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免流于隐晦,失去了艺术形象固有的生动活泼之态和艺术欣赏直觉式的特征。陈廷焯十分推崇清代庄棫蒿庵词,又不得不承认,“蒿庵词有

    1词选。序。

    354

    83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知其用意所在“

    1,读者难以体识到,如梦江南一词:“红袖满楼不见,桥边杨柳细如丝,春雨杏花时”。陈廷焯认为,“不知其何所指,正耐人寻味不尽。”

    2这里的“不知其用意所在”

    ,反而让读者进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境界,也就象西方意象派大师艾略特在诗歌的音乐中所讲的:

    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都不是作者的原意。而一个读者的解释,虽不同于作者的原意,有时却同样的得当,甚至比作者的原意更好。因为一首诗原可能存在有不为作者所自知的更多的意义3。

    常州词派后期词家、陈廷焯之前的谭献说过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4,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种艺术作品的多义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一种风格,固然是未尝不可。对于反叛那种概念化式、标语口号式的创作倾向,也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如果执此一端,认为非如此不能成词,甚至认为非此不美,则是有失偏颇了。

    撇开这个论争不说,作为常州词派理论家之一的陈廷焯对“寄托”说,仍然进行了一番深究,提出如下三个观点:其一、他认为词人的“所感”和词中的“寄托”必须深

    1白雨斋词话卷五,第119页。

    2蕙风词话卷一,第45页。

    3转引自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6页。

    4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35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3

    沉,“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

    1而“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

    2他认为词人应当象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秦观、姜夔、史达祖、张炎、王沂孙那样,在作品中暴露出“情长”和“性情之厚”来。以温词而论,他指出其菩萨蛮“弟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

    3对于王沂孙的词,他认为“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

    4,常以“无限怨情”

    、“感慨沉至”

    、“字字凄断”等论之。这些评价虽有点言过其实,但他重视情感的深厚和“寄托”深沉的倾向是鲜明的。

    其二,他要求“寄托”的思想感情必须“雅正”

    ,也就是必须合乎儒家诗教所说的“温厚和平”的标准。张炎词源有云:词人“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

    5

    陈廷焯持不同看法,认为,风、骚是“雅正”的、“温厚和平”的;而“词也者,乐府之变调,风、骚之流派也。”

    6当然也应该是“雅正”的。他一再强调“词欲雅而正”

    7。

    “温厚和平,诗教之正,亦词之根本也”

    8。温庭筠、韦庄、苏轼等人词作,由于有“温厚和平”的内容,也就被他

    1白雨斋词话卷七,第196页。

    2白雨斋词话。自序,第1页。

    3白雨斋词话,卷一,第6页。

    4同上,卷二,第40页。

    5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9页。

    6白雨斋词话卷五,第129页。

    7同上,卷四,第105页。

    8同上,卷七,第181页。

    356

    04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列入为词的“正声”。

    反之,内容不符合“温厚和平”标准的,自然就属于“变调”了。这种本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的正变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其具体标准当然是迂腐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在中国近代西学新学

    日益兴起,封建主义旧学正在不避免地被取代的时期,这种观点当然是起消极作用的。但他指出词要有严肃的思想内容,却是应当给予肯定。

    其三,如何使词有“寄托”并保证“寄托”的真实、深沉、雅正呢陈廷焯认为,应当在提高人品、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和增长阅历等方面下功夫。

    因为“诗词原可观人品。”

    1

    他说:

    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后人无东坡胸襟,又无稼轩气概,漫为规橅,适形粗鄙耳2。

    这话说明了人的人品、性情、胸襟、遭遇决定词的境界;提高人品、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和增长阅历是造成“沉郁”的艺术效果的根本保证。没有被囚之悲,亡国之恨,就不会有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没有“犹未雪”的靖康之耻,没有对金兵的切齿仇恨和收复失地的坚强

    1白雨斋词话卷五,第132页。

    2同上,卷六,第166页。

    3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3

    信念,就不会有岳鹏举的“怒发冲冠”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故作姿态的豪雄,故作姿态的郁悲,终不免流于狂呼叫嚣,无病呻吟。

    陈廷焯提倡词中“寄托”

    ,并没有限定“寄托”的范围。

    除了指出词中“寄托”应合乎真实、深沉、雅正的标准以外,他认为,“怨夫思妇之怀”

    、“孽子孤臣之感”

    ,“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

    ,都可以作为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他推崇寓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表达重大社会内容的苏东坡、辛弃疾等人的词;同时他又推崇远离社会现实的温庭筠、韦庄,说张惠言词选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使“温、韦宗风,一灯不灭,赖有此耳”。

    1说温词“独绝千古”

    ,为“古今之极轨”

    2;韦词“最为词中胜境”

    3。这种宽容的态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说有其高明之处。

    况周颐也提倡“意内言外”。

    他说:“乃若词人以人重,则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

    4“意内言外,词家之恒言也。凡物在内者恒先,在外者恒后。”

    5他认为先有作者的主观酝酿,情感然后才能表露于外。这也就是陈廷焯“意在笔先”之说。

    与此同时,况周颐提出:“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身世之感,通于性灵。即性灵,即

    1白雨斋词话卷一,第5页。

    2白雨斋词话卷一,第7页。

    3白雨斋词话,卷一,第7页。

    4蕙风词话卷一,第20页。

    5同上,卷四,第89页。

    358

    24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

    1他把“性灵”与“寄托”联系起来,“性灵”

    指人的心理状态。

    人与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人的思想感情到万不得已时便要表达、要寄托;而“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

    ,就是创作心理活动的微妙状态。这是因为作者若在下笔之前,胸中总横有“寄托”二字,那么所作之词定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没有生气的。如果作者勉强在不变中求变化,那么这种“寄托”是毫无意义的,不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给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带来了困难。他还指出:

    名手作词,题中应有之义,不妨三数语说尽。自余悉以发抒襟抱。

    所寄托往往委曲而难明。

    长言之不足,至乃零乱拉杂,胡天胡帝。其言中之意,读者不能知,作者亦不蕲其知。以谓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则亦左徒之“骚”

    “些”云尔。夫使其所作大都众所共知,无甚关系之言,宁非浪费楮墨耶2

    “寄托”应该自然、明了,无甚关系之言尽量免去。他实际上批评了自张惠言以来的常州词派中的穿凿附会、过于隐晦的词风,对染习这一风气者来说,不啻为一帖清凉剂。

    二

    “比兴”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