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3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普及于社会。他认为,美的性质既然是普遍的,那么,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也应该是普遍有效的。他在美术的进化的讲演中,从艺术的起源到近代艺术的发展,从舞蹈,音乐到诗歌、绘画、小说、戏剧,从个人的装饰到城市美化的发展过程,论证了人对美的追求是遵循从个体到社会,从自私到为公的规律的。他推崇西方社会的都市街道及公共场所的环境美化和公共的审美娱乐的设施,批评旧中国封建的审美眼光,表现了一种附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进步的审美观。

    但西方社会也有个人衣食住行的考究和艺术品的个人收藏。关心公共的美,是正确的,绝对否定个人的美,也就欠妥。因为封建主义也压抑了个性,否定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美。

    二关于美的超脱性。这是美的第二特性。所谓“超脱”

    ,就是“超于利害生死之上”。就是超越现实的利害纠纷、生死计较而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

    普遍与超脱,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

    “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以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物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身。以其非普遍也,美则不然。”

    1由于美是普遍的,它不受现象世界的因果律必然的制约,因而它是自由的,它的本质则属于绝对的实体世界。

    它对人的作用,或者说由它而引起的美感,就不含有自私的、个体的利害得失的刺激,以及生存死亡的强迫感等因素,而是感情的自由活动,能“纯粹陶养”人,并引导人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供

    1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0页。

    64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36

    人衣、食、住、行的物质对象之所以不是美,就是因为它们都不具有普遍性,它们只能满足个体的味、嗅、肤觉的生理需要,而不能兼及他人,只能助长人的自私性,而不能培养为公的精神。这就是蔡元培关于美感超脱的哲学心理学基础和美学目的论。

    应该指出,蔡元培关于美的超脱性的论述,也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康德认为,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对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可能与人发生利害关系,但是这些对象的感性形式形象,表象以及被艺术再现的形象

    ,就不存在这种关系。因而审美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发生关系,而与对象的实际存在有用,有益无关,它只把对象作为“资料”

    ,而不作为功利目的物,否则就不是审美。这就是蔡元培所说的“不能以美论”

    ,所以审美是超脱的。康德说:

    美是无一利害关系的对象。因为人自觉到对那愉快的对象在他是无任何利害关系时,他就不能不判定这对象必具有使每个人愉快的根据。因为它既然不是根据于主体的任何偏爱也不是基于任何其他一种经过考虑的利害感

    ,而是判断者在他对于这对象愉快时,感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于是他就不能找到私人的只和他的主体有关的条件作为这愉快的根据,因此必须认为这种愉快是根据他所设想人人共有的东西。结果他必须相信他有理由设想每个人都同感到此愉快1。

    1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第48页。

    648

    23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按康德的本意说,美是能引起人们愉快的对象,这种愉快不同于**上的满足和道德上的完善时那种愉快,因为**,道德都要受到利害关系、功利目的的制约,和个体的“偏爱”

    相联系。审美的愉快“不是根据于主体的任何偏爱”

    ,不受利害关系,道德观念的限制,所以这种愉快才是“自由”的。既然这种愉快使你感到是完全自由的,于是你就找不到产生这种愉悦的个体的、自私的根据,因此你必须认为产生这种愉快的根据是人人共有的东西,你也必须相信你有理由认为人人都会感到这种愉快,所以这不仅是超脱的,也是普遍的。

    蔡元培基于康德美学这一思想,通过对艺术作品和审美实践的具体分析,阐述了美的超功利、超实用这一特性。牛马、狮虎、花果、美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和人发生利害、生死、饮食、男女的种种关系,由于它们对自己的有益,有用而引起的愉悦,完全是以实用的功利目的为依据的。但是,一旦它们进入艺术作品,有益、有用的关系也就消失。

    由于它们的美感形象而产生的愉悦,完全不含有实用功利的因素,亦即是超功利了。他说:

    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斡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

    狮虎,人之所畏也,而芦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决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液。

    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裸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对拉飞尔若鲁滨司之**画,决不敢有周昉秘戏图之想。美之超绝实际也

    64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36

    如是1。

    他列举的一系列例子说明,由于美是“超绝实际”的,它的**价值也由此而来:其一,它的价值意义是精神性的,不同于物质性的实用价值;其二,同是精神性的,它又不同于道德价值,因为道德是和利害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审美不含有“利害感”。把审美与实用功利,道德目的区别开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说它们是“超绝”的,没有任何联系,未免失之片面。

    第三节 美感的心理分析

    蔡元培运用近代心理学,对美感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种类,作了具体的分析。

    一美感的定义。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对美感下了一个定义,认为: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实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此为康德所创造,而嗣后哲学家未有反对之者也。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至美术,则即以此等现象为资料,而能使对

    1蔡元培选集,第56页。

    650

    43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之者,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是则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也。人既脱离一切现实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1。

    我们知道,康德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其实是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个桥梁作用他所说的“判断力”

    ,指的是审美和审美目的两种判断力。因此,他的判断力批判就是要填塞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所留下来的鸿沟。蔡元培虽然不是从哲学体系的需要出发,去接受康德这一观点,但以美感起津梁作用的看法,跟康德是一脉相承的。

    在蔡元培看来,实体与现象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世界,其中本体是为现象所遮掩的。而“其现象世界所以为实体世界之障碍者,不外三种意识:一人我之差别;二幸福之营求”

    2,只有通过美感教育,才能消除这些差别、障碍和隔阂。

    这是由于美感是超脱现象世界而接触实体世界的观念。

    像美术既使是以人间“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作为资料,也能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

    ,“脱离一切现象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

    ,即具有“超越性”。另一方

    1蔡元培美学文选,第45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4页。

    65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36

    面,美感又是“与造物为友”

    ,那些入了诗歌的“采莲煮豆,饮食之事”

    ;入了图画的“火山赤舌,大风破舟”

    ,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对于现象“无执著”

    ;但也“无厌弃”。

    美感又具有一种“普遍性”

    ,像那些诗歌都“别成兴趣”

    ,那些图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