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把“桐城派”推崇唐宋八大家的美好世界,无疑捅了一个大窟窿。

    “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之文”并非为“文”

    ,也就不存在“起”

    “衰”的问题了。韩、苏而下至于明代的“唐宋派”

    ,各家都不是女的“正统”

    ,只有“四书排偶之文即八股文

    ,真乃上接唐、宋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

    3。这自然是十分荒唐的。为此,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里,曾经给予了有力的批驳,指出:魏晋以前,文、笔本无分别,晋以后始作区别。虽然范晔的后汉书、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都曾论及,但并非绝对地以此为界。至于昭明文选,既是名曰文选,但却选了许多无韵之文;既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载,第105页。

    3同上,第106页。

    98

    2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标“沈思翰藻”

    ,而沈思若庄子,翰藻若淮南,只字未录。可见萧统自己,就没有定见。这一来,他首先推倒了“文言说”的历史依据。

    接着,他针对阮元以韵偶为文之说,驳道:

    文辞之用,各有体要,盖人有陪贰,物有匹耦;爱恶相攻,刚柔相易,人情不能无然,故语辞应以为俪。

    反是,或引端竟末,若礼经、春秋经、九章算数者,虽欲为俪无由。犹耳目不可只,而胸腹不可双,各任其事1。

    这段驳辞,写得痛快淋漓。

    他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立论,不仅击中了“文言说”的要害,也阐明了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终结了骈散之争。

    不过,应该承认两点:一是阮元从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化角度,探求“文笔”之分,在中国近代美学史颇有影响。

    李
………………………………

第10节

    兆洛的骈体文钞,目的显然在于取桐城派古文辞类纂而代之,刘师培的论文题目就是广阮元言统。他们都主张抑散扬骈,但都未超出阮元的首倡之见。二是阮元的首创之见,作为一种理论看,确实缺乏科学性。但对动摇“桐城派”的文统说,又有某些积极意义。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2423页。

    9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8

    第三节 论文的“道”

    “法”和审美作用

    包世臣艺舟双楫是本论文、杂著集;书名用一舟双楫的比喻,极其形象地说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可以分别就文,书两方面作出研究和探讨。这是解剖麻雀,具体入微的分体研究方法。该书共93篇,编为六辑;文论四辑,书论二辑。从文论所阐发美学思想来看,集中在论文的“道”

    “法”和审美作用这个中心问题上。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对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问题的探讨,溯源于孔子的“文质彬彬”的论述1。但在包世臣看来,真正探讨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要推曹丕、陆机和刘勰了。他在艺舟双楫。叙中指出:

    论文之书,始于典论论文,而文赋继之。魏文评时流得失,上衡论体裁当否。

    文心雕龙后出,则推本经籍,条畅旨趣,大而全编,小而一字,莫不以意逆志,得作者用心所在2。

    这话的意思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在文学价值方面,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认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1论语。雍也。

    2包世臣:艺舟双楫,上海古今书室丙辰1916年季复月印行,“叙”

    第1页。

    100

    4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事“

    1,肯定文学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所以,是一种“时流得失”之评,偏重于艺术美内容方面的社会功用。陆机的文赋“论体裁当否”

    ,则偏重于艺术美形式方面的探讨。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说:如果“义华而声悴”

    ,有好的内容而无好的形式,或者“理拙而文丽”

    ,辞句虽很漂亮,但理义浅薄,那也不是美的作品。这都是强调了内容的决定作用。所以,刘勰认为美的好的作品必须是“衔华佩实”

    征圣

    ,“舒文载实”

    明诗

    ,只有做到内吞和形式相统一才是美的,因此,他要求“为情而造文”

    ,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情采。

    那种“繁彩寡情”的文艺作品是不美的,使人“味之必厌。”

    2

    然而,包世臣在这里对刘勰的文心雕龙“推本经籍”和“条畅旨趣”

    ,换了对具体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批评角度,深得“作者用心所在”

    ,而加以肯定的。

    尽管对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探讨,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春秋到唐宋诸家也曾有过各自独特的理论上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坛上的纷争,这个古老的命题,有时也会展现出勃发的生机,增添了理论上的新意。

    包世臣生活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急剧变幻的时代,并十分强烈地感受到清中叶以来时代变幻的脉膊。他自认为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25页。

    2以上引文见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本。

    10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8

    “生长孤露,早此忧患”

    1,曾在治学上作了这样的回顾:世臣生乾隆中,比及成童,见百学废驰,贿赂公行,吏治汙而民气郁,殆将有变,思所以禁暴除乱,于是学兵家。又见民生日蹙,一被水旱,则道殣相望,思所以劝本厚生,于是学农家。又见齐民跬步,即陷非辜,奸民趋死如鹜,而常得自全,思所以饬邪禁非,于是学法家。既已求三家之学于古,而饥驱奔走数十年,验以人情地势,辄不相远,斟古酌今,时与当事论说所宜,虽补偏救弊之术,偶蒙采纳,皆有所效2。

    包世臣主张学以致用,主张济世救民,发展农业生产,“劝本厚生”。

    在文学创作上也作了反映。

    也许包世臣受到曹丕文以致用观点的影响,从切身的经验中体会到这些所谓“非礼之念”和“非礼之行”

    ,使他十分重视对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这两者进行探讨了。

    同时,固守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提倡所谓“文以载道”

    ,也引起了包世臣的思考和非议。因而,他在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问题的讨论中,着重在于内容和形式的二者的内涵的复杂性的揭示,往往表现出变幻时代的矛盾的双重性。同旧的有所舍割,但又不能从根本上放弃,对新的有所企望,但又无法找到崭新的凭借。这种“补偏救弊”

    ,几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美学思想的通例,显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之

    1艺舟双楫,第9页。

    2艺舟双楫,第1516页。

    102

    6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势

    包世臣对于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在“道”与“法”两大方面的具体阐述上。

    第一方面,“道”

    ,涉及到艺术美的内容。所谓“言道者,言之有物也,言法者,言之有序也”

    1。艺术美一要有内容,二要有条理,结构、体制等形式。这是包世臣对“道”与“法”的自我界定。

    作为“道”

    ,又与“事”和“礼”分别发生关系。

    “道”受着“礼”

    的支配和统帅。

    “孟子明王道,而所言要于不缓民事,以养以教,至养民之制,教民之法,则亦无不本于礼。”

    2这样,就把儒家礼法和伦理观念作为文章思想内容的归依,维护封建的“道统”。然而,在“道”与“事”的关系上,包世臣又吹进了一点新意。

    “道附于事”

    ,并非抽象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切具体事物之中。言事之文,必先洞察所事之条理原委,扶明正义,然后述得失之所以然,而条画其补救之方“。那末,言事即所以明道了。记事之文,”必先表明缘起,而深究得失之故。然述其本末“

    ,才能“是非明白,不惑将来”

    3。然则不明道也不可记事。包世臣认为,“言事之文”和“纪事之文”是各类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