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互为发明。如果说梁启超的“解脱说”

    ,旨在审美意趣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的不满和精神的痛苦,被誉称为“文学家的桃源”

    4的话,那么包世臣的“移情说”

    ,

    1艺舟双楫,第50页。

    2同上。第79页。

    3同上。第49页。

    4参见拙作:梁启超关于美的分析及其历史评价,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

    108

    2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则是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诗文的教育作用,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进入艺术境界,以至“不能自遏”。

    在这个问题上,包世臣和梁启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梁启超强调解脱出世,寻找“世外桃源”

    ;而包世臣注重现实社会,通过移情养性,“思齐内省”

    ,以适应“社会功用”。

    包世臣一再申述的“观风俗,镜得失”

    1,“昭劝戒,垂世法”

    2,都是面对现实的。他的审美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审名山大川之美,也是审人性陶冶之美,以客观之景,来移主观之情,达到齐家治国的这一目标。

    第四节 首倡南北书派,注重碑学

    “道光以后,碑学中兴。”

    3在清代中叶以前,帖学统治书坛近千年,书法艺术渐为死板的馆阁体所束缚,以致失去活力。虽扬州八怪,以布衣之士,突破帖学范围,学习碑版,创为新体,未能普及书法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把艺术实践上的突破,上升到美学、艺术理论的高度,予以论述。阮元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首倡南北书派,全完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此,阮元从书史的回
………………………………

第11节

    顾、书派的判别和书道的中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从理论上为近代尊重碑学、追求雄强美,奠定了基础。

    1艺舟双楫,第10页。

    2同上。第39页。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版,卷1,第9页。

    10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9

    首先,随着金石考据之学日盛,阮元发明书法艺术同中国文字、书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南北书派的判别,必须建立在书史的回顾上。因此,阮元北碑南帖论成了南北书派论的依据和有益的补充。在北碑南帖论中,把中国书法史划分为三大阶段:一先秦时期,以金石铭刻为书法艺术。阮元认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

    1商周鼎彝铭刻,不著书人姓名,周室东迁后,秦之先氏猎陈仓,刻石刻文,但韩愈说石鼓文是出自太史籀,赞同这个观点的人甚多。

    “鼓文历久残缺,唐宋时己然,欧阳修所见,已仅四百六十五字。

    后人所见,字数愈少,有仅止二百七十二字者。

    清阮元重刻于杭州学府,王昶就家藏本,参考宋拓,及诸家摹本,补释阙文,共得四百六十四字,盖石鼓文以此为最完备了。“

    2秦代的权器量器上,都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及二世元年诏书,相传是出于李斯手的。始皇二十六年巡行天下,所到的地方群臣歌功颂德,世传李斯写刻石上的六石:一是泰山,二是绎山,三是琅琊台,四是芝罘,五是碣石,六是会稽。绎山碑毁于后魏,唐人都没有见过。阮元所见的,很可能是以后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泰山十字,琅琊的十二行,算作李斯的真迹吧。所以,阮元说道:“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

    1揅经室集,第557页。

    2陈康:书学概论,武汉市古籍书店复印本,第161页。

    3揅经室集,第557页。

    110

    4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也。“

    3

    二汉魏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名书家辈出,为后代宗师。这是书法艺术的兴盛时期。但是,阮元对这个时期的书法,只标举了隶碑。他认为:“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两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

    1在摹刻天发神谶碑跋中,阮元进一步指出:“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方折之势。疑即八分书也。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其笔法篆多于隶,是中郎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学也。北朝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魏晋诸碑,出于汉魏、三国、隋唐以后,欧褚诸体,实魏齐诸碑之苗裔。而神谶之体,亦开其先,学者罕见其源流矣。”

    2这段论述,是站在北碑的立场上,指出唐代欧阳询、褚遂良诸人的师传继承的关系。

    三隋唐时期的书法,承继了北魏、北齐之碑石。

    “唐人书法,多出于隋;隋人书法,多出于北魏、北齐。不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来。自宋人阁帖盛行,世不知有北朝书法矣。”

    3阮元在贞观金诠造像阿弥陀佛铜碑歌,集翁覃溪先生斋中作中描述了唐代书坛的情景:

    贞观纪年廿有一,正是四海安平时。

    此乃唐初正书体,出于北魏周齐隋。

    北朝造像百千计,今多石刻留山陂。

    1揅经室集,第557页。

    2同上,第561页。

    3同上,第557页。

    1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

    刁遵高湛各铭碣,分明随末欧褚师。

    江左韩陵石颇少,中原楷法兹其遗1。

    后人治帖学,往往以六朝为师,晋人为宗。二王的作品是晋书法的极品,也是帖学的宗师。阮元说:“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者,自此等始。”

    2“宋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者。”

    3

    其次,书法分南北两派的说法始于阮元。他认为:

    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4。

    当晋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业先后败降,被刘聪、刘曜俘获之后,西晋便告结束。司马睿元帝迁都建业今南京

    ,是为东晋,开始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这个时期的书法,也随之出现了南北不同的风格。阮元把当时书法家划分为南北两派,同时指出其各自代表人物和师承关系:

    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

    1揅经室集,第581页582页。

    2同上,第559页。

    3同上,第557页。

    4同上,第553页。

    112

    6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洵、褚遂良1。

    南北两派的宗师都是钟繇、卫瓘,这是两派的相同祖宗。南派的主要人物为王羲之东晋

    、王献之羲之的儿子

    、王僧虔南齐

    、僧智永羲之的七代孙等人。北派的主要人物为索靖晋

    、崔悦后赵,学卫瓘

    、卢谌晋、学钟繇

    、高遵后魏

    、沈馥后魏

    、姚元标北齐,善草隶

    、赵文深北周等人。这些书法家多为南北朝人,故称“南北朝书法分南北两派”。

    阮元说到的南派虞世南、北派的丁道护、欧阳洵、褚遂良等人,为隋唐时人,因他们书法艺术风格与南派或北派相近,故列入南派或北派。

    其实,到隋代,出现了综合两派趋势,“并无南北之限”

    2,欧、虞、褚诸人学古有变,各创一体,形成自己独特风格。阮元把他们划为南北两派,是不妥当的。

    阮元划分南北书派,既找出他们的各自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南北两派书学大家的不同艺术风格: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两派判若江河3。

    所谓“北派长于碑榜”

    ,确无书牍流传于世,这是事实。而

    1同上,第553页。

    2朱剑心:金石学,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63页。

    3揅经室集,第553页。

    11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

    “南派长于启牍”

    ,情况较复杂。

    就王羲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