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评为“透语说不出。”对此陈衍问道:“夫问穷通而付诸入浦渔歌,且益以深字,则理乱不知,黜涉不闻,入山必深,入林必密之理,并不识所谓穷通也,有何说不出”
4
比如,杜甫后游云:“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钟
1黄维梁:中国诗学纵横论,台湾洪范书店1977年版,第1页。
2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第13页。
3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静安文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4册。
4人间词话删稿。二六,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35页。
37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53
评为:“无私二字解不得,有至理。”杜甫江亭云:“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钟评为:“自私无私,各得其妙,传不出。”陈衍解为:“均此春物,而忽言无私,忽言自私,宜伯敬按即钟惺引者注之解不得传不出也。不思江山何待,即待此花柳等物为之点缀,前此经过秋冬,摇落闭蛰,黯然无色,一旦春来,灿漫者行将至矣,故言待也。
“万木无声待雨来”之待,亦此意。花柳得气而生、各效其红紫青绿之色,以状点江山,虽欲闭而不发,花柳不能自主也,使卷而藏之,花柳亦不愿也,供人把玩,供人攀折,真可谓无私矣。然凡物之各尽其能事,而不遗余力者,皆自由私来者。桃之或红或白,李之白,杏之红,柳之长条细叶,各有独到之处。花柳无知则己,使其有知,必阴喜自负,汲汲然上承雨露风日,下汲土膏泉脉,以增高而继长,故逢春倾阳。
皆有欣欣向荣之意,由是能自立者,各有以自见。人之寻花问柳,于花柳实有荣焉,在花柳只知自私,在人则但见其无私,不自私无以为无私也。“
1
陈衍在这一大段中,对钟、谭的印象式批评的批评之例有六、七则,以上只引了三、四则。这种变钟、谭之“不可解”为“可解”
,确实向有体系,重解析的新式批评靠近了一大步。
但就其“可解”的解释,还有不尽人意的牵强之处。
就拿上举的第三则来说吧,自然山水风物“自私”
、“无私”
,本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含有一定的美学意味。中国古代传统的山水景物观不象西方那样物我对立,而是物我圆融,“风景
1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第13页。
376
06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诗人知赏“
1,是审美价值的发现和肯定。正由于这种物我圆融的审美关系,自然山水风物作为人我的审美对象具有“无私”的共通性2。而所谓“自私”
,是因为风物随时间、季节的更选,不愿丧失其美的本性和特色。
陈衍反印象式批评,由宋大樽茗香诗话中关于所谓“伫兴”一说的虚妄性,追根于王士祯“模糊惝怳欺人之谈”
对宋著的影响,他举孟浩然的诗来说明。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何汉,蔬雨滴梧桐”
,是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的所谓伫兴而得的杰作。陈衍却有自己的看法,说:
何汉有云,梧桐有雨,至为常事,粗心人所不留意。
自胸襟高雅者遇之,则古人所谓轻云蔽月,梧桐滴露者,两相凑泊,不觉以“淡”字、“疏”字写之,而成佳语,所以适工于俄顷,而前此后此不能工;其俄顷不能必工者,则皆粗心领会,与下字未当耳,又何至莫知其所以然耶3
孟浩然是否“胸襟高雅”
,这是另一回事。这里根据主观心理状态客观自然景象两个条件以及用心的粗细,来说明骤得佳句的客观原因,不能一味夸大灵感的作用,是比较全面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无论如何这要比空谈“伫兴”
,“灵感”
等踏实得多。
陈衍力求对诗歌创作进行科学解释的精神,力图与印象式批评划清界限。他还认为:
1参见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471352页。
2参见拙作:有山共须故人看,中国市容报i985年8月15日。
3石遗室诗话卷三,第4页。
3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3
严沧浪云:“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殊为得之。孙、吴有实在工夫,李广则全靠天分,不可恃也。渔洋与沧浪,不取此二语,而取“羚羊挂角”之说,盖未尝学杜故也。表圣之“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已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羚羊挂角”是底言乎
至如禅家所云“两头明,中间暗”
,及诗家之“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竟是小儿得饼,且将作谜语索隐书而后已乎渔洋更有“华严楼阁,弹指即现”之喻,直是梦魔,不止大言不惭也1
前面对钟、谭的“说不得”
“不可解”的批评,是对印象式批评的初步印象的诠释。这种印象式批评,被陈衍统称为“作谜语索隐书”。
“羚羊挂角”指什么呢
“华严楼阁,弹指即现”
,又指什么呢
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扭住王士祯的神韵说不放,并且旁及于神韵说的先驱者,如司空图、姜夔、严羽之辈,对他们都有抨击的话2。
钟嵘似乎与神韵说关系不大,倒不完全因为王士祯论诗绝句中有一首诗“五字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使人思。定使妙不关文字,已是千秋幼妇辞”而称赞他,而是因为“妙不关文字”
的印象式批评,同出一辙,也受到陈衍的批评。
陈衍为了硬要驳倒钟嵘所例举的几句古诗“清晨登陇首”
、“高台多悲风”
、“明月照积雪”竟不惜使出的一般不肯使用
1石遗室诗话卷十,第2页。
2参看石遗室诗话卷十,第12页。
“宛陵此四句”及“白石譬喻尽不尽处”两则。
378
26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的强词夺理的手段1,这颇使我们感到滑稽。
但他勇于与诗学上印象式批评争一高下的精神,无论如何也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不是只摘句,力求顾及全篇。
以上说过,“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论述作家作品时,往往笼统概括,好用比喻,评语简约、用的可说是印象式批评的手法”
2,这种“印象式批评家雅好摘录诗词中的佳句,有时附带精简批语,有时摘而不评,只把佳句罗列出来,甚或编成句图。他们选取的句子,十九为对偶句,其中又以描摹自然景物居多。对偶句虽然只是两个句子,不过既是作家用心经营的结果,本身意义完整,又有对比性,便可以孤立起来欣赏。
石遗室诗话当然不是绝对排斥摘句鉴赏3,但它却提出了如何正确理解一首诗的问题。过去的印象式批评很少加以注意。陈衍指出:
工诗难,言诗尤不易。在孔门,惟赐与商与可言诗,而文学之子游不与焉。子贡颖悟,故淇奥之切磋琢磨,自知取譬;“始可”云者,引重之辞,若谓不如是便不足以诗。
子夏笃谨,倩盼素绚,直苦思不解而问之,譬以绘事而始喻;“始可”云者,仅可之辞,若谓今而后乃可与言诗矣。子贡闻一知二,故曰“告诸往而知来者”。
1石遗室诗话续篇卷一,第1页。
2黄维梁:诗话词话中摘句为评的手法兼论对偶句和安诺德的“试金石”
,香港中文大学学报,第五卷第一期1979年抽印本。
3石遗室诗话卷十四指出:“说诗标举名句,其来已久”
,“唐以前名句,多全联写景者,宋人除陆放翁、范石湖、杨成斋诸公外,往往写景中带著言情。”
37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63
子夏之“起予”
,则答问而已。康成之笺诗,子夏之谨守也。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又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又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此子贡言诗之旨,不同于子夏者也。后世诗话汗牛充栋,说诗焉耳,知作诗之人,论非诗之人之世者,十不得一焉。
不论其世,不知其人,漫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几何不以受辛为天王圣明,姬昌为臣罪当诛,严将军头,嵇待中丘,举以为天地正气邪1
这段话分析子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