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本色派在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反对道德说教和生编硬造,陈陈相因。在形式上反对寻宫数调和以时文入曲,要求戏文不在
1陶明濬:诗说杂记上。
2严羽:沧浪诗话。
3周德清:中原音韵。
4李开先:李开先集。
5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0页。
48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64
文雅,而以本色为贵。另外还强调戏曲创作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认为“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
1本色派的主张对汤显祖和王骥德都有很大影响,对明代后期的戏曲创作和理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梅继承和发展了明人论本色的优良传统,以“本色之美”作为评价戏曲的审美标准,强调戏曲应具本色之美,要和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相结合,扩展“本色”的内涵,揭示“本色”在戏曲创作和鉴赏中的作用。
吴梅指出:“元人以本色见长”
2。他说董解元文章好,不在词藻美艳处,而在“本色白描处”
3。又说“杂剧之始,仅有本色一家,无所谓词藻缤纷,纂组缜密也。”
4确认元剧之美不在词藻的艳采华丽,而在曲词的平实素朴。王实甫“西厢记,虽有词藻,然而通体本色的居多。”
5高则诚“以本色长,而未尝不工藻饰”。
6明代剧作者,“虽多以实甫、则诚二家为宗,而制腔尚留本色,不尽藻饰词华,立意能关身世。”
7学习他人,尚能本色,但应以“能关身世”之内容为主。他批评屠赤水隆作昙花、彩毫诸剧,喜搬
1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0页。
2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33页。
3同上,第195页。
4同上,第299页。
5吴梅戏曲论文集,第501页。
6同上,第152页。
7同上,第142页。
482
6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用类书,被比为“房科墨卷”
,而无动于观场,无益于风教的错误倾向。
这一现象,也在当前剧坛的创作中同样存在着,他指出:
今之曲家,往往以典雅凝炼之语,施诸曲中,虽觉易动人目,究非此道正宗。曲之胜场,在于本色1。
这里所提出的“曲之胜场,在于本色”的美学命题,不仅在于用词造句的问题上,更主要的是强调戏曲本色之美和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相结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戏曲创作和鉴赏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就戏曲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刻划来看,“本不以俚鄙为讳”
:
夫词曲之道,俨同乐府,而雕缋物情,模拟人物,极宇宙之变态,为文章之奇观,本不以俚鄙之讳也2。
如果进而从戏曲发展历史来考察的话,“金元以来,士大夫好以俚语入诗词”
,“杂剧作者,大率以谐俗之词实之”。
3因而,评价明清戏曲的本色之美,或视为“直夺关汉卿
、马东篱之席“
4,或视为“元剧体思”
,或视为“直是元人真相”
5。
尽管如此,吴梅在强调戏曲本色之美过程中,不是一味复归到元剧的水准就算好了;而是尊重历史,看到戏曲历史发展的极为复杂的另一面。他认为:
1同上,第5页。
2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51页。
3吴梅戏曲论文集,第299页。
4同上,第420页。
5同上,第36页。
48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64
照此看来,做曲子的法儿,只许用本色的话头。若如明朝人玉玦、绣襦、香囊、浣纱等南曲,句句用词藻,语语须煊染,岂不是绝对的不合法么不过填词的许多先生们,都是读书的,叫他用白话做谐合音律的文字,觉得非常困难,所以词藻的句子,到今日还是废不掉。但是元朝几位曲家,却是不一定用词藻的1。
正因为吴梅强调戏曲的本色之美,建立在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之上,建立在戏曲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之上,比起明人对于“本色”的内涵的认识和如何发挥其作用,有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一是曲中无典雅支离晦涩之语。
曲虽雅,则宜浅显之雅;虽俗,宜蕴藉之俗。不能雅不动人,而要化俗为雅。欲令观场易晓而又雅俗共赏。
二是要曲情相宜。因“宫调之性,有悲欢离合不同,曲牌之声,亦分苦乐哀悦之致”
,剧作者当视剧情之悲欢忧乐,而定“宫调”
、“曲牌”。
三是填词家能以一身兼之,即剧作家能设身处地于审美对象的情境之中,以抒发心中抑塞的磊落不平之气,“借彼笔底之烟霞,吐我胸中之云梦。”
2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吴梅的“本色”说,既包括对戏曲语言通俗性的要求,也包含了曲情相兼,以及作家在生活审美体验中孕育的强烈感情的抒发。
其内在意蕴及审美价值,同
1同上,第502页。
2吴梅戏曲论文集,第6页。
484
86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他提倡“真”
、“善”
、“美”相统一的戏剧观是相互联系的。
第四节 力主独创 一新耳目
人的创造力所能发挥的最自由的天地,莫过于文艺。文艺要体现人的创造力,展现其审美理想的追求。文艺也只有创新,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吴梅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对戏曲创作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论述了他的戏曲创新的美学思想。
他说:
尝读明人诸曲,往往以婢女代嫁,亦属厌套,又生必贫困,旦必贤淑,先订朱陈,而女家或毁盟,或赖婚。
当其时必有一富豪公子,见色垂涎,设计杀生者,女父母转许公子,而生卒得他人之救,应试及第,奉旨完婚,置公子于法,然后当场团圆,十部传奇,五六如此者1。
又说:
盗袭古人旧作,而自翊新著,可羞孰甚2
这种从分析剧作中所指出的陈陈相因的雷同化的创作倾向,真是入木三分。剧作家不从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吸取和开掘富有美学价值的题材,而是蹈袭旧作,或满足于一种已成的套套,又焉能创造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呢然而,一部戏曲作品是否“蹈袭古人”
,也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盲从前人
1吴梅戏曲论文集,第53页。
2吴梅戏曲论文集,第299页。
48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64
的断语。如明人陈大声戏曲,被王世贞“艺苑卮言讥其浅于才情,且多蹈袭古人,其言殊属不确。余读其题情惜别诸词,直得南音三昧,不可以其将家子而轻之也。且宫商稳协,不差毫末,为世人所尤难。”
1这是因为在吴梅的心目中,贵独创、脱窠臼在戏曲作品中应从多方面得到体现:其一,布局结构。他说,自元明以来,剧作家从未写“还魂入戏”
,但“自汤若上杜丽娘还魂后,顿使排场一新,且于冥间游魂冥逝一节,又添了许多妙文。
是还魂一节,若士所独创也。“
2桃花扇“通体布局,无懈可击,至修真、入道诸折,又破除生旦团圆之成例,而以中元建醮收科,排场复不冷落,此等设想,更为周匝,故论桃花扇之品格,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所谓“排场一新”
,或“排场复不冷落”
,是说这一独具创新的剧情结构,带来了新的剧场效果。
这些见解,和吴梅主张“以有道之新,易无道之新,以有方之异,易无方之异”
4的编剧思想相一致的。
其二、戏曲格式。清人杨潮观笠湖杂剧吟风阁“三十二折,每折一事,而副末开场,又袭用传奇旧式,是为笠湖独创,但甚合搬演家意也。”
5“徐文长四声猿中女状元剧,独以南词作剧,破杂剧定格,自是以后,南剧孳
1吴梅戏曲论文集,第99100页。
2同上,第53页。
3同上,第181页。
4吴梅戏曲论文集,第4849页。
5同上,第172页。
486
07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乳矣。“
1
其三、人物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