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9121页。

    8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6

    的系谱发展而转变为文论1。魏源这一传承,刚好与他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论述所包含道家、佛释

    家的思想基础互补。

    大自然动静之始、精粗之辩,乃至人的思念的生灭之由,究竟在何处

    “道契空山空,乐随长夜长”

    2,返归自然,任其自然,投入自然的怀抱;到了晚年,又随着编刻佛经、修建寺门外照墙,山水诗中的宿命论、迷信消极思想更为浓厚。有人说“在世界观上,他以儒为表而受有道佛两家影响”

    3,需要稍加修正的是在美学观上,一面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一面总体上则是儒道互补,以求得时代、社会给予魏源心头所留下的世网和忧患的解脱,而又感到需要创造和活气。诚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指出的那样:道光末,魏源著诗古微,始考毛传及大小序,谓为晚出伪作,其言博辩。比于雰氏之书,疏证且亦时有新理解。其论诗不为美、刺而作,谓“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岂有欢愉哀乐,专为无病代呻者耶”

    此深合“为文艺而作文艺”

    之旨,直破二千年来文家之束缚。又论诗乐合一,谓“古者乐以诗为体,孔子正乐即正诗”

    ,皆能自创新见,使古书顿带活气4。

    1参见拙作:上古音乐美学思想里的中和精神,福建日报1985年4月28日。

    2魏源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页。

    3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4饮冰室合集。专集卷34。

    82

    6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三章 阮元和包世臣

    阮元17641849年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

    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广州创立学海堂,主编校刻、汇刻古籍,提倡朴学。著有揅经室集。包世臣1751855年

    ,字慎伯,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官新喻知县。著安吴四种。阮元和包世臣二人美学思想各有特色,归纳为四方面;因其书法美学方面有内在的联系,故合为一章。

    第一节 自然山水美的欣赏条件和功用

    阮元揅经室集四集中诗按编年,汇成十一卷。其中有一部分是山水诗,集中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认识;与魏源山水诗具有同样的理论价值。

    一 优闲自得与游往尽兴。

    人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微妙的群体。一方面在实用的领域中那么争分夺秒;一方面在审美的天地中又那么甘心情愿地花费时间。

    这说明人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

    阮元认为,要真正得以欣赏自然山水美,就审美主体游人来说,首先要有优闲自得和充满兴味的心理状态。由此联想到阿尔卑斯山在风景佳绝的汽车道旁,竖立着这样一块牌子,上写:“慢

    8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6

    慢走,请欣赏“

    1,也反映了同一个美学原理。阮元曾指出:难得从容爱景光,今朝初觉暮春长2。

    湖光山色上吟衣,几日闲游便欲归;归去诗情更何许,清晨登陇看云飞3。

    这种“游闲”

    、“从容”

    ,方能使自然山水不当作实用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桂林有座隐山,阮元在己卯年1819年五十六岁生日那天,不做寿,不请客,而是“策数骑避客于城西唐李渤所僻之隐山,登降周回,串行六洞,煮泉读碑,竟日始返,窃以为此一日之隐也”。

    4他写诗说:十里烟波隔尘世,尘世那有常闲身5。

    况有幽闲人,情赏相与深6。

    不过,如果只有时光的清闲,而心境中没有游兴,即使面对大好的自然山水,也是索然无味的。阮元认为,只有尽兴而游,才不辜负这清闲的美好时光。

    我们知道,审美对象自然山水和审美主体游人之间有个需求关系,“游兴”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平常想到某一处自然山水中去旅游,“向往心切”

    ,去游玩后,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正如世说新语里王子猷所说“乘兴

    1转引自朱光潜:谈美。

    2揅经室集国学基本丛书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14页。

    3同上,第772页。

    4同上,第900页。

    5同上,第840页。

    6同上,第856页。

    84

    8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而去,尽兴而返“。

    1在阮元许多山水诗作中,不仅感叹“前辈豪兴较我更十倍”

    2,“怪底古人游兴好”

    3。而自己则“壮怀销尽为清游”

    4,从而达到了“乘兴驰高情,游心得奇观”

    5的那种怡然自得的审美境界。

    二 诱发游情和清远移人。

    在阮元许多山水诗作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不是同审美主体游人无关的事物,而是表现出一种诱发游情的积极状态,即所谓“以山水自娱”

    6。他写道:盘磴引高情,飞泉入危步7。

    情随岚气清,心与飞云壮8。

    奇观意已惊,灵迹情弥眷9。

    他认为旅游是在真山实水中脚踏实地进行的,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享受和欣赏。山水的惊险奇绝,如果不去攀登,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胜境和乐趣。只有身临高山险境,游人就会“将登气先壮”

    ab。但是,登高山、涉险境也不是件易事,那种

    1刘义庆:世说新语。

    2揅经室集第764页。

    3同上,第896页。

    4同上,第766页。

    5揅经室集,第832页。

    6同上,第369页。

    7同上,第771页。

    8同上,第770页。

    9同上,第772页。

    同上,第818页。

    ab

    8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6

    陡坡峭壁、峡谷深潭、险溪瀑布、天堑云海,游人们是要有点冒险精神和攀登勇气的。游客们正是面对奇峰险境,不畏艰难,步步向前,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才能峰回路转,化险为夷,进入审美境界。阮元这样写道:

    客嗟行路难,人诚游山乐。

    及其升高梁,泼眼顿挥霍1。

    这种高山壮观确实使人顿开眼界,正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件事物必须和周围事物相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崇高”。

    2阮元在登山时感受到“泼眼顿挥霍”

    ,就是因为“南山与北山,万壑低于脚。”

    3随着人的升腾,情感也在升华,盘磴引来的必是“高情”

    、“壮气”

    ,属于崇高美的范畴;自然山水美,诸如岚气、飞云、奇观、灵迹,也会诱导出游人优美的情感。

    阮元在题董文敏摹赵文敏难华秋色图

    中指出:

    带水长林,浮烟远岫,草窗松雪,风韻双清。吴兴山水,本以清远移人。然济南据岱狱之北,七十二泉随地涌出,汇为明湖,澄鲜渟彻,万荷竞发,流出城北,溹洄于华不注前。每当秋林初晴,横云断麓,正如此图画中矣。

    元两年历下,复到吴兴,思翁此帧,常悬行馆,单

    1同上。第819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5页。

    3同上。第819页。

    86

    0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椒秀泽,尚爱此山看不足也1。

    阮元这段题画记,远远超出题画论图的范围,而包括了作者丰富的美学思想。一面是“吴兴山水,本以清远移人”

    ,即山水可以诱导游情;另一方面是“尚爱此山看不足”

    ,即审美主体游人于情景交融中,生发眷恋之思,美感之情。阮元在其他的山水诗作中,也有类似的描绘:

    新茶一碗人清暇,不管西山下夕阳2。

    山根入海海连天,著我临崖思渺然;同是苍茫千古意,不知生后与生前3。

    面对大自然的美,不仅时光凝固了“不管西山下夕阳”而且生命也凝固了“不知生后与生前”。剩下的只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审美氛围。

    三 崇“清”避“俗”与豪情乐趣。

    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功用,阮元直接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山水美学思想,他曾说:

    深山泉石间,原始精神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