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有气魄和远见,成为“诗界革命”的最高者。诗要“革其精神”
,“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3;诗又要”革其形式“
,把“流俗语”登上“简编”
,使后世人惊为“古斓斑”。
1902年,黄遵宪给严复信中还提出了“一造新字,二变文体”的“文界维新”
4,似乎为1919年“五四”
新文学的催生透露了消息。
可惜的是,诗人的创作实践,并没有达到如此理想的高度。
正如钱萼孙指出:“公度诗作正以使事用典擅长,其以流俗语入诗者,殊不多见也”。
5
四从“链格”来说,黄遵宪主张博采众长,不管大家小家,主张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所谓“自曹、
1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2黄遵宪与严又陵复总办书,人境庐诗草笺注。黄公度先生年谱,第70页。
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4钱萼孙:黄公度先生年谱,人境庐诗草笺注,第7071页。
5钱萼孙:梦苕庵诗话,人境庐诗草笺注,第80页。
30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2
鲍、陶、谢,李、杜、韩、苏,迄于晚近人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
1黄遵宪认为,“诗之为道,至博且大”
,提倡阳刚和阴柔的风格多样性2。在广泛接触各个作家、各种流派的作品的基础上,“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此,梁启超有褒有贬;首先提出“诗有三长”
,即: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时彦中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3。
这是梁启超在总体上肯定了黄遵宪能在创作新意境,运用新语句中,汲取古人之风格的艺术主张。但是,梁启超在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中,发现黄遵宪樱花歌公然剽窃龚自珍的诗句4,并说:一篇中杂数体,最是文家所忌。
起段略近韩、苏,中幅搀以初唐,末又似仿香山,然皆不到家,如天吴紫凤颠倒裋褐,此其所以为少作欤5
这个批评不甚妥当。艺术贵在独创,具有不可重复性。黄遵宪诗作在学习前人作品时沿用某些语句,太著痕迹固然不好,
1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2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遽稿,乙卯笔话第一五卷,第八八话。
3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89190页。
4梁启超手批人境庐诗草批语,转引黄遵宪研究,第155页。
5梁启超手批人境庐诗草批语,转引黄遵宪研究,第155页。
308
2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但如能使之融化于独创的意境中,不能说是摹仿,更不能斥为剽窃。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虽未曾直接提及民歌,但我们从他散见的其他论著和诗歌创作实践来看,他是十分重视民歌的。据罗香林藏公度手写本山歌题记云:
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而不能,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
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钱塘梁应来孝廉作秋雨庵随笔,录粤歌十数篇。如“月子弯弯照九州”等篇,皆哀感顽艳,绝妙好词,中有“四更鸡啼郎过广”一语,可知即为吾乡山歌,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以书,殊不易耳。又有乞儿歌,沿门拍板,为兴宁人所独擅场。仆记一歌曰:“一天只有十二时,一时只走两三间;一间只讨一文钱,苍天苍天真可怜”悲壮苍凉。仆破费青蚨百文,并软慰之,故能记也1。
从这段话可知黄遵宪不但非常肯定民歌的传统和价值,给民歌手以很高的评价,并且还懂得民歌的某些艺术特征,意识到民歌与诗的关系。他晚年还主张创造一种“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的“杂歌谣”体。这种新的诗体在句式上,“或三或
1人境庐诗草笺注,第19页。
30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92
九,或七或五,或长或短“
:在格调上,“或壮如陇上陈安,或丽如河中莫愁,或浓如焦仲卿妻,或古如成相篇,或俳如俳伎辞〈即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之辞也
“在内容上”弃史籍而采近事,如梁园客之得官,京兆尹之禁报,大宰相之求婚,阉人子之纳职,候选道之贡物,绝好题也“
1。虽然诗人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也写过一些近似民歌的作品,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说:“此新体选韵难,选声难,着色难”
,希望能“拓充之,光大之”
2,使诗歌形式有一个大的突破。
黄遵宪关于学习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见解,鲜明地体现了这么二个特点:其一,尽管他还没有明确提出古代文化遗产包括精华和糟粕两种成分的观点,但他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特别提出了要摆脱糟粕束缚是很不容易的。
其二,他已经认识到学习和继承都必须为我所用,而不是为了追摹古人。这就表明,在诗与传统关系这个问题上,如
………………………………
第30节
同诗与古今、诗与现实、诗与诗人问题上一样,黄遵宪的观点也是富有革新精神的。
1致饮冰室主人手札光绪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2致饮冰室主人手札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310
4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十章 严 复
严复18541921年
,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升总办。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陆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揭露和批判程朱的“理居气先”和陆王的“良知良能”观点,并翻译了英人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
,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但也宣扬了庸俗进化论和“是实非幻者,惟意而已”
等唯心主义观点。曾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了原富、群学肆言、法意、穆勒名学等,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的启蒙思想家。辛亥革命后至去世前,他虽仍保持强烈的爱国思想,却已成为一个保守的老人。
严复虽没有较系统的美学论著,但他的美学观,散见于政治、伦理、逻辑、文学艺术评论和诗文中,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大致相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3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2
第一节 关于美和美术的名理思考
严复在〈法意〉按语中指出:
吾国有最乏而宜讲求,然犹未暇讲求者,则美术是也。
夫美术者何
凡可以娱官神耳目,而所接在感情,不必关于理者是已。其在文也,为词赋;其在听也,为乐,为歌诗;其在目也,为图画,为刻塑,为宫室,为城郭园亭之结构,为用器杂饰之百工,为五彩彰施玄黄浅深之相配,为道途之平广,为坊表之崇阂1。
这里的“美术”概念是广义的,相当现今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严复把文学艺术,划分为听觉艺术如乐、歌诗
、视觉艺术如图画、刻塑、宫室等和语言艺术如词赋三大类。作为文学艺术的特征,除了“可以娱官神耳目”
,具有形象性、愉悦性以外,还在它“所接在情感,不必关于理者”。因此,严复强调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文学艺术的特征。他指出:
诗贵兴象,论者不宜固执如此,所谓不以辞害意者也2。
诗家赏会之事,不可以常理相绳,则置之不论
1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8页。
2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1页。
312
6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可矣1。
尽管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能出现这种有悖于常理的情感体验,尽管在评价文学艺术作品时,要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