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以及泰西小说至于通行俗谚所有譬喻语、形容语、解颐语,分别抄出以供驱使,亦一法也1。

    按理,作家阅历越丰富,语言越积累,小说中社会情态、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创造,越能得心应手。其实,这个问题在诗与古今、诗与现实等论述中,也有所涉及;并付诸诗歌创作实践,应该给予肯定。

    第四节 诗与传统

    黄遵宪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强调诗人要注意生活实践和诗歌创作必须“有我”

    ,反对步步追摹古人,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采取盲目排斥的态度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他是非常重视我国古代文化的。他曾将一部红楼梦送给日本友人,并说:

    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2。

    1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黄公度与饮冰室主人书。

    2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戊寅笔话第二一卷,第一四四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会1968年铅印本。

    302

    68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论其文章,宜与“左”

    、“国”

    、“史”

    、“汉”并妙1。

    把红楼梦与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相提并论,冲破了儒家迂腐的陋见,找出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对于古代文化遗产,黄遵宪不仅认识到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并且初步意识到应该怎样去吸取古代文化遗产中某些有益的成分,使之成为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借鉴。他的这种变古革新,要表现作者个性的诗论,可以说是对龚自珍的“文心古,无文体,寄于古”

    2和“诗与人为一”

    3的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一开头,黄遵宪就这样写道: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4。

    在黄遵宪看来,古代文化遗产是包涵着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而且那些糟粕不仅普遍存在于文化遗产之中,即便是在那些“号专门名家者”

    的遗产中也同样存在,并且要摆脱那些糟粕的不良影响还很不容易。

    这样看法,应当说是极有见地的。

    他还从诗歌创作的四个方面提出继承古代文化优秀传统的途径

    1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戊寅笔话第二一卷,第一四四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会1968年铅印本。

    2文体箴,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第418页。

    3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1页。

    4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30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82

    和内容。

    :一

    从艺术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方面,继承古代文化优秀传统。

    1。

    “复古人比兴之体”。

    所谓“比”和“兴”

    ,用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卷三中引李仲蒙的话来说是:

    索物以托情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动物情也1。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通过比拟和联想的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烘托、影射诗意,揭示主题;它是从诗三百篇开始,为历代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形象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从黄遵宪诗作来看,或融情入景,气壮山川;或人物刻划细腻、逼真,突出主题,其间常用比兴手法。可是有时候,他“为了急于表达他的见解,却来不及把他的见解融汇到具体的形象里面,只想罗列一些典故来弥补形象思维之不足,因此诗的艺术性,便不免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了。”

    2

    2。

    “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黄遵宪认为,在诗歌创作中不必为了符合“排偶之体”

    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声韵和谐,却应该从诗的内容出发,敢于运用单行之笔,并使单行、排偶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艺术世界。

    1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2麦若华:黄遵宪传,转引诗论与诗纪,第8页。

    304

    8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3。

    “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离骚与诗经的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不完全相同。

    诗经代表了当时北方文学,“多用比兴”

    ,接近于现实主义手法,并与上古乐论、儒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号称“温柔敦厚”

    1。

    离骚代表了当时南方文化,与庄子思想相联系,接近浪漫主义的手法,具有反叛现实、悲凉沉郁的风格。乐府被梁启超看作为“纯属自然美”

    2,概括为情感炽热,有违“诗教”

    ,意境新颖,结构瑰丽,以及格调崭新、度量深远的三大特色。所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就是说要继承离骚和乐府那种反映社会现实,敢于揭露生活中**丑恶现象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不仅仅是效法它们的表现形式。

    4。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在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作中,除日本杂事诗是以诗纪史、综论古今的历史性诗组外,纪咏时事或与时事有关的作品达五百余首。这类作品不少是用长篇歌行或以近体感事组诗的形式来写的。这些诗作不拘泥于古诗五七言的形式,“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

    ,组织经营,充分表现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应该指出,诗歌格律化,这是我国诗歌传统的结构形式。

    但自宋元以后,已经日趋僵化。自唐代韩愈至宋人所谓以文

    1诗大序。

    2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四,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页。

    30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82

    入诗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探求诗歌新蹊径的愿望和实践。进入近代,龚自珍就尝试以散文句式入诗,表现出一种向自由体倾向转变的新诗风。黄遵宪关于诗歌表现方法上的革新主张,就是这种诗歌自由化倾向的继承和发展。所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入诗”

    ,就是从理论上明确地提出这种主张的,黄遵宪还是第一人。

    他的“番客篇,长二千余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是诗,也是散文,所以散文入诗,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1

    二从“取材”来看,黄遵宪认为要假借史籍典故。他说:

    自群经三史,逮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2。

    也就是说,既要“采取和假借”古籍中的“事名物名”

    ,但必须是“切于今者”即能表现诗歌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新的思想内容。

    黄遵宪诗作的国学根柢是非常深的。

    奥衍精赡,综贯新旧,虽“词章之学,异于考据。作者每多称心运用,而不必溯其源者”

    3,但从钱仲联为人境庐诗草所作的笺注,洋洋大观,可以见共从古籍“取材”

    的广泛性和现实性。

    三从“述事”来看,黄遵宪认为要着重“写今”。他说:

    1郑子瑜:诗论与诗纪,友谊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4页。

    2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第1页。

    3人境庐诗草笺注。发凡,第6页。

    306

    09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1。

    所谓方言、俗谚,就是人民的口头语言。

    “今日之官书”即“本朝之文书,皆旧体所无也。

    2而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

    如果从“取材”来看,基本上就“古”而言,从“述事”看,则着重“今”之言和事了。由于黄遵宪曾出任驻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英国等的外交使节,途经亚、欧、美、非等洲,“耳目所历”

    确属古人未有。诗中常有“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很有气魄和远见,成为“诗界革命”的最高者。诗要“革其精神”

    ,“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3;诗又要”革其形式“

    ,把“流俗语”登上“简编”

    ,使后世人惊为“古斓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