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把“桐城派”推崇唐宋八大家的美好世界,无疑捅了一个大窟窿。
“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之文”并非为“文”
,也就不存在“起”
“衰”的问题了。韩、苏而下至于明代的“唐宋派”
,各家都不是女的“正统”
,只有“四书排偶之文即八股文
,真乃上接唐、宋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
3。这自然是十分荒唐的。为此,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曾经给予了有力的批驳,指出:魏晋以前,文、笔本无分别,晋以后始作区别。虽然范晔的后汉书、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都曾论及,但并非绝对地以此为界。至于昭明文选,既是名曰文选,但却选了许多无韵之文;既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载,第105页。
3同上,第106页。
98
2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标“沈思翰藻”
,而沈思若庄子,翰藻若淮南,只字未录。可见萧统自己,就没有定见。这一来,他首先推倒了“文言说”的历史依据。
接着,他针对阮元以韵偶为文之说,驳道:
文辞之用,各有体要,盖人有陪贰,物有匹耦;爱恶相攻,刚柔相易,人情不能无然,故语辞应以为俪。
反是,或引端竟末,若礼经、春秋经、九章算数者,虽欲为俪无由。犹耳目不可只,而胸腹不可双,各任其事1。
这段驳辞,写得痛快淋漓。
他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立论,不仅击中了“文言说”的要害,也阐明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终结了骈散之争。
不过,应该承认两点:一是阮元从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化角度,探求“文笔”之分,在中国近代美学史颇有影响。
李
………………………………
第10节
兆洛的骈体文钞,目的显然在于取桐城派古文辞类纂而代之,刘师培的论文题目就是广阮元言统。他们都主张抑散扬骈,但都未超出阮元的首倡之见。二是阮元的首创之见,作为一种理论看,确实缺乏科学性。但对动摇“桐城派”的文统说,又有某些积极意义。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2423页。
9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8
第三节 论文的“道”
“法”和审美作用
包世臣艺舟双楫是本论文、杂著集;书名用一舟双楫的比喻,极其形象地说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可以分别就文,书两方面作出研究和探讨。这是解剖麻雀,具体入微的分体研究方法。该书共93篇,编为六辑;文论四辑,书论二辑。从文论所阐发美学思想来看,集中在论文的“道”
“法”和审美作用这个中心问题上。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对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问题的探讨,溯源于孔子的“文质彬彬”的论述1。但在包世臣看来,真正探讨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要推曹丕、陆机和刘勰了。他在艺舟双楫。叙中指出:
论文之书,始于典论论文,而文赋继之。魏文评时流得失,上衡论体裁当否。
文心雕龙后出,则推本经籍,条畅旨趣,大而全编,小而一字,莫不以意逆志,得作者用心所在2。
这话的意思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在文学价值方面,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认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1论语。雍也。
2包世臣:艺舟双楫,上海古今书室丙辰1916年季复月印行,“叙”
第1页。
100
4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事“
1,肯定文学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所以,是一种“时流得失”之评,偏重于艺术美内容方面的社会功用。陆机的文赋“论体裁当否”
,则偏重于艺术美形式方面的探讨。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说:如果“义华而声悴”
,有好的内容而无好的形式,或者“理拙而文丽”
,辞句虽很漂亮,但理义浅薄,那也不是美的作品。这都是强调了内容的决定作用。所以,刘勰认为美的好的作品必须是“衔华佩实”
征圣
,“舒文载实”
明诗
,只有做到内吞和形式相统一才是美的,因此,他要求“为情而造文”
,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情采。
那种“繁彩寡情”的文艺作品是不美的,使人“味之必厌。”
2
然而,包世臣在这里对刘勰的文心雕龙“推本经籍”和“条畅旨趣”
,换了对具体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批评角度,深得“作者用心所在”
,而加以肯定的。
尽管对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探讨,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春秋到唐宋诸家也曾有过各自独特的理论上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坛上的纷争,这个古老的命题,有时也会展现出勃发的生机,增添了理论上的新意。
包世臣生活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急剧变幻的时代,并十分强烈地感受到清中叶以来时代变幻的脉膊。他自认为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25页。
2以上引文见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本。
10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8
“生长孤露,早此忧患”
1,曾在治学上作了这样的回顾:世臣生乾隆中,比及成童,见百学废驰,贿赂公行,吏治汙而民气郁,殆将有变,思所以禁暴除乱,于是学兵家。又见民生日蹙,一被水旱,则道殣相望,思所以劝本厚生,于是学农家。又见齐民跬步,即陷非辜,奸民趋死如鹜,而常得自全,思所以饬邪禁非,于是学法家。既已求三家之学于古,而饥驱奔走数十年,验以人情地势,辄不相远,斟古酌今,时与当事论说所宜,虽补偏救弊之术,偶蒙采纳,皆有所效2。
包世臣主张学以致用,主张济世救民,发展农业生产,“劝本厚生”。
在文学创作上也作了反映。
也许包世臣受到曹丕文以致用观点的影响,从切身的经验中体会到这些所谓“非礼之念”和“非礼之行”
,使他十分重视对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这两者进行探讨了。
同时,固守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提倡所谓“文以载道”
,也引起了包世臣的思考和非议。因而,他在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问题的讨论中,着重在于内容和形式的二者的内涵的复杂性的揭示,往往表现出变幻时代的矛盾的双重性。同旧的有所舍割,但又不能从根本上放弃,对新的有所企望,但又无法找到崭新的凭借。这种“补偏救弊”
,几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美学思想的通例,显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之
1艺舟双楫,第9页。
2艺舟双楫,第1516页。
102
6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势
包世臣对于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在“道”与“法”两大方面的具体阐述上。
第一方面,“道”
,涉及到艺术美的内容。所谓“言道者,言之有物也,言法者,言之有序也”
1。艺术美一要有内容,二要有条理,结构、体制等形式。这是包世臣对“道”与“法”的自我界定。
作为“道”
,又与“事”和“礼”分别发生关系。
“道”受着“礼”
的支配和统帅。
“孟子明王道,而所言要于不缓民事,以养以教,至养民之制,教民之法,则亦无不本于礼。”
2这样,就把儒家礼法和伦理观念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归依,维护封建的“道统”。然而,在“道”与“事”的关系上,包世臣又吹进了一点新意。
“道附于事”
,并非抽象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切具体事物之中。言事之文,必先洞察所事之条理原委,扶明正义,然后述得失之所以然,而条画其补救之方“。那末,言事即所以明道了。记事之文,”必先表明缘起,而深究得失之故。然述其本末“
,才能“是非明白,不惑将来”
3。然则不明道也不可记事。包世臣认为,“言事之文”和“纪事之文”是各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