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还认为,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能“言哀则读者哀,言喜则读者喜,至今读者啼笑间作,竟为著作傀儡之丝矣”。
4
按林纾的看法,艺术作品可以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哀、喜的情感。它以情感人,“滤荡而忘忧,意悦而情抒”
5,达到一种物我为一、忘乎所以的境界。他用了提线“傀儡”作了极为形象的说明。由此联想到法国移情派创始人巴希对“移情”的定义:“灌注生命给无生命的事物,把它们人格化,使它变成活的,这就是和它们同情,因为同情正在跳开自己,把自己交给旁人或旁物。”
6
这一定义同林纾的论述一对照,尽管彼此移情对象不一
1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8页。
3不如归。序。
4块肉余生记。继编说。
5[唐]谢偃:听歌赋。
6转引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下册,第624页。
438
2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一为自然美、一为艺术美
,但是移情的审美状态的特征确是相同的。
“竟作傀儡之丝”
,就是巴希所说的“跳开自己,把自己交给旁人”。
问题在于,林纾继承的是儒家美学思想,沿袭的是“诗言志”传统之路,“移情”中含有一定的功利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这一点不同于西方大多数移情派,只认为是纯主观的产物。林纾认为:
盖天下最动人者,声也。试问易水之送荆轲,闻变徵之声,士何为泣及义羽声,士何为怒本知荆轲之必死,一触徵声,自然生感,本恶暴秦无道,一触羽声,自然生怒耳。故孔子言诗,兴观群怨之以为可以,所云者可以,能移人必于是之谓也1。
这里所说的“移人”
,就是移情的结果。这一观点,基本上继承了包世臣的观点。包世臣认为:“感人之速莫如声”
2,“是故艺之至者,必移人情。然非某人之情,先能自移,则艺固不至矣”
3。审美主客体均要具有“可移人”
,“能自移”的双方条件,符合审美的经验和规律。
再次,“善”与功用的关系。
林纾认为,小说本性不仅具有“真”
、“美”
,还具有“善”。他指出:
1畏庐论文。声调。
2包世臣:艺舟双楫,丙辰1916年
季夏月上海古今书馆印,第78页。
3同上,第50页。
43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24
凡小说之书,必知其宗旨所在,则偶读一过,始不为虚,若徒悦其新异,用以破睡,则不特非作家之意,亦非译者之意也1。
小说作家和译者都应该有“意”
,有一定的社会功用,才能符合小说创作和欣赏的宗旨“偶读一过,始不为虚”
,说的是艺术之“真”
,“悦其新异,用以破睡”
,说的是“美”的愉悦。
但是,光有艺术之“真”和“美”的愉悦,并不能符合“善”的要求,达到社会功用的目的。他在黑奴吁天录。
跋中说过:
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势之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2。
在这里,林纾充分肯定了小说本身的社会功用的价值,强调了时局对于小说“善”的要求。当时中国正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奴势之逼及吾种”。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都想通过学习西方,抵御外侮,改良中国。
此时的林纾更是热血沸腾,愿“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3。因此,他必然借黑奴吁天录的译述,联想到中国当时的局势,“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十分自然。
由于林纾翻译外国小说,接受了西方美学、文学的观念,对小说的社会功用有着较深的认识,不同于一般的儒者。他
1钟乳髑髅。序。
2黑奴吁天录。跋。
3不如归。序。
440
42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说:
委巷子弟为腐窳学究所遏仰,恒颟顸终其身。而清俊者,转不得力于学究,而得力于小说。
故西人小说,则奇恣荒渺,其非寓以哲理,即参以阅历,无苟然之作。
西人小说之荒渺无稽;至噶利佛极矣,然其小人国大人国之风土,亦必兼言其政治之得失,用讽其祖国,此得谓之无关系之书乎若封神传、西游记者,则真谓之无关系矣1。
他很称赞清末文坛上出现的揭露现实黑暗的作品,如孽海花、文明小史、官场现形记等书。他说:
孽海花非小说也,鼓荡国民英气之书也。
孽海花之外有文明小史、官场现形记二书亦佳绝。天下至刻画之笔,非至忠恳者不能出。忠恳者,综览事变,怆然于心,无拳无勇,不能制小人之死命,而行其彰瘅,乃曲绘物状,用作秦台之镜,观者嬉笑,不知作此者揾几许伤心之泪而成耳。吾请天下之爱其子弟者,此令读此二书,又当一一指示其受病之处,用以自鉴戒,亦返观内鉴之一助也2。
又说:
所恨迭更司其人,如有能举社会中积弊,著为小说,
1红礁画桨录二,译余剩话。
2赋史。序。
44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24
用告其事,或庶几也。呜呼李伯元已矣,今日健者惟孟朴及老残二君,果能出其余绪,效吴道子之写地狱变相,社会受益宁有穷耶谨拭目俟之,稽首祝之1。
但是,林纾还认为小说的社会功用不同于政治,它不能对社会变革起直接的作用,更不能取代经济基础变革。
他说:衣冠礼乐,节以文章,其道均不足以强国。强国者何恃曰:恃学,恃学生,恃学生之有志于国,尤恃学生人人之精实业2。
应该说,小说的社会功用有其特殊性。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而发生的。其关键在于能够感人、育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潮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社会。然而,林纾只揭示其区别,而未能认识到通过人的感染、教育,从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把其区别,推向了极端:
盖政教两事与文章无属。
政教既美,宜译以文章。
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
故西人惟政教是务,瞻国利兵,外侮不乘,如以余闲用文章家娱悦其心目。
至哈氏莎氏,思想之旧,神经之托,而文明之士,坦然不以为病也3。
如果说林纾前一段论述未能认识到小说可以通过人的感染、教育,而发挥其社会功用,导致其理论上的失误的话,那么
1赋史。序。
2爱国二童子传。达旨。
3吟边燕语。序。
442
62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林纾在这一段论述中,又未能透过小说“娱悦人心”的消闲背后,抓住其社会功利,断言“政教既美”
,宜译以文章。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
,导致理论上的双重失误。
最后,林纾探讨了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他在恨绮愁罗记。序中说:
书叙非色野华侈之观,鲁意骄蹇之态,两美竞媚之状,群臣趋走卑诌之容,作者不加褒贬,令读者自见法国当日危敝,在于岌岌。
由于恨绮愁罗记作者笔下的诸种人物形象刻划得真实、动人,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虽“作者不加褒贬”
,但在美的享受中,具体入微地感到艺术作品的倾向性;一幅法国社会的弊端丛生、危机四伏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说明了:美是以善为前提的,但美不等于善。善是有强制性的、规范性的,跟实际生活利益发生关系。美是以艺术的虚构、逼真的的幻觉来表现生活,带有自由性,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它以情感人,处于物我一体,忘乎所以的境地,而不是硬性的就范,“令读者自见”。正因为如此,作者“盖胸中所欲言者,所欲得者,幻为一人一家之局;使读者醉其家范与其德性,冀其风俗之变”。“
1
与此同时,林纾在文徵中又说:左传写人品,未尝判明善恶,而使读者各识其真,秋
1深谷美人。叙。
44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24
毫无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