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厣酥链邢笳饕庖濉U庑┕鄣悖蕴扑我恢毖赜弥两瘢檬裁醇浮熬

    、几“奇”

    、几“胜”

    ,标明具体风景的特色。魏源似乎从这里得到领悟和阐发。不过,他并不盲从泥古,而是从实地观察、体会出发,显示了可贵的求实精神。天津蓟县盘山,林峦秀异,山水清奇,被称为“京东第一山”。

    古称上盘石、中盘石、下盘石。其实三胜盘盘有之。

    盖山外膏而内肤,故怪石剑戟中果卉郁然,松与石争奇,泉与石争怒。今半为行宫,半为梵寺2。

    在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把握过程中,由于审美主体人有时处在运动中,也使审美对象洋溢着动态美。

    魏源认为,画山不如游山。图画有虚假,有艺术的虚构,有局限性:

    1同上,第705706页。

    2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17页。

    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

    常憾游山不善画,今知图画皆虚假。

    楮墨止能画一面,其中层层面面何由写1。

    这个层层面面,游得到,是画不到的。接着,他说:

    笑倒千嵒万壑图,尽写出背山腴。

    峰峰皆立互遮掩,除非放到峰峦纸上舗2。

    这是图画的不足。

    “放到峰峦”成不了图画,自然也解决不了“峰峰皆立互遮掩”的问题了。然而,游山比画山强得多了:

    一游胜读十年画,幽深无际谁能知3。

    旅游中的实际感受,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即使自己体验了,别人也不一定知道。从这一点上说,游山胜过画山。不过,魏源并不绝对化,他还认为作为“世上有心人”画家,还是能曲尽山水之妙,画出艺术品的达到美的理想境界:

    缩则尺幅长百尺,有若千龙万龙出。

    安得郦、谢、向平幻作荆、关笔,万种空濛万萧瑟4。

    游山胜过画山的比较,对于魏源论自然山水美的总观点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的山水诗,不再是静态的、图画式的描绘,而是不断变幻角度的动态美。诗人不是处在被动的、静观的状态,而是象一个旅游者那样,身临其境,脚踏

    1同上。第687页。

    2同上。第687页。

    3同上。第687页。

    4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83页。

    66

    0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实地,徜徉于山水之间。比如:

    一步一面目,千态千苍黔1。

    人从山后转山前,山亦随人百大裹2。

    写的是陆上行走所见。水中航行所见则是:

    一转一天地,百棹百惊喜3。

    滩行日百转,百转山百貌4。

    由于这种动态的观赏,给自然山水带来了许多变幻的奇趣,并在诗中描绘出种种别出心裁的境界,开拓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动态的观赏,主要表现有:一是借景。

    “近水月先到,矮窗山四来。”

    5

    无锡惠山有座秦氏园,园主人构思中就有借景之意。魏源在诗中把它点出来:

    屋借惠山屏,径随惠山转。

    谁道园中湖,却涵园外巘6。

    二是融景。

    “树影沈峰影,泉声失雨声。”

    7“山影湖心浸,湖

    1同上。第64页。

    2同上。第721页。

    3同上。第71
………………………………

第7节

    2页。

    4同上。第647页。

    5同上。第717页。

    6同上。第826页。

    7同上。第777页。

    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

    行似入山“。

    1他有一首呼月吟构思非常奇特,有李白、李贺的唐风神韵:

    影落江心月一轮,千江一片光如雪。

    一旦乘风来月中,还看大地如明月2。

    月在哪里在天上,在地上,还是天上地上都有

    三是变景。

    “山景变成松景,松景又似山景。”这是松山之景在于山景,山松之景在于松景,相互依存,而判别的落脚点不一样,引起审美主体的不同反应和感受,仿佛景色自身的变化。还有两种变景:

    入谷不数里,四山都是松。

    松松势相接,高下尽成峰3。

    树色骄帆色,湘声乱雨声。

    舟移岳变化,棹犯水空明4。

    这两种变景,前者是松、山的“同向合成”

    ,带有融景的味道;后者是舟帆

    、山、水、声、色的“异向合成”

    ,在相互干涉、侵犯中的和谐、统一,类似书法艺术中的“彼此顾盼”

    、“潜相瞻观”了。

    四是入景。这就是人到山水之中去了。因为人的心胸和

    1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75页。

    2同上,第754755页。

    3同上,第772页。

    4同上,第764页。

    68

    2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视野的关系,“登山山益高,望江江转阔”

    1虽然有点违反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但它却把人的心情融入景中,产生幽深无尽、阔大博览的气势,他还说了树和人、水和人的关系。

    树疏使人幽,树密使人惮2心闲水益空,谷静音如积3。

    这应该都是佳句。

    比起唐人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相差无几。

    第三节 建立在“游山乐”

    基础上的“游山学”

    魏源庄自身旅游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理论上的概括和提高,提出了“游山学”的问题,大大丰富了他的自然山水美学的内容。

    魏耆的邵阳魏府君事略曾说:魏源“好游览,遇胜辄题咏,轮蹄几偏域中。有小印曰:州有九,涉及八;岳有五,登其四,纪实也。”魏源自己也十分感叹地说道:

    白发坡翁海外行,自言奇绝冠平生。

    我生第一伤心事,未作天山万里行4。

    1同上,第652页。

    2同上,第619页。

    3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20页。

    4同上,第834页。

    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

    此诗中的“坡翁”指黄南坡太守;他从塞外、天山归来,相距十年重新与魏源会晤,魏源羡慕他的壮游。这同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志趣,不相下上。但是,魏源认为,他自己游山有嗜好,沉溺于名山大川之中,写山水诗也是嗜好带来的特色。他曾把自己的山水诗作,同李白、陶渊明、林和靖、谢灵运、白居易等相比,写了一首诗,叫做戏自题诗集:

    太白十诗九言月,渊明十诗九言酒;和靖十诗九言梅,我今无一当何有。

    惟有耽山情最真,一丘一壑不让人;昼时能历梦同趣,贮山胸似贮壶水。

    渊明面庐无一咏,太白登华无一吟;永嘉虽遇谢公屐,台荡胜迹皆未寻。

    昔人能久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他年诗集如香山,供养衡云最深里1。

    其实,魏源的嗜好构成“十诗九山水”

    ,不只是数量的问题,还有不同质的规定性,那就是魏源比较自觉总结他游山经验,时而在诗作中有所流露,带来一定的新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游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绝唱。然而,魏源依据自身的旅游经验,从另一角度描写,有这么两句:

    1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5756页。

    70

    4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不见庐山面目尽,只缘身不造山顶1。

    欲识庐山真面目,看山端合在山中2。

    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中,是件十分有趣的对比和联想。

    但这两句诗涉及身游、目游的问题。对此,魏源在西湖夜游吟中作了讨论,并感到目游比身游要好,要自由得多:

    从来山水空濛妙,身入不如目入窍。

    目能入兮常有余,身能到兮山无奥3。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山水“空濛”的特点,发挥人的想象余地。中国山水画,大笔写意,疏朗开阔,就含有“目能入兮常有余”的审美特征。魏源把二者相互沟通,用目游畅发身游不能到达的境界。这有它的可贵之处。

    作为审美对象山水,要游玩其间,又不能不讲究游术。

    这是由于把山水作为玩物审美,就在游山乐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游山学”的问题。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