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能出现这种有悖于常理的情感体验,尽管在评价文学艺术作品时,要看到形象大于思想,不能以辞害意,并不意味着严复“不必关于理者”

    ,提倡无理性、纯直觉,达到了柏拉图式的“迷狂”的程度。这是因为严复接受了中西哲人提出的“诚真

    、善、美“相统一的观点。他认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现状十分破损而污秽。

    “宫室之卑狭,道路之莱污,用器百工之窳拙,设色之浓烈,音乐之噭楚,图画则无影,刻塑则倍真,以美术之法律绳之,盖无一不形其失理,更无论其为移情动魄者矣”

    2这与人生之道的诚真

    、善、美的理想追求,大相迳庭的。它不能不涉及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和精神状态,不能等闲视之。严复指出:

    记有之:安上治民以礼,而移风易俗以乐。美术者,统乎乐之属者也。

    使吾国而欲其民有高尚之精神,詄荡之心意,而于饮食、衣服、居处、刷饰、词气、容仪,知静洁治好,为人道之所宜3。

    人有人道,国有国威。面对来自西人的“美丑不辨”的讥讽嘲笑,严复认为应该振作起来,实施美术教育,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

    1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1页。

    2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页。

    3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页。

    31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2

    在对于美和艺术进行名理思考过程中,严复注重情感,但不排斥思理。这是他在文学艺术与科学相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他认为:

    文章、论辩、书说,出于思理者也:诗骚、词赋,生于感情者也。

    思理善,必文理密,察礼之事也。

    感情善,必和说微,至乐之事也。

    1

    他不同意西方学者关于“一切物性科学之教,皆思理之事,一切美术文章之教,皆感情之事”的观点。而认为科学与文学艺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科学之中,大有感情:美术之功,半存思理2。

    由于文学艺术中的情感与思理,不可偏废,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承认“不分用志乃凝神”

    3的灵感爆发的热烈状态,又要看到“物理未明,故其艺事亦难言精进”

    4的反复斟酌、修改时必经冷静阶段。只有这样冷热的处理相结合,才能使文学艺术作品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对此,严复对文学作品作了具体论证:

    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感之音声也。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

    1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9页。

    2钱萼孙:梦苕庵诗话,人境庐诗草笺注,第80页。

    3同上书,第387页。

    4同上书,第281页。

    314

    8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达鄙倍之气。中国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1。

    这里,严复以情感与思理相结合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

    不仅如此,严复还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对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切忌摹仿,生搬硬套。

    “俗手摹习者多,遂使人望而生厌。后生家必不可再蹈窠臼。”

    2优秀文学艺术遗产不可重复性、不可摹仿性,又使之具有永久魅力,“不废江河万古流”。尽管严复晚年站在反对荒经蔑古的保守立场上,来谈论这一问题。

    但是他认为此类“

    作者,往往代不数人,即其所成,亦恒有数“

    ,倒是一些无真正价值的作品“虽幸窃时名,不胫而走:至于时异趣阑,将如飘风之过,而不存留于社会久矣”。

    3这完全符合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可谓一语中的。

    第二节 救亡图存,追求人的美

    中国近代,古老封建帝国被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轰开了。

    林则徐、魏源提出了“以夷制夷”

    ,首先从物质上、军事上效法西方,随后发生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打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美梦。严复总结了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从世界观入手,着重培养人才,救亡图存。他大声疾呼:“今日

    1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6页。

    2同上书第4册,第1212页。

    3同上书第2册,第323页。

    31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92

    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1而救亡图存必须从人本身去寻找力量,所以要追求人的尽善尽美民力、民智和民德的全面发展。

    人是“万物之灵”

    ,但要获得人的发展,必须遵循着“物竞天择”这一根本原则。严复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规律,“动植如此,民人亦然”

    ,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依据这个规律,“近之可以保身治生,远之可以利民经国”

    2。这就是说,它既是一种指导人们建立对待生活、选择人生道路的人生观的依据,又是一种用以观察民族国家命运的世界观。

    所以,“治生”和“经国”

    、“自强”和“保种”

    ,都必须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有二:一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万类之所以底于如是者,咸其自己而已,无所谓创造者”

    3。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

    ,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否则就要被淘汰而归于灭亡。严复说:

    是故天演之秘,可一言而尽也。天惟赋物以孳乳而贪生,则其种自以日上。万物莫不如是,人其一耳。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4。

    联系当时中国的情况,特别是甲午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情况,

    1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页。

    2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页。

    3同上,第5册,第1325页。

    4同上,第1351页。

    316

    0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实在令严复痛心疾首。且看在外的将士,“将不素学,士不素练,器不素储,一旦有急,则曳兵而走,转以奉敌。”且看庙堂官吏:“人各顾私,于时事大势瞢未有知。其尤不肖者,且窃幸事之纠纷,得以因缘为利。”在朝的文武官员如此,在野的人才又如何呢

    “乃吾转而求之草野闾巷之间,则又消乏彫亡,存一二于千万之中,意谓同无,何莫不可”

    经过这样全面的检查与考察,严复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则“岁月悠悠,四邻耽耽,恐未及有为,已先作印度、波兰之续。”

    他痛切地感受到,如果不救亡图存,还会贻害后代:“呜呼

    吾辈一身无足惜,如吾子孙与四百万兆之人种何“

    1

    二严复认为,历史不是如韩愈所说的是圣人创造的。

    他指出,“圣人亦运会之一物”

    ;他们与普通凡人一样,都必须依据“物竞天择”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严复还从历史事实的对比中说明了这一点。他说,中国贫穷落后,遭人侵略的原因,就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的宣传使得人们“如古而忽今”

    ,一切委于天数,完全不懂得“物竞天择”的规律;而西方之所以物质文明发达,国力强盛,就在于他们“力今以胜古”

    ,一切“恃人力”。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然而,中国那些封建士大夫和顽固派至今仍然“守旧不变,以古为宗”

    2,自恃中国地大人众,对民族危机麻木不仁。殊不知“物竞既兴,负者日耗,区区人满,乌足恃也哉,乌足恃

    1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20页。

    2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

    31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03

    也哉“

    1中国只有赶紧振作起来,发奋自强,救亡图存,才是出路。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以此为人生的目的,才能保种自存。所以说:

    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2。

    既然人作为万物之灵,要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规律,才能救亡图存,那么人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严复认为,只有努力奋斗,做到自强,自立、自主,具备完美的人格。他说:

    盖生民之大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