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复认为,只有努力奋斗,做到自强,自立、自主,具备完美的人格。他说:
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3。
这里所谓的“血气体力之强”
,就是要有强健的身体。所谓“聪明智虑之强”
,就是学习“西学”
,运用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开启人的智慧,增长人的才干,提高人的自存能力。所谓“德行仁义之强”
,就是要树立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增强国家民族观念,做到“合力同志,联一气而御外仇”
,反对封建的三纲五常,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根据上述三个方面,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严复同近代的一些美学思想家一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来培养人,造就人,
1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3页。
2同上,第13511352页。
3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页。
318
20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以求得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
严复进一步指出,人具有了完美的人格,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然后遵循“物竞天择”的原则加以努力奋斗,最后就会获得自由,从而达到一种高尚的美的境界。他提出了“身贵自由”的命题。
认为只有自由,人才能得以“全受”
,即发挥了天给予人的秉赋和权利,使人成为一个完美意义上的人。否定自由,就否定了人存在的意义。他说: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曰:惟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弟务令毋相侵损而已。
侵人自由也,斯为逆天理,贼人道1。
这已涉及到伦理美学问题。
人如果失去了自由,就生不如死,存不如亡。他认为,人的生与死、存与亡的区别在于“自由不自由之间异耳”
2。人们与其在封建**主义及其纲常名教的统治下奴隶般地活着,不如在为自由而斗争中死去。只有自由,才能发挥人们的才能,唤起人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民族国家自立存在的权利。所以,民族和国家的富强也“必自皆得自由始”
3。
但是,严复所谓的自由是“天之所畀”。他没有阐述获得自由的途径,因而这种抽象的、先天的、并带有绝对的自由,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唯物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获
1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2同上,第23页。
3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页。
31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03
得自由会使人产生本质意义上的美感。这种美感只有通过劳动即如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实现。这就不仅完满地达到了他的某个实际的目的,或满足了某种实际需要,而且还会在精神上产生出种种快感一种由于看到人能够征服世界,在劳动创造中释放出人的潜能,加以对象化,从而产生出某种快感。这种快感,借用康德的说法,就是所谓“自由的愉快”。这种愉快,可视为上述的本质意义上的美感的同义语。
严复在阐述人的美感方面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人的美在于人是“万物之灵”
,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最终达到自由这一高尚的美的境界。这一理论在号召救亡图存、启发人的思想觉悟方面,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成为改良主义美学思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诗辟新境,诗如其人
本章第一节对严复关于美和艺术进行名理思考,作了述评。这只是美和艺术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美和艺术依附于一定的形象。
脱离了一定的形象,既无法进行审美的评价,又无法进行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因此,严复在对美和艺术进行名理思考的同时,还注重美和艺术的形象性的特征,在诗歌境界和小说人物典型的理论探讨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严复认为,“诗贵兴象”
1。诗歌中的情与景、意与境,是
1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1页。
320
40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以盐和水关系作比喻:
水中盐味饮方知,此境能参近有谁1
如此境界的追求,不仅体现严复的审美理想,也符合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可贵的是,严复并未停留在诗歌境界的一般理论探讨之上,而是运用进化论的观点,提出诗歌的境界的开掘和表现,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他一方面赞美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的诗作的成就;另一方面又说:“光景随时开,不必唐宋判”
2。诗歌应该跟着时代的脚步而开出新的光景,不必以唐诗、宋诗作为判别的审美标准。他在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
………………………………
第31节
奉答一诗中写道:
九陌风鸣尘堀堁,南郭隐几今丧我。
长安作梦垂十年,梦想阳崎山一逻。
文书引睡睡复醒,万事不理任懒惰。
河阳宗伯今词宗,赠我新诗堪已瘅。
为言昭代录诗人,疑让新城居上座。
士林沾丐三百年,蒋袁杭厉皆细琐。
君家自有谢超宗,池上凤毛众所贺3。
严复诗中指出,明朝的前后七子,虽说模仿太过,但没有失去诗歌的正统,渔洋的诗歌不失本色,只是力量弱了一点。
西
1严复集第2册,第366页。
2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2页。
3同上,第401402页。
32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03
崑体重辞藻,公安体讲性情,竟陵体求幽僻,都是走入歧路。
就创作来说,他认为主要靠卓识,其次靠学力,要求内容的沉郁和音节的顿挫,而风格的清新俊逸,则凭各人的天性。
西崑体重形式而轻内容,公安、竟陵也不注重学力。渔洋的诗,里面熔铸了很多典实,讲究音节,是注重学力,所以他加以赞美。要做到沉郁,光靠熔铸典实是不够的。他强调还需要有深厚的思想感情,要有大的气魄。严复对于前辈诗歌大师们的评价,还是较为公正的。
但是,严复认为,要以旧风格来体现新意境。他觉得中国古代文学词汇丰富,表现方法比较完备,白话是不能与之比拟的。这充分表明他的诗歌境界论中的局限性所在,远不如黄遵宪大胆、热烈。但是,他的词作,正如钱仲联在其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中所说:“余事为词,情深文明,摸鱼儿词,遐庵拟之嗣宗咏怀,金镂曲评为胸襟甚大,气倍词前,此非刻翠裁红者流所能道。”
1由此可见,严复词作境界之一斑。
严复诗论中不仅注重时代气息,独辟境界,而且强调“诗中常有人,对卷若可唤。”
2要取得与读者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和共鸣,诗人只有真诚坦露自身,不虚假,不做作。如果诗人不能真诚坦露自身,表现在诗作上,就产生了虚腔和油滑。严复认为:
夫滑者,徒唱虚腔,而无作意之谓也。
诗有真意,便
1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73页。
2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2页。
322
60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为滑。使无真意,学东坡固滑,学山谷亦滑,江西派乃更多不可耐恶调也1。
一般来说,诗歌境界构成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时代的气息和诗人的人品则是构成诗歌境界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严复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哀鸣国事和追求盛世的真实思想感情,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忧国忧民而又害怕大革命的复杂心理,也是作者为寻找民族出路而强调个性、人性发展的情感流露,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意外之旨”
,提高了对严复诗作美的欣赏。
第四节 典型论的思想萌芽
对于典型论这个艰深的美学课题,严复率先在晚清小说理论研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