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德认为,优美的快感联系着“质”
,崇高的快感联系着“量”。优美的快感,是单纯的快感,和谐、平静,而又安宁。
正如蔡元培所说的“从容恬淡”。可是,崇高的快感,则是由压抑转向振奋,激动,就崇高与优美相比较来说,数量的范围,对于崇高是极其重要。
和崇高相反,任何卑劣和渺小,都是丑的。康德还把崇高分为两种:一是数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无限大;二是力量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激发起人的尊严。
蔡元培把崇高分为“伟大与坚强之二类”
,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在具体的感受和评价上,他们两
1狄更生g。
l。
dickinson
:希腊的生活观,彭相基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9页。
2蔡元培美学文学选,第168页。
65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46
人在实质上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康德把崇高的根源只在内心和思想形式上去寻找,而蔡元培则承认是对象引起的一种美感诱导,激起了内心的谐振共鸣他指出:
故赏鉴之始,几若与美感相冲突,而心领神会,渐觉其不能计量,不能抵抗之小己益小益弱。浸循于意识之外,而所谓我相者,乃即此至大至刚之本体,于是有无量之快感焉1。
应该承认,美学研究涉及崇高壮美时,境界乃大,眼界始宽;研究到悲剧美时,思路始广,体验乃深,蔡元培指出:
小雅之怨悱,屈子之离忧,均能特别感人。
西厢记若终于崔张团圆,则平淡无奇,惟有原本之终于草桥一梦,始足发人深省。
石头记若和红楼后梦等,必使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原本之所以动人者,正以宝黛之结果一死一亡,与吾人之所谓幸福全然相反也2。
这话的意思是,悲剧是以英雄人物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死亡和幸福生活的破灭,使人震惊,猛醒,不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的满足,使精神超尘脱俗,然后才获得自由的审美愉快。
西厢记、石头记红楼梦的悲剧性的结局,忧愤深广,缠绵悱恻,打破过去那种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传
1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6541655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172页。
658
2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统审美观念,具有进步意义。持相同观点者,前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后者鲁迅的坟。论睁了眼看2。
此外,蔡元培还结合艺术史的实际,分析了滑稽所产生的美感。滑稽的特点是“以不与事实相适为条件”
,“如人物之状态,各部分互有比例。而滑稽画中之人物,则故使一部特长大或特别短小。作诗则故为不谐之声调,用字则取资于同音异义者皆与实际不相容。故令人失笑耳”
3。笑,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生理、心理的基础。蔡元培在揭示滑稽现象时,大多用“比较”或“对立”的原则。所谓“方朔割肉以遗细君,不自责而反自夸。优旃谏漆城,不言其无益,而及谓漆城荡荡,寇来不得上。”
4由于这种“比较”或“对立”原则的运用,使丑以夸张的形式出现,并同美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人们就在美与丑的比较或对立中,发现了美战胜丑,否定丑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观照到人的本质力量的伟大、丰富、自由,不可战胜,从而产生了审美愉悦。
这就是滑稽所达到的美学效果;它不同于优美感、崇高感,也不同于悲剧感,其差别就在这里。
第四节 审美与“人类公性”
美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特性和人
1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静安文集。
2鲁迅全集卷一。
3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2页。
4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2页。
65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46
的社会属性,也是相互联系的。康德之所以断言审美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而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就在于他所说的“人”具备共同的“心意状态”。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蔡元培话来说,就在于“人类心理”是共同的,因此才有“人类公性”之谓。这些讲的当然是超阶级的人性论。不过,蔡元培在具体分析审美与“人类公性”的问题上,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的。
一
他从分析历史经验出发,指出审美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高人格精神的重要方式。他认为:
洎乎周代,家给人足,人类公性,不能以体魄之快乐自餍,恒欲进而求精神之幸福。周公承之,制礼作乐。
礼之用方以智,乐之用圆而神,右文增美,尚礼让,斥奔竟1
按古代文献记载,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周代的时候,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比较充裕,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需要,但人们并不满足生理官能上的快感和享受,还要求精神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周公根据这样的客观需要,为了巩固社会的统一和秩序,制礼作乐,以道德文化和艺术的美感形式,培养人的文明礼让行为,消除野蛮争斗的劣根性。
当然,蔡元培并不认为审美文明是从周代开始的,只是说周代统一了各个部落后,社会比较安定,实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因此人们才有了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这里,“人类公
1中国伦理学史,第8687页。
660
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性“的含义是十分明白的,即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幸福,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本质。他从审美角度确证人的本质,是在分析两种”对待“条件之后得出来的:一是”人类公性“与其自私的生理属性相区别;二是人性与动物相区别。
当然,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不仅仅是审美,还有伦理之爱,巫祝祭祀,知识教育等等。这些精神生活的内容在先秦时用“礼”与“乐”来概括。先秦儒家关于礼乐的观点,关于审美与政治、伦理道德相统一相区别的观点,论述是比较深刻的,从而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特点和社会意义:礼以理智与规范使人符合规矩,达到社会的统一,就是所谓“方以智”
;乐美、文、仪式等用形象情感打动人心,使社会道德、秩序,成为个体的内在要求和自愿自觉的行动,就是所谓“圆以神”。
前者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后者是内在的,自觉的,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使人的精神既是自由的,又是定向发展的。这就是“礼乐相济”的意义。蔡元培充分肯定和继承了礼乐相济的观点,并从西方美学思想中吸取营养,如立普斯的“移情”说,康德的美感“自由”说等。
在美育实践中,他都作了充分的发挥,加强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二
他从分析现实生活出发,指出了审美与实用的区别与联系,肯定了审美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认识人生的真正乐趣和意义。他指出:
人之生也,不能无衣、食与宫室。而此三者,常于实用之外,又参以美术之意味。
如食物本以适口腹也,而装置又求其悦目;衣服本以御寒暑也,而花样常见其翻
66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46
新;宫室本以庇风雨也,而建筑之术,尤于美学上有**之价值1。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玩赏之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动物的羽毛,所以御寒,人因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画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别音调的诗歌可以证明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2。
以上这两段话,都是强调审美与实用是互有区别的,它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它能赏心悦目,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也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审美超脱,其中的一个内容是指超越实用的范围,即强调审美与实用的不同。
“适口腹”
、“御寒暑”
、“庇风雨”
,都是为了满足生理机体上的需要,是维护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但是人们对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