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然,以情感人,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较之以理服人,有更大的愉悦性和诱导力,象是“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主张“发乎情,止于礼义”
,用理智管束情感。主张“宥情”
、“尊情”的龚自珍,针锋相对地提出“发乎情,止于命”
2,抬高感情,贬低理性,表现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
3,反映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梁启超继承了龚自珍的美学思想,而把它推向反理性、神秘化的极端。
梁启超把情感与理智相对立,认为情感体验只能是按部就班地受其情绪感染,而不能进行是非评价,说什么“情感这样的东西,含有神秘性,想用理性来解剖它,是不可能的。
因为只有情感能变易情感,理性绝对的不能变易情感“。
4这是错误的。在实际生活中,情感要受一定的理智制
1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第38册。
2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页。
3马克思: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43页。
4评非宗教同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6
06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约,而且理智有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所以,既要肯定以情感人,又不能否定以理服人,怎么能把前者抬上九天,后者打入地底呢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主张情感可以陶养,即使自身最强烈的感情,“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
1,多少使他的理论不至于因极端而坠入无底深渊。
他从以上三方面,论述了情感的地位和作用、情感本身的性质、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为他提出情感教育问题打下了理论基础。他指出:
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他的本质不能说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他也有很丑的方面。
他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2。
二艺术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
既然“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扬善美、弃恶丑,那么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呢
梁启超找来找去,认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3。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艺术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
因而,
1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与思成书。
2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3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2
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侧重点就在于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情感教育论,也可以称之为艺术情感教育论。
应该指出,梁启超关于情感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论述,虽有片面性,但还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高尔基曾经指出:
艺术的本质是赞成或反对的斗争,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他不是“摄照”现实,他或是确定现实,或是改变现实,毁灭现实1。
赞成和反对,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的肯定和否定。这在艺术作品会有种种的表现。纵观几千年来人类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没有一件不涉及到情感的表现。
当然,表现情感,也不单纯为艺术独有,人类的种种创造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2但在哲学、科学以及体力劳动中,情感的表现有一定的限度。唯独文学艺术中的情感,能够借助不同的媒介和精微的形式,得到鲜明生动而又运用自如的表现,成为艺术品。
关于这一点功能,梁启超称之为“艺术的权威”
3。他认为,第一,艺术的情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要经过“若干期间内占领”读者、观众、
1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414页。
2转引自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3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278
26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听众的“心”。第二,再现“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
,是艺术对现实生活中情感表现的“物化”
,因为“物化”了,“随时可以再现”
,就有了永久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艺术还表现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艺术情感教育在于“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国里头”
1,基本上是讲艺术情感教育中的“移情”
作用。
梁启超并不到此为止。
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的情感教育,可以在“移情”的基础上,达到“移人”的目的。他曾说过:“我虽不敢说无韵的诗绝对不能成立,但终觉其不能移我情。”
2这是因为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活动,呈现了一种极其活跃的心理状态,耳濡目染,自然作用于欣赏者自身。他指出:
凡人之情,莫不惮庄严而喜谐谑。善为教者,则因人之情而导之。故或出之以滑稽,或托之以寓言。孟子有好货好色之喻,屈平有美人芳草之辞,寓谲谏于诙谐,发忠爱于罄艳,其移人之深,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贻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中3。
“善为教者”
,要懂得“移情”和“移人”是艺术情感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先有“移情”
,才有“移人”
,没有“移情”
,是不可能产生“移人”的。而“移人”是艺术情感教育的更有价值的阶段,也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艺术创作不仅要力求使
1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卷三十八。
………………………………
第27节
2民国十四年七月三日与适之足下书。
3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饮冰室合集第19册。
27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62
欣赏者产生“移情”作用,还要努力使欣赏者产生“移人”作用,其目的在于“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当然,艺术情感教育中有“移情”
,不一定就有“移人”。
“移人”更需要欣赏者主观配合和努力。梁启超晚年丧妻时,写了一篇痛苦的小玩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艺术情感修养及其表达形式。
梁启超不愧是一位“善为教育”者。他一方面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这一最大利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艺术家如何加强情感修养,以及如何用美妙的技术表达情感的问题,也作了极其精采的论述。这就使艺术情感论不流于空泛,表现了其有过人之处。他认为:
情感之文极难工,非到情感剧烈到沸点时,不能表现他文章的生命,但到沸点时又往往不能作文1。
这话正符合中国的“痛定思痛”一句经验之谈。并同狄德罗谈演员中奉劝不要“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的话一样,“当事人就会受情感驱遣,写不下去了”
2。
梁启超用切身写作经验,进一步论证,写信对他的子女说:
去年初遭丧时,我便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这篇祭文,我做了一天,慢慢吟哦改削,又经两天才完成,虽然还有改削的余地。但大体已很好了。其中几段,音节也极
1民国十四年十月三日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
2转引西方美学史上卷,第280页。
280
46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美,你们姊弟和微音都不妨熟诵,可以增长性情1。
既然情感之文如此难工,作为艺术家除了善于处理情感表达的时机外,还得加强自身情感修养,“向上提絜,向里体验”
2。梁启超赞誉杜甫为“情圣”
,说他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