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同上,第172页。
486
07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乳矣。“
1
其三、人物设置。吴梅对明代杂剧继母大贤进行分析,指出:“元剧中凡帮闲钻懒者皆用胡子传、柳隆卿二人或实有其人,遂致众恶皆归耳。此剧用费达、苗敞,不拾元人牙慧,固佳。”
2清代传奇长生树“专记天上事。
济阳才略,迄未登场,述一事而主人不一见,实为传奇家别开生面之作。“
3
其四、一些具体词曲或用意奇特,或具有戛戛独造语,均为独创之表现。
也许这四个方面的归纳、概括得不能算作吴梅贵独创、脱窠臼的论述的全般,其实这大多是从论述具体作家作品中引伸出来的。不过,吴梅在其总原则上作了这样的说明:
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他人用拙,我独用巧4。
这话虽就句法创新来说,也可以扩大到整个戏曲的创造,不以为过。
尤其需要重视的,吴梅对于力主创新、耳目一新的美学论断,作了一哲学上的思考“和”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近代剧场发展变化的预言“。
所谓“哲学上的思考”
,就是他力主戏曲独创,令人耳目一新,并不排斥对文艺规律的了解和把握。规律代表了必然,独创体现了自由。所以,吴
1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47页。
2同上,第413页。
3同上,第465页。
4同上,第28289页。
48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74
梅指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
1。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有所突破。比如,有人就“不知作家增字,尽文心之变,律家定谱,立词法之正,苟以句调之歧异,不复通其症结,势必凌乱无序,标题某曲,实非此曲之式,汤若士所谓拗折嗓子者也。”
2又比如,“传奇情节复杂,往往限于事实,不尽可绳以平仄,此亦应变从权之道。又丑净花面口吻,亦有以谐合平仄,反觉斯文不称其状者。此中变换之妙,操纵于一心,不可以言传也。”
3诸多的艺术现象,归于一点,即“守法是死,填词是活”
,含有辩证的因素。
至于戏曲的创新“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近代剧场发展变化”呢主要体现于客观事物的丰富多采及其不断变化,要求剧作家必须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名剧和公式出发。他说:
天下新奇之事,日出不穷,今古风俗之异宜,又不知凡几,从此着想,尽有妙文,何必汇集名剧,东刈一段,西窃一段,成此千补百衲之敝衣乎4
他又从日新月异的近代剧场布置演出中,认识到:欲脱窠臼,可以“设幻景以观之”
,绝不能从古人旧作中“讨生活”
;“敷衍故事,必在事过未久之日,而又为当时人民共知共见者,才足鼓动人心。”
他主张拮取可惊可愕可感可泣的历史事实,谱
1吴梅戏曲论文集,第302页。
2同上,第487页。
3同上,第64页。
4吴梅戏曲论文集,第302页。
488
27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成新曲,而复衬以布景,使“俾阅者如置身其间”
,以达到“忽而掩泣悲啼,忽而欢容笑口”的观场效果。他肯定地作了如此预言:
以今时之砌抹剧中所用诸物统称砌抹演旧日之声容,不令人慷慨激昂,顿足起舞者,吾未之信也1。
总而言之,贵独创,脱窠臼,在戏曲作品中的体现为多种多样,并不限定在某个方面。如果说“守法是死,填词是活”的哲学思索中含有辩证因素的话,那么,吴梅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源和流、正和变的正确理解,则带有唯物主
………………………………
第47节
义的因素,是值得重视的。吴梅学贯中西,独辟蹊径,毕生从事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其美学思想。他不唯古是尊,不泥古不化,而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使他的美学思想尚能随着时代而前进,没有拉住时代尾巴的企图。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与王国维相比较,不论研究领域的宽广,还是上升到哲学高度,显然是不足的。不过,他在戏曲美学中研究的成果,倒可以与王国维戏曲美学研究相匹敌,并以各自的角度和特色,丰富了中国近代戏曲美学思想的宝库。
1吴梅戏曲论文集。
48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74
第七部分 中西美学思想会冲和结合
第十六章 王国维
王国维1871927年
,字静安,亦字伯隅,号观堂,亦号永观。他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同美学发生关系的,主要是前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他从事考古、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后来又在清华研究院当教授,所上的课程,如书经、说文、古史新证、仪礼、金文考释等,属于古籍的研究。
王国维生平的第一阶段,从少年求学、时务报当校对,一直到去日本留学之前。这一阶段,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初步接触了西方文化。第二阶段,到日本留学一年后生病回国,先后在苏州、南通当教师,研究哲学、美学等,著有静安文集。
人间词也写于这个时期。第三阶段,到了北京,在学部图书馆,写了人间词话,又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文章八篇。最后总结性的一篇宋元戏曲考在日本旅居时完成。在日本,他尽弃前学,把静安文集一百多本全烧了,改变了研究方向。
他的美学观主要是以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学说尤其是叙本华学说为理论基础;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影响,使一些具体问题在不同程度
490
47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上中国化。著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第一节 关于美的分析
一 美的产生和来源在美的产生和来源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搬运了叔本华的学说。他认为:
夫美术之源,出于先天,抑由于经验,此西洋美学上至大之问题也。叔本华之论此问题也,最为透辟1。
接着,他大段摘引了叔本华意志及观念之世界2中的论述,作为“最为透辟”的不易之论。叔本华这段论述的中心思想,就是把美看成是“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之客观化。”
叔本华认为,自然美的产生,由于意志于客观化的人类战胜了自然力的抵抗,并随着所谓意志的发现,其形势越复杂。人类的身体就是最复杂的系统,既要看到全体与各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看到“不能增也,不能减也”
,才能成为美。并说:
吾人于观人类之美后,始认其美;但在真正之美术家,其认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此由吾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
1红楼梦评论,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3页。
2此书现译名为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49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74
现者,乃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之客观化也。美术家先天中有美之预想,而批评家于后天中认识之,此由美术家及批评家,乃自然之自身之一部,而意志于此客观化者也1。
我们知道,王国维所说的“美术之源”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美感的来源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确实是个重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王国维把这场争论分为两大阵营:一出于先天,一出于经验;说得十分妥贴。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把美感的来源看成是来自人们对外界事物反映的经验,一般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论断。这是以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洛克为代表。他们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然而,把美感的来源看成先天就有的,同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世界没有任何关系,则是唯心主义的论断。
在这场争论中,王国维认为叔本华关于美感出于先天的唯心主义的论断,是“最为透彻”的。
王国维介绍叔本华的美学思想,牢牢地扣紧叔氏意志及观念之世界一书,这也就从哲学体系角度来观察美感的来源问题。叔氏意志及观念之世界一书,第一句话便是:“世界是我的表象”
2,他把这称之为对一切生物都有价值的“真理”。他认为现象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