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454
83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石,都有雅趣“
1。张浦山论画,指出画有“硬、板、秃、拙”四弊,这是因为“胸中无书卷,眼中无阅历,往往坐此”
2。林纾作了这样的小结:盖六法所遗,即古人传无尽之灯。
若就六法论解,即自出己意,决必有暗合于古人者。总在灵府洁净,读书多,阅历广,多观古迹,自然有悟3。
“读书多,阅历广,多观古迹”
,既包含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思想内容,又有从多游览名胜过程中“师法古人”
的意思。林纾把这三者看成为有机的整体。这也说明在造化与古人关系上,他并不反对师法古人。纵观春觉斋论画,林纾对以上这三者是作了详细论证的。
我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林纾肯定了学画要从临摹古人画迹遗法入手,但不能泥古不化、取貌遗神。他认为摹仿同写真有区别,也有联系。
“摹古人成迹,谓之摹写;摹动植物及为人写真,亦谓之摹写。若但具人形,而生气全渺,则直谓之泥人,岂其为写真者。”
4摹写也好,写真也好,在林纾看来,只要貌同形似,还不是艺术创造。这与春觉斋论文中批评七子“饰貌以强类”即生吞活剥的毛病5是同一意思。但他并不是反对摹写,说“古人遗法具在,不从摹写入手,何以为范。不
1春觉斋论画,第625页。
2同上,第652页。
3春觉斋论画,第647页。
4春觉斋论画,第633页。
5春觉斋论文。述旨。
45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34
过仿效之道,当遗貌取神“
1。
他还把作文与作画进行对比,指出:“盖作文之师古人,当求其不似;作画师古人,不能不求其似。至炉火纯青时,方能稍脱窠臼”
2但他强调,摹仿的目的在于“遗貌取神”
,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而决不是“见有古人,不见有我”
3。
其二,林纾根据自己的经验,论述了如何摹写古人画迹、画法的问题。他说:
展古人名画时,先总揽其全局,次缔视其结构,然后辨其皴,大者小者,盎晬向背,颠顶朝揖,必主客相应。脉络钩联,则古人之大段已得四五。所谓结体即关键之处,画家谓之锁笔,如烟柳溟溹,偶著桥梁,松杉翁郁,中安精舍,使入神注其间,则结体无妙于此,至于皴擦渲染。
则各辨诸家所长,与己合者,恣意学之。
力所不及,不必效仿。
则久久自臻纯属之地,与古人合矣4。
他还强调,临摹古人,“多则不详,贫亦易忘。
但从小处著眼,会得此数诀“
5。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对古人的图画,并不盲目崇拜,而是敢于批评,他认为批评的尺度在于“意境及神味”
6。并强调画中位置要处理得当,否则即使一幅好画,如果布景不当,取舍失调,也
1春觉斋论画,第633页。
2春觉斋论画,第659页。
3同上,第657页。
4春觉斋论画,第635页。
5同上,第672页。
6同上,第675页。
456
04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会变成笑柄。他举了木兰从军图作例:“余家居时,有画人写木兰从军图,其上作一梧桐,余为之捧腹,而画人竟不知其所以然。位置一语,在画家至为浅近 尚不之知,又何论其他耶”
1
其四,在造化与古人关系问题上,林纾得出了“法律须尊古人,景物宜师造化”的结论。他说:
凡写山水,若就古人粉本中榻成,纵使弥妙弥肖,亦终无神采。余恒言法律须尊古人,景物宜师造化。
譬游天台,则峻险之状,一一印之脑间,偶一结构,而天台之峻险,不期流露笔端矣。至西泠秀媚,花隖清幽,果能逐处留心,则韵致亦别。
此处能熟读柳州山水游记,则古人叙述之陈迹,而妙语亦能勃发于俄倾之间2。
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一书指出:“法律须尊古人,景物宜师造化”这个观点,“实际上正是清代唐岱景界要新,落笔要旧论的翻版”。
3笔者不敢苟同。细读清人唐岱在给事发微中所说的“景界要新、落笔要旧”
,是在谈到“临旧”时说的。
在“游览”这一节里,唐岱却这样说:“欲求神逸兼到,无过于遍历名山大川,则胸襟开豁,毫无尘俗之气,落笔自有佳境矣”。
4在“自然”这一节中,他同样强调:“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
………………………………
第44节
。可见,对唐岱的观点要作全面分析,不
1同上,第632633页。
2春觉斋论画,第634页。
3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429页。
4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419420页。
4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
是摘取某一句便以偏概全。
另一方面,林纾所说的“法律”也不同于唐岱的“落笔”。所谓“法律”是指艺术中的规矩,是总结艺术创作中的经验。
因为古人留下的创作经验是可贵的,应该继承和发扬,以便更好地师造化、立创新。
这与“唯古是尊”是两码事。
当然,林纾的绘画美学思想有时也自相矛盾,他在一些论述中又把“师古人”
、“求形似”提到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为新时代、新艺术催生,而在提倡创新中又打上了旧时代、旧艺术的胎记。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他对中国传统国画是很酷爱的,甚至说很偏爱,并想维护“中国旧有之学”。他这样说:“顾吾中国人也,至老仍守中国旧有之学。前此论文,自审为狗吠驴鸣,必不见于俗。然老健之性,偏恣言之,今之论画亦尔。”
1那些“游艺于外洋”而弃“中华旧有之翰墨”如刍狗者,林纾是十分气愤的。这种维护“中国旧有之学”留恋旧的传统文化的执拗态度,是林纾自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十几年中一贯坚持的。到“五四”运动爆发后,表现得就更加突出了。
第六节 对鉴赏和创作中国画的美学批评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虽在画理、画法上有不少真知灼见,为林纾继承和发展。但是,林纾给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真正带来新意的,则是试图从欣赏和创作的不同角度,阐
1春觉斋论画,第626页。
458
24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幽发微,引人入胜。他指出:
凡观画,赏鉴家之眼光,与画家之眼光,迥然不同。
鉴赏家兼收并蓄,无论古今,苛当其意,即行收录。画家则取性之所近,譬如尚疏淡者,必以绵密为繁;重奇伟者,必以荒率为野,实则皆非也。是真画家,当具赏鉴家之眼力,然后济之以独到之学力。观黄鹤与证之以痴翁,于不美中求其美。到体会微处,王黄家法亦正同耳1。
粗看一下,鉴赏家与画家不同,只有一个兼收并蓄,统统收录;一个在赏鉴基础上,还要“济之以独到之学力”
,“于不美中求其美”
,强调独创性。其实,好的赏鉴家评论,也应算是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尊彼抑此,有失周密。但是,他毕竟把鉴赏家与画家迥然不同的眼光划出个界限。正是用这个不同界限,赞同明人谢在杭的观点,对谢赫的六法次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古人论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明谢在杭则曰:“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采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著手以气韵为第一者,是赏鉴家言,非作家言也”。余读之击节者再。犹之作文不讲意境义法,而先算神韵,亦正是选家语,非作家语也。能经营,则能得
1春觉斋论画,第627页。
45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4
古人用心所在矣1。
春觉斋论画不是不讲“气韵”
,但作者的次序排列在“法理趣”之后,他说:
画之一道,实兼法理趣三者而成。舍法而言画,尽人知其不可。然有法而无理,虽绚爛满纸,观之辄令人欲笑。至于画趣,则自夫其人之胸襟及其蓄,伧人不足语矣2。
林纾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