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74页。

    76

    0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晋、六季之文,必不如两汉,而东汉之文,又不如西京1。

    然而,推而广之,这一命题未必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比如,唐代诗文之盛在中唐,那么为什么不在初唐,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时期,为什么文学上不是全盛又如东汉,在承平时期,文学并无足观,反而在末年天下大乱之后,却出现了建安文学。特别是先秦,当战国纷争之时,竟会出现中国文学上的百家争鸣时代,这又该是怎样的解释呢尤其需要指出的,魏源“文章与世道为污隆”的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在盛赞清代“由治平、升平而进于太平”的同时,认为当代文章“不当驾两汉、两晋、三唐而上乎”

    2这纯是颂谀之词,实际上清代由于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使文学大受摧残,正如章炳麟说的:“多忌,故歌诗文史楉。”

    3

    第三、根据文章与世道关系密切的要求,魏源提出了诗文创作上的具体理论主张。他说:

    然则整齐文字之学,自夫子之纂六经始。后世尊之为经,在当日夫子自视,则亦一代诗文之汇选,本朝前之文献而已。故曰:“文不在兹乎”

    ,是则古今文字之辰极也。宋、景、枚、马以后,不知约六经之旨成文,而文始不贯于道,萧统、徐陵以后,选文者不知祖诗、书文献之谊,瓜区豆剖,上不足考治,下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页。

    3清儒。

    7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

    不足辨学,而总集始不秉乎经1。

    把六经作为古今文字之辰极,认为诗赋作者不知约六经之旨以成文,而文始不贯于道。南朝萧、徐的诗文选本,不知祖诗、书文献之谊,无裨于考治辨学之用,于是总集始不秉乎经。这也就是说,文章要能贯道、秉经,基本上属于儒家的正统观点。如果文章不能贯道、秉经,则“畸于虚而言之无物,畸于实而言无心得”。

    2他听说的“道”

    ,虽然最终不能超越封建的儒家伦理观念,所谓“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

    3,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因素,所谓“事必本乎心”

    ,“彻悟心源,万物备我”

    4。但他所说的“道”

    和“桐城派”或别的美学家所说的“道”还是有所不同的。

    魏源所说的“道”

    ,不仅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倾向,强调阅历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而且具有辩证观点,认识到对立物的矛盾统一,及统一中又有主要和次要方面,诗文随之更新。

    魏源在诗比兴笺序中,以孔子感怀之作证明“诗言志”的道理,并说明诗是,“天地间形形色色”客观事物的反映。他反对“专取藻翰”

    、“专沽名象”

    ,“专揣于音节风
………………………………

第8节

    调”

    ,均“不问诗人所言何志”的作风,仍然主张“诗以言志”

    ,力主恢复比、兴手法。

    自昭明文选专取藻翰,李善选注专诂名象,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3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页。

    4同上。第156页。

    78

    2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一敝。自钟嵘、司空图、严沧浪有诗品诗话之学,专揣于音节风调,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再敝。而欲其兴会萧瑟嵯峨,有古诗之意,其可得哉

    1

    在这里,魏源对于昭明文选,以及钟嵘、司空图、严沧浪等人的诗话、诗品的认识,虽然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落后性,但中心主旨是明显的,即要求诗“言志”

    ,“发愤”而作。由此联系到他的咏怀之作,就不能因评判对象的失误,而否定评判中心主旨的正确。

    这要联系到他的撼山草堂遗稿序中,同样的评判中心主旨,评判对象也是正确的:

    诗以言志,取达性情为止。拟古太多,则蹈明七子习气。古人如陶、阮、陈、杜,皆抒胸臆。独有千古太白青田乐府,一时借古题以述时事,东坡和陶,借古韵以寄性情,字字皆自己之时,与明七子优孟学语有天渊之别。此诗家真伪关,不可滥借2。

    他当时的愤世嫉俗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行路难十三首中,自注道:

    鲍明远行路难,寄慨身世,非汛咏也。

    旷世同感,辄附盍各言志之义3。

    这十三首中,有的直接讽刺了任人用非所长的;有的借用历

    1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页。

    2撼山草堂遗稿卷1。

    3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66页。

    7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6

    史故事,规劝不听忠言而追悔莫及;也有的拿精卫与秋蝉相比,讽刺那些善于变化的官吏们,均体现了魏源关于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主张变革的志向。他的寰海、秋兴组诗和秦淮灯船行、金焦行等长诗,比较概括地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历史,集中记录了统治者的罪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完全是“发愤”之佳篇,符合诗“谏君”

    ,又兼重于“谏世”的艺术主张1。

    魏源强调“诗有三要”

    :“厚”

    、“真”

    、“重”

    ,要求“博观约取,厚取薄发”

    2;认为“指往古”必“平心以衡其轻重”

    3,既反对“诬今”

    ,也反对“诬古”

    4,提出“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信也。”

    5注重作家的道德修养。魏源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词不可径也,故有曲而达,情不可激也,故有譬而喻焉:诵世论世,知人阐幽,以意逆志,始知三百篇皆仁圣贤人发愤之所作焉,岂第藻绘虚车已哉6

    魏源这一理论主张,从林昌彝对他的诗文评价中可见是实践了的:默深所为诗文,皆有裨益经济,关系运会,视世之章绘句藻者,相去远矣7。

    1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惕书屋1982年再版,第59页。

    2简学斋手书诗稿。魏源题辞。

    3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页。

    4同上。第48页。

    5同上。第7页。

    6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

    7林昌彝:射鶧楼诗话,卷2。

    80

    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反对“藻绘虚车”的形式主义,不等于连比、兴手法带来的形式形象美都不要。他具体揭示离骚的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宓妇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喻小人;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谗构。”

    1认为诗词要有寄托,有含蓄,以引起读者的深思。这对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发挥其社会作用也是有益的。他在诗古微中指出真正的“诗教”的深微之处,是“无声之礼乐志气塞乎天地,此所谓兴、观、群、怨,可以起之诗,而非徒章句之诗也”。

    2因而,力主区分“作诗者之心”与“采诗编诗者之心”

    ,区分“说诗者之义”与“赋诗引诗者之义”

    ,虽含有解诗经的“本义、旁义、借义”的探寻,但实际上孕含了赋诗者、用诗者与作诗者相区别的美学上的“二度创造”的萌芽思想,十分可贵。

    最后,附带说一说,魏源对于文章、诗歌创作的美学思考,基本上抱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其中有关“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

    、张扬诗教以及力主恢复比、兴手法等论述,都是依据了历来儒家传统的美学思想。

    这是因为我国上古时期,礼乐并重。

    随着时代更迭,乐记以后的诗大序基本上把孔子儒家一套乐论转变为诗论,再到唐朝,又由韩愈所奠基的古文运动

    1同上。第826页。

    2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9121页。

    8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6

    的系谱发展而转变为文论1。魏源这一传承,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