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熙载在这里就艺术形象的生动、变化,认为:书不如画。

    但是,用“神、能、逸、妙四品”来衡量的话,诗画又有相同之处。因为“神、能、逸、妙四品”出于画学;朱景玄、黄休复、宋徽宗均主张这四品,但排列次第大同小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也以此四品衡量了碑帖名作2,刘熙载道出书画同品,无非强调书画家的胸次、品性而已。

    当然,书画的“形异”

    ,这是艺术形象的生动、变化方面的差异,并不是书画二者在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上毫无共同之处。刘熙载论述这个问题时还是比较辩证的。他指出: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3。

    书宜平正,不宜敧侧。古人或偏以敧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

    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

    ,岂也执一石一木论之4。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熙载以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看待书画相通,抓住了艺术的审美规律:

    1同上,第168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2,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丙辰季夏月

    印行。

    3艺概,第165页。

    4同上,第166页。

    174

    85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之于书,但尚法度与豪放,而无新意妙理,末矣1。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固然有它独自存在的特点和价值,但是,既然同为文学艺术,总会在某一方面、某一问题上有相通、相近,乃至相同之处。认识活动的宏观与微观互相依赖,理解某一门文学艺术也意味着对其他门类文学艺术的理解。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是错误的,可是没有树木哪里还有什么森林美学不只要掌握各门文学艺术的个性,而且也要掌握各门文学艺术的共性。

    第二节 关于美、美感和美的范畴的哲理思考首先,刘熙载感到美与**之间关系密切。他说:

    词家先要辨得情字。

    诗序言“发乎情”

    ,文赋言:“诗缘情”

    ,所贯于情者,为得其正也。

    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皆世间极有情之人,流俗误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倚声一事,其小焉者也2。

    文艺是主情的。情,又是文艺构思和传达的根本所在。

    “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

    3。而情又有正邪之分。划分的标志

    1同上,第170页。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3同上,第36页。

    17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51

    在于“无欲”和“有欲”。因为“无欲”

    ,情正:“有欲”

    ,则情邪。所以,他说“以欲为情,欲长情消,患在世道”

    ,为“流俗误”见,是有一定道理的。文艺美的情感愉悦和享受,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

    画饼不能充饥,文艺玩味形象,体验思想,美化心灵。要想在文艺创造的欣赏中,取得“粗陋的实践”的感官满足,已不是美的情感愉悦和享受了。

    君子之文无欲,小人之文多欲。多欲者美胜信,无欲者信胜美1。

    这里的“美”是在同“信”相对等的地位上讲的。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

    而是作为文的形式。

    “信”作为文的内容。

    如果把这里的“美”

    ,作为审美意义上的“美”

    ,岂不在“无欲”之上,又加上“有欲”

    ,造成自相矛盾,更为费解。其实,刘熙载在艺概中出现的“美”

    ,大多是指形式美,如说“美言不信”

    2。只有它在与爱相关,与丑对举时,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熙载说过:

    灵和殿前之柳,令人生爱;孔明庙前之柏,令人起敬。

    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3。

    按照西方美学家博克观点,“美就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

    1同上,第45页。

    2同上,第97页。

    3艺概,第168页。

    176

    06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的情感的某种品质“

    ,“美大半是借助于感官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体的某种品质。”

    1他指出,美造成的具体形象是爱,这爱与普遍**并不一样,爱与**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美在人们的心理引起的感觉并不是一种强烈的想占有的**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单纯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爱的关系。

    看到就使人们喜欢,但人们并不想去占有;若想占有,就是**,就是不美。刘熙载说的“爱”与“敬”

    ,就是美与崇高造成的各自具体形象。美没有外在目的“不求人爱”

    ;艺术家要能够有这样的超脱。

    “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由此可见,作为“令人生爱”也好,或作为“不求人爱”也好,意义不竟相同,而与“欲”的问题又是相通的。

    后来的王国维提出“欲者不观,观者不欲”

    作为文艺的特性2,也是顺着这么一条思路的。

    其次,美有多样性,他认为:

    陶诗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如宫商之奏,各自为宫。其美正不复相掩也3。

    这就是说,醇厚是一种美;清劲,也是一种美。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在艺概的不少论述中,都作了不同美的对比。如,“沉郁和坚明”

    、“雄奇与醇厚”

    、“硬直与柔婉”

    ,等等。他还说:

    1博克:哲学探讨,第91页、第112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46页。

    3同上,第67页。

    1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1

    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1。

    由此可以联系本节上引的“灵和殿之柳,令人生爱;孔明庙前之柏,令人起敬”

    ,是说美的印象和崇高的印象的并列,也是允许“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

    ,不能强论得失,大放偏辞。同样,“苍”

    “雄”接近于崇高,“秀”接近于优美。这三者也可并列观赏;不过,要加上一个“深”字。否则,“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

    2这实际上讲美感和崇高感的深化、复杂化、细致化的问题,很有见地。

    由于美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刘熙载就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的看法一样,认为人们可以近情而择美:

    尚礼法者好左氏,尚天机者好庄子,尚性情者好离骚,尚智计者好国策,尚意气者好史记。好各因人,书之本量初不以此加损焉3。

    当然,康有为与刘熙载也有不同之处。一就论述对象说,前者讲书法,后者是讲文学;二就论述目的说,前者是讲学书,后者是讲欣赏。刘熙载还加上这么一句:“好各因人,书之本量初不以此加损焉”

    ,讲美的客观实在性和审美的无私、自由性,是康有为所欠缺的。

    第三,丑与美的比较和转化。

    1艺概,第110页。

    2同上,第168页。

    3同上,第13页。

    178

    26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博克在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指出:“丑是美的对立面。”

    1刘熙载也把“妍美”与“丑拙”

    ,作为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来看,彼此是有区别的。他指出:

    俗书非务为妍美,则故讬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为人之见一也2。

    龚自珍也是把美和丑,看作不同的审美范畴:“丑忌姣,曲忌直”

    3。姣丑同直曲一样,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姣是美的一种,美姣与丑都有截然相反的质的规定性,在同一事物中是不可调和的。他又在病梅馆记中,强调美丑的对立和斗争。然而,刘熙载关于丑与美的论述,与龚自珍的侧重面不同,讲了美丑比较和转化。他指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4。

    美的形式有规则,给人以愉悦;丑的形式无规则,给人以厌恶。

    “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