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功用,阮元直接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山水美学思想,他曾说:
深山泉石间,原始精神澡。
若欲治身心,终当守我道4。
1揅经室集,第763页。
2同上,第814页。
3同上,第753页。
4同上,第863页。
8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7
在孔子等人的儒家心目中,自然山水往往赋予人的精神比附和理想寄托,最典型的论述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
它被人们概括为“比德”说。与这个“比德”说相对立的,便是魏晋时期的“畅神”说。自然山水之美不在于人的道德的比附或寄托,而是有其本身的独特的观赏价值,它对于人的精神有陶冶作用。阮元作过这样的描述:
坐对天绅自怡悦2,为此林泉也畅神3。
所谓“天绅”
,就是从天上泻下来的带子,形成瀑布的形状。
“坐对”瀑布,游人自然感到赏心愉悦,获得精神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自然山水既然有其**的观赏价值,可以“畅神”
,达到美的享受,也就有其本身的价值了。阮元所“畅”的“神”
,是糅合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崇清避俗”
,是一种豪情乐趣。在阮元一些山水诗作中,经常用“清”字来形容自然山水之美及作者的精神境界,诸如“清景”
、“清游”
、“清兴”
、“清想”。这个“清”字,实际上来源魏晋时士大夫对人之神态的高度美学概括与抽象,即神蕴于形之中。当人们审美涉及到“骨”
、“气”
、“韵”等蕴神描形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时,“清”字便派生出许多新概念、新
1论语。雍也。
2揅经室集,第769页。
3同上,第889页。
88
2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意境,呈现出各种色调和内涵的自然之态和人的风韵1。
魏晋时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都讲究“寄托”
,到唐宋时,这种风气日益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有一篇托名王维的山水论指出:
观者先观象,后观清浊2。
清即超脱世俗,浊为凡尘俗世,与“清”相对立。苏东坡对“清”字曾作过这样的叙述: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3。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4。
使君何从得
………………………………
第9节
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5。
“清”这个审美范畴,魏晋时代着重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清谈玄学”就是当时的风尚。到唐宋时代,则着重体现在山水美学中,其审美情味有了更加深入的开拓和发展。
阮元深知,在自然山水中徜徉的游人有着一种“逆反心理”。那就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在喧阗的城市,在热闹繁
1世说新语。赏誉中谈到“清峙”
,世说新语。容止里说到“清举”。
“峙”者,耸立也;“举”者,举止也。
“清峙”
、清举“
,主要指风骨、仪容,都是称赞人的“神态”之美,亦即“神姿”之美,前者指静观,后者言动态。
世说新语。赏誉中还说到“清通”
、“清畅”
,则从气质、气度方面称赞人的“神态”之美,形容神情豁达、气度不凡。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3苏轼论文艺,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230页。
4同上,第234页。
5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九,为王定国所画烟江叠嶂图,第30页。
8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7
华之地,耳濡噪音,目染五色,心情撩乱,因而急需找到幽静的自然环境,投入佳境之中,宁静心情,调节精神生活。
阮元说:
但教识得林泉趣,自可消除市狱情1。
情回意回得返真,世俗那得知其故2。
“清”与“浊”相对,自然与野趣相依,“学为圃者,忘在官衙”
3。朴实无华,任取天真,在一般世俗氛围和城市生活中,这种幽雅朴实的自然美,是无法寻觅的,只有置身在名山胜景中,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超脱,达到“情回意回”。
应该指出,阮元对于自然山水美的欣赏及自然功用的论述,是以庄学、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如他所说的“情赏在无言”
4、“坐此生道心”
5、“缅怀老聃言,顺物守以冲”
6,以及“访仙”
、“禅悟”等,均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这种超脱和遁世的双重性,应予以认真分析。
第二节 “文笔论”和语言形式美
自从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后,古文在宋、元、明、
1揅经室集,第903页。
2同上,第912页。
3同上,第694页。
4揅经室集,第785页。
5同上,第856页。
6同上,第831页。
90
4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清时的文学领域中,取得了正统的地位。而骈文演变到宋代四六体阶段,已是衰落时期。但到了清代,由于桐城派墨守成规,作品内容空洞无物,古文体徒具形式,远远及不上唐宋八大家的气势。当时随着朴学的兴起,一般文人都学有渊源,修辞叙事,都有根据,这就有利于骈文的发展,所以汉学家不少人都是骈体能手,而古文家则倾向于宋学。
如汪中、孙星衍、孔广森、洪亮吉等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兼骈文大家。
清中叶以后,随着骈体文的兴起,在正统的文学内部,出现了所谓“文笔论”派,企图从理论上为骈体文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语言的形式美进行了研究。
“文笔论”
派提倡偶语、骈文,反对散体,在客观上对桐城派的文体进行挑战和否定。
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上,“文笔论”
的首创者便是阮元。
他同龚自珍一样,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先进的理论武器,只能借用孔子和经学这种陈旧的思想武器。
阮元曾竭力推崇孔子,以他为文学楷模,便是明显例证。他说:
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易1。
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也。孔子于此发明乾、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以通天物万物,以警国家身心2。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1页。
2同上,第100页。
9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7
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1。
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2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了阮元以孔子作为“文笔论”的楷模和依据,严格地与那些“欲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文”
3的学人划清界线。不过,阮元与龚自珍有所不同,龚自珍从“经学”中拮取孔子等人的“微言大义”
,而阮元推崇孔子,是从文学形式上进行仿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文心有韵”说。
阮元在文言说中认为: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左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使能达意,使能行远。此孔子于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诗、箴、铭、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4。
阮元认为,文章之初,先有韵语,“寡其词”
,“协其言”
,使之“易于记诵”
,便于“行远”。这一论点,基本上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是合情合理的。诚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
1同上,第103页,105页。
2同上,第103页,105页。
3同上,第101页4同上,第100页。
92
6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指出的: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