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这虽然不一定就是舜说过的话,但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普遍继承了这个观点,如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

    ,苛子。儒效篇:“诗言是其志也”。当然也包括陈衍所说的说文解字、毛诗序对“诗言志”观点的继承。陈衍由说文解字、毛诗序追根溯源于尚书。尧曲,是正确的。

    对于“诗言志”的含义,历来有种种不同的看法。陈衍在引用了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段话以后,作了两方面的申述:

    1诗学概要。总论。未刊稿。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3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3

    一是,“志者,自己之志,则其言必自己之言,而非公共之言”换句话说:“诗中有我”

    ,表现的是“自己之志”

    ,说出的是“自己之言”。这实际上已超出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的古老含义。这是因为在远古的氏族社会中,还不可能产生后世那种抒发个人情感、被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看待的“诗”。当时所谓“诗”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功的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迹和功绩的唱词。它的作者是巫祝之官,而不是后世所谓“诗人”。这些唱词,虽已含有文艺的因素如注意节奏,押韵和词句的力量

    ,但并非后世所谓的文艺作品,而是一种宗教性、政治性的文献。这在诗经中的颂和大雅还可以见到这种“由祀礼而生”

    1的“诗”的遗迹。从这个意义上看,向神明昭告功德和记述政治历史的大事,是所谓“诗言志”最早的实际意义2。

    然而,陈衍只是附带考证“诗言志”的根源,未作如此深究,他心目中的“诗”是文艺作品,而且是有别于一般论述文章的文学作品。当然要表现“自己之志”

    ,说出“自己之言,非公共之言”了。这在石遗室诗话中也同样强调“作诗尚是自家意见,自家言说。”

    3

    二是,陈衍把作为文艺作品的“诗”

    ,同一般论述文章相

    1刘师培: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83页。

    2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12页。

    3石遗室诗话卷一,第1页。

    366

    05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比较“

    ,又非直言已也“

    ,触及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而不只是逻辑思维所能凑效的问题。所谓“非直言”

    ,即为“永言”

    、“长言”和“嗟叹”。他举了诗经中的作品加以论证:

    一

    “参差荇菜”也,即言“左右流之”

    ,又言“左右采之”

    ,又言“左右芼之”。葛蕈也,既言“维叶萋萋”

    ,又言“维言莫莫”

    ,可谓长言矣。[长]卷耳篇,既言“嗟我怀人”

    ,又言“维以不永怀”

    ,“维之不永伤”

    ,又言“云何吁矣”。

    击鼓篇,既言“吁嗟阔兮”

    ,又言“吁嗟洵兮”。可谓嗟叹矣1。

    所谓“永言”的“永”

    ,即“咏”

    、“詠”。诗要用詠叹之言才能表现出人的情感的形象性。“长言”相对于“短语”

    2,同“

    嗟叹“

    3一样,无非要作人的情感的詠叹之言。然而,一般论述文章只须“直言”

    ,不必反复詠叹,不追求艺术形象的体现。

    在“直言”与“非直言”区分的基础上,陈衍进一步找出了“诗”

    “文”之异同。

    故诗者,以言情说理写景记事,与文同。所以言之说之写之记之者,与文稍不同,而及其工者;可谓可读,又无不同4。

    1见诗学概要。

    2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言,齐人语也”。长言短言,指语气的缓和促。语气缓的“长言”

    ,便于抒情、咏叹。

    3礼记。乐记,郑玄注:“嗟叹,和续之也。”

    4诗学概要。

    3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3

    形象思维同逻辑思维在反映客观对象世界的功能上是一致的。正如“诗”

    、“文”在“言情说理写景记事”上有相同之处一样。所不同的在于“言之说之写之记之”

    ,就是在反映客观对象的手段不完全一样。

    但由于它们都是以文字为媒介,亦就“可诵可读,又无不同”了。请注意这里的所谓“工”

    ,既可作为“作”解,又可以认为是艺术化的最高要求。

    接着,陈衍还对古人或以有韵无韵来划分“文”

    、“诗”

    ,或以工文、工诗论作者,持不同意见。实际上是诗说这两种观点,并没有抓住以“直言”与“非直言”区分“文”与“诗”的要害。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文论史上,阮元、刘师培先后引用了“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

    1,或“就应对然,则直言之言,论难为语,修词者始为文”

    2。但他们两人却没有象陈衍那样,既撇去“论难之语”

    ,又不在是否修辞上作文章,只取“直言之言”为区分“文”与“诗”之尺度。

    二情景合一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过,陈衍论述诗的特质在于形象思维的理论基础为“诗言志”。先秦关于“志”这个词就包含着“意”和“情”。孔颖达正义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据朱自清的考证:古“志”与“诗”原是一个字,有记忆、记录、怀抱三义,包括理性的和感情的活动3。随着语言

    1阮元:文言说,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1页。

    2刘师培:广阮元文言说,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33页。

    3闻一多:诗言志辨。

    368

    25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发展,词汇丰富,到汉代,“情”这个意义分了出来,写成于西汉的礼记。乐记,把哀、乐,喜、怒、敬、爱六种心理活动,不称“志”而称“情”了。西汉儒家学者在论诗时,往往只谈“言志”

    ,不直截了当地谈“抒情”

    ,这是因为“志”是理性的,经过规范的,而“情”偏重于感性,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质,从封建教化的观点出发,就着眼于前者,而不去提倡后者,以免不合规范的感情自由发展。

    诗大序根据语言发展的实际,把情、志并举,是对先秦诗论的重要补充。

    陈衍沿着诗大序情、志并举的理论发展的脉络,推崇“诗中有我、情景合一”

    ,使之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他指出:

    唐以前名句,多全联写景者,宋人除陆放翁,范石湖、杨诚斋诸公外,往往写景中带着言情。一联中或一句写景,一句言情,或两句半写景,两句半言情,岂好景果为前人写尽乎;抑亦厌赋体浅直不如比兴深而曲耳。

    然景中带情,六朝盛唐人已有之。如薛道衡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是也。沈休文云:“相如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

    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此言情与景分者也。

    刘彦和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又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随曰秀。”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

    3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3

    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此言情与景合者也。

    1由于诗者“非直言已”也,情景合一中的“情”

    ,就是一种“已情”在写景中抒发。所以,陈衍在接下来的另一则诗话中,认为“诗中”皆有人在,则景而带情者矣。“

    2

    情景合一的艺术效果,接近于“比兴”所能达到的。

    所以,陈衍推断,情景合一的名句的创造和欣赏,“

    抑亦厌赋体浅直不如比兴深而曲耳。“并以刘勰彦和

    文心雕龙和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圣俞的有关论述为佐证。其实,陈衍在这里所说的“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