桶的背过来再倒进去,放上各种调料和其他的辅料,点火开煮。
    几个人踩着高梯手里拿着长棍,在锅里面搅拌着,锅底下有人不停的往里面添着柴火,扇着风。
    放眼望去,何止一个乱子了得,人用的不少但是一点合理的分配都没有,大多数人都靠着蛮力,干完这个干那个,忙着忙着有的人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经常一堆人扎在一起,干着同样的劳作,等干完才发现其他的工序没有人去做,又一堆人跑过去继续干另一个工作,就这样重复低效的忙碌着。
    而且这个工厂的通风极差,两层高的仓库,第二层只有了了的几扇窗户,大门一直都开着都无法让烧柴产生的烟尘排出,用不大一会儿的功夫里面就烟雾缭绕的看不清了。
    朱由校站在仓库门外用手帕捂着嘴看着这乱糟糟的一幕,心里面各种吐槽啊。
    可是一旁的贾有德,在一旁手舞足蹈的比划着,满脸笑容的跟朱由校描绘着这个工厂每天开工可以生产出多少多少的百味饼,厂里面雇佣了多少无家可归的流民。
    “你知道什么是工厂吗?你这叫工厂?你这就是一个小作坊!还是黑作坊!”朱由校放下了手帕黑着脸,暴跳如雷的骂到。
    “你知道一个食品厂最重要的是什么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