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免流于隐晦,失去了艺术形象固有的生动活泼之态和艺术欣赏直觉式的特征。陈廷焯十分推崇清代庄棫蒿庵词,又不得不承认,“蒿庵词有
1词选。序。
354
83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知其用意所在“
1,读者难以体识到,如梦江南一词:“红袖满楼不见,桥边杨柳细如丝,春雨杏花时”。陈廷焯认为,“不知其何所指,正耐人寻味不尽。”
2这里的“不知其用意所在”
,反而让读者进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境界,也就象西方意象派大师艾略特在诗歌的音乐中所讲的:
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都不是作者的原意。而一个读者的解释,虽不同于作者的原意,有时却同样的得当,甚至比作者的原意更好。因为一首诗原可能存在有不为作者所自知的更多的意义3。
常州词派后期词家、陈廷焯之前的谭献说过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4,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种艺术作品的多义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一种风格,固然是未尝不可。对于反叛那种概念化式、标语口号式的创作倾向,也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如果执此一端,认为非如此不能成词,甚至认为非此不美,则是有失偏颇了。
撇开这个论争不说,作为常州词派理论家之一的陈廷焯对“寄托”说,仍然进行了一番深究,提出如下三个观点:其一、他认为词人的“所感”和词中的“寄托”必须深
1白雨斋词话卷五,第119页。
2蕙风词话卷一,第45页。
3转引自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6页。
4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35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3
沉,“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
1而“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
2他认为词人应当象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秦观、姜夔、史达祖、张炎、王沂孙那样,在作品中暴露出“情长”和“性情之厚”来。以温词而论,他指出其菩萨蛮“弟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
3对于王沂孙的词,他认为“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
4,常以“无限怨情”
、“感慨沉至”
、“字字凄断”等论之。这些评价虽有点言过其实,但他重视情感的深厚和“寄托”深沉的倾向是鲜明的。
其二,他要求“寄托”的思想感情必须“雅正”
,也就是必须合乎儒家诗教所说的“温厚和平”的标准。张炎词源有云:词人“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
5
陈廷焯持不同看法,认为,风、骚是“雅正”的、“温厚和平”的;而“词也者,乐府之变调,风、骚之流派也。”
6当然也应该是“雅正”的。他一再强调“词欲雅而正”
7。
“温厚和平,诗教之正,亦词之根本也”
8。温庭筠、韦庄、苏轼等人词作,由于有“温厚和平”的内容,也就被他
1白雨斋词话卷七,第196页。
2白雨斋词话。自序,第1页。
3白雨斋词话,卷一,第6页。
4同上,卷二,第40页。
5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9页。
6白雨斋词话卷五,第129页。
7同上,卷四,第105页。
8同上,卷七,第181页。
356
04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列入为词的“正声”。
反之,内容不符合“温厚和平”标准的,自然就属于“变调”了。这种本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的正变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其具体标准当然是迂腐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在中国近代西学新学
日益兴起,封建主义旧学正在不避免地被取代的时期,这种观点当然是起消极作用的。但他指出词要有严肃的思想内容,却是应当给予肯定。
其三,如何使词有“寄托”并保证“寄托”的真实、深沉、雅正呢陈廷焯认为,应当在提高人品、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和增长阅历等方面下功夫。
因为“诗词原可观人品。”
1
他说:
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后人无东坡胸襟,又无稼轩气概,漫为规橅,适形粗鄙耳2。
这话说明了人的人品、性情、胸襟、遭遇决定词的境界;提高人品、陶冶性情、开阔胸襟和增长阅历是造成“沉郁”的艺术效果的根本保证。没有被囚之悲,亡国之恨,就不会有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没有“犹未雪”的靖康之耻,没有对金兵的切齿仇恨和收复失地的坚强
1白雨斋词话卷五,第132页。
2同上,卷六,第166页。
3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3
信念,就不会有岳鹏举的“怒发冲冠”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故作姿态的豪雄,故作姿态的郁悲,终不免流于狂呼叫嚣,无病呻吟。
陈廷焯提倡词中“寄托”
,并没有限定“寄托”的范围。
除了指出词中“寄托”应合乎真实、深沉、雅正的标准以外,他认为,“怨夫思妇之怀”
、“孽子孤臣之感”
,“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
,都可以作为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他推崇寓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表达重大社会内容的苏东坡、辛弃疾等人的词;同时他又推崇远离社会现实的温庭筠、韦庄,说张惠言词选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使“温、韦宗风,一灯不灭,赖有此耳”。
1说温词“独绝千古”
,为“古今之极轨”
2;韦词“最为词中胜境”
3。这种宽容的态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说有其高明之处。
况周颐也提倡“意内言外”。
他说:“乃若词人以人重,则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
4“意内言外,词家之恒言也。凡物在内者恒先,在外者恒后。”
5他认为先有作者的主观酝酿,情感然后才能表露于外。这也就是陈廷焯“意在笔先”之说。
与此同时,况周颐提出:“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身世之感,通于性灵。即性灵,即
1白雨斋词话卷一,第5页。
2白雨斋词话卷一,第7页。
3白雨斋词话,卷一,第7页。
4蕙风词话卷一,第20页。
5同上,卷四,第89页。
358
24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
1他把“性灵”与“寄托”联系起来,“性灵”
指人的心理状态。
人与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人的思想感情到万不得已时便要表达、要寄托;而“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
,就是创作心理活动的微妙状态。这是因为作者若在下笔之前,胸中总横有“寄托”二字,那么所作之词定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没有生气的。如果作者勉强在不变中求变化,那么这种“寄托”是毫无意义的,不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给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带来了困难。他还指出:
名手作词,题中应有之义,不妨三数语说尽。自余悉以发抒襟抱。
所寄托往往委曲而难明。
长言之不足,至乃零乱拉杂,胡天胡帝。其言中之意,读者不能知,作者亦不蕲其知。以谓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则亦左徒之“骚”
“些”云尔。夫使其所作大都众所共知,无甚关系之言,宁非浪费楮墨耶2
“寄托”应该自然、明了,无甚关系之言尽量免去。他实际上批评了自张惠言以来的常州词派中的穿凿附会、过于隐晦的词风,对染习这一风气者来说,不啻为一帖清凉剂。
二
“比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