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杭育杭育”派的原始素材采自吕氏春秋一书:
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宜也1。
这里,把前呼后应的“杭育杭育”
,说成类似“郑卫之音”
,同阮元的“文章之初,先有韵语”看法有相通之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本身也不能停留在“古人不及今人”的幼稚地步,就象鲁迅所讲的现在的新诗人如果要用诗经。关睢中的头几句话,作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吧,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
2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寡词协音,只能是语言艺术形式美化的一条规律,不是语言艺术的形式美化的唯一准绳。阮元的错误在于他过于夸大了寡词协音,并以此作为衡量文学作品唯一准绳。
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页。
2鲁迅:门外文谈。
9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7
为此,阮元笼统地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的作品,认为它们只是“古人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
1就是说,它们都不能算作“文”
,或文学作品。他在与友人论古文书中指出:
两汉文章,著于班、范,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
若云后代之文,有能盛于两汉者,虽愚者亦知其不能矣2。
两汉之“文”似乎就以班固、范晔为顶峰,为后人不可企及,并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如果说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语”的作品,是笼而统之的论述,那么对于汉之“文”的评价,涉及作家作品,则是很具体的论述。后者与前者相比较,其论述还以古视今,今不如古,又多了一层复古主义色彩。
为了证明文必有韵的论点,阮元引用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中的“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作为根据,进而指出:
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押脚韵,亦兼谓章句中之音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3。
显然,这里对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有韵为文”论述的补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0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7页。
3同上,第102页。
94
8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充。虽然梁时“有韵为文,无韵无笔”的说法比较流行。但是,并不为阮元引伸的用有韵无韵来区别“文”
文学作品
“笔”
其他作品
,有违本意。梁时萧统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30卷。就在这本文选中选入了很多无韵之文;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对于“文”
“笔”的区别,也主要是从文学性质上的特点来着眼的,而不是拘泥于有韵无韵。
阮元对于萧统编纂文选十分推崇,在揅经室集。自序中说:
余三十余年以来,说经纪事,不能不笔之于书。然求其如文选。序所谓“事出沉思,义归翰藻”者,甚鲜,是不得称之为文也1。
“义归翰藻”中的“翰藻”
,指的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美化。
阮元用这么一个审美标准来衡量自己所有的作品。
不仅如此,他还在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中说:
昭明所选,名之曰“文”。盖必文而后选也。非文则不选也2。
既然梁时“文”的概念超出了“寡词协音”的范围,那么对“文必有韵”的“韵”
,作出不只是押脚韵,而且也包含了“章句中之音韵”“平仄”了。这个修正,把一些“不押韵之文”
,包括文选中的很多无韵之文也容纳在内了。因此,阮元提出:
1揅经室集,第1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9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7
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咏叹声情,皆有合乎音韵宫羽者;诗、骚而后,莫不皆然。是以声韵流变,而成四六,亦祇论章句中之平仄,不复有押脚韵也。四六乃有韵文之极致,不得谓之为无韵之为文也1。韵者,即声音也;声音即文也。
然则今人所使单行之文,极其奥折奔放者,乃古之笔,非古之文也2。
应该承认,“章句中之音韵”
“平仄”
,同押脚韵一样,都是文学作品艺术美化的形式。骈文四六具有平仄音律之形式美。但是,这种平仄音律的形式美,已与古代易于记诵的协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距离。
沈约在当时提出了音韵说,对律诗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阮元却固守所谓“平仄音律”
,并以此要求一切样式戏曲、小说、散文等等都应纳入这个模式,不免削足适履。
至于“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
,“皆合乎音韵宫羽者”
,远不如后来的包世臣的眼界宽,把前人的“奇偶”与“疾徐拽繁复顺逆集散”
3结合在一起分析研究,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论述。由此可见,阮元由“寡词协音”“押脚韵”章句中的“平仄”
、“奇偶”这么一条思路来论证他的“文必有韵”
,其出发点有合理的成分,而推导和结论是不合理的。
其二,文必尚偶。
1同上,第102页,104页。
2同上,第102页,104页。
3包世臣:艺舟双辑,上海古今书室丙辰1916年季夏月版,第1页。
96
08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阮元在文言说中指出。
“文”
“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用韵与尚偶,都是对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美化。
只有偶俪为文,才是文学作品,反之,就不是了。孔子的文言之所以被阮元推崇为“万世文章之祖”
,就是符合文必有韵,文必尚偶这两种艺术形式美:
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非清言质说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澁语者比也1。
文必尚偶,同文必有韵一样,含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就文学作品来说,最典型莫过于骈文,只有它才能“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
此后的刘师培继承了阮元的学说,十分清楚地道出了这一点,即“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和“文章正规”
2;因而,那种与偶俪相对立的散行文体,就不能算作文学作品了。美具有多样性。
“诗人温厚骚人怨,一种芳华各自情”
3,偶俪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的审美标准,散行也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美的审美标准,怎么能顾此失彼,尊一罢百呢
这个顾此失彼,尊一罢百的理论依据的偏颇,在阮元四六丛话序中就可以窥见了。他还指出: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载,第105页。
2同上,下册第562页。
3揅经室集,第839页。
9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8
自齐梁以后,溺于声律,彦和雕龙,渐开四六之体,至唐而四六更卑,然文体不可谓之不弊,而文统不可谓之不正1。
所谓文体之“卑”
,就在于它“溺于声色”
,离开了“沈思瀚藻”的要求;所谓“文统”之“正”
,就是说它形式上的尚“偶”不尚“奇”
,所以他不仅不赞成唐、宋古文运动对于散文形式的改革,指出:
自唐、宋韩、苏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为八代之衰而矫之,于是昭明所不选者,反皆为诸家所取。故其所著,非经即子,非子即史,求其合于昭明序所谓文者鲜矣,合乎班孟坚两都赋序所谓文章者更鲜矣2。
这话把“桐城派”推崇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