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以西方哲学史为例,指出“至一新世界观与一新人生观出,
1叔本华与尼采,静安文集,遗书第14册。
2文学小言。五,中国近代文论选,第768页。
3国学丛刊。序,观堂集林别集卷四,遗书第12册。
4陆放翁诗句。
5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3页。
6人间词话删稿。九,人间词话,第225页。
54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25
则往往与政治及社会上无兴味不能相容“
1。文学同样如此。
因此他把美的创造同“天才”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能一概否定的。
第四节 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一 “境界”的本意人间词话共有六十四则,一剖为二。第一部分,从一则到九则,关于境界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从十则到六十四则,结合历代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进一步验证和阐述关于境界的基本理论。中心论题是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第一部分里,归纳一下,有五个方面构成:其一,境界与词的关系。这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2。
这里三句话,第一句话,境界在词中的地位。所谓“上”者,指上等、上品意思。
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3有境界的词是最上品、上等的佳词。第二句讲境界在
1文学小言。一,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66页。
2人间词话。一,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57页。以下凡引本书者,只注明人间词话。
3孙子兵法新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544
82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词中的作用,“自成高格,自成名句”
,前者讲作家,后者讲作品。第三句是以大量词作验证,主要是“五代北宋之词”
:这句话又勾连了第二大部分十则到六十四则的主要内容,提纲絜领,贯通全书。
其二、境界与文学创作方法的关系。王国维引进了西方新观念:理想派与写实派理想家与写实家
;相当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二、五两则中,从描写对象和作家创造两方面谈到这方面的关系。认为境界中既分为“造境”与“写境”
,文学用自然法则处理自然的材料又要进行艺术虚构和加工,这就打通了理想派和写实派的界限,境界的构成,是两种创作方法的合流、交融。
其三、境界美与真景物、真感情真的关系。这是第六则,“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1第七则是第六则事例的验证。
其四,境界是美学范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古雅之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中,都谈到过优美和壮两个美学范畴。
人间词话第四、八两则提出“境界”兼有这两个范畴的对象大、小和心理感受特征静中得之、动之静时得之
,“所谓大者是近于崇高,所谓小者是近乎优美”
2。接受了博克、康德、叔本华关于美和崇高的分析的观点。第三则是为第四则铺垫。这不是抹杀它在理论上的新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而是从编次结构来
1人间词话。六,人间词话,第193页。
2王梦鸥:文艺美学,台湾省运行出版社1976年版,第181页。
54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25
看的。
其五,境界说在中国诗论词论中的地位。第九则:“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1
以上是人间词话第一部分五个层次或要点。然而一些台港和海外学者未曾顾及人间词话第一则至第九则理论构成和内容,把“境界”说,或限解为“情景交融”
2和囿于“理”
、“情”比较的“兴趣”说3,或缩小为“写真景物真情感”
4。其实,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类似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的四个契机,也是用二律背反的思维模式,把“境界”包含的各组对立的方面,充分显示出来。
台港和海外学者视“境界”为上述三个方面,在人间词话中不是没有述及,问题在于不是全般的本意;正像不能依据“纯粹美”
,说康德主张“美在形式”
,也不能依据“依存美”
,说康德又主张“美是道德的象征”
,而判断孰是孰非一样。倒是姚一苇在艺术的奥秘。论境界中从六组对立关系,来描述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的本意:1、论境界之有无;2、论境界之有造境与写境之分;3、论境界之有我与无我;
1黄维梁:中国诗学纵横论,台湾省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7页。
2人间词话。六,人间词话,第193页。
3王梦鸥:文艺美学,台湾省运行出版社1976年版,第180页。
4程大城:文学的哲学,台湾省世界书局1977年版,第257页。
546
03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4、论境界之大与小;5、论境界之隔与不隔;6、论境界之高与低1。
前四组对立关系,在人间词话第一部分中可以找到。
第五组对立关系,则在人间词话第二部分的第五十一至五十二则、五十五至五十八则中。第六组对立关系不像前五组对立关系表述得那么直接了当,而是从第十八则中分析而来的: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的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2。
姚一苇指出,此则的“大小固不同”
实乃境界之高低之别,因为在第三组对立关系,境界之大小,不含有评价作用,可以并存。而这里,后主胜道君,含有评价作用,显示出境界之高低。
从上述的“境界”本意的六组对立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把“境界”的概念、范畴的运用和阐发,放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不同侧面来考察,又触及内部及其矛盾的双方。比如,1、论境界之有无与6、论境界之高低,主要为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立了一个标准;4、论境界之大和小与
1姚一苇:艺术的奥秘,台湾开明书店1968年版,第317321页。
2人间词话。十八,人间词话,第198页。
54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35
6、论境界之隔与不隔,主要论及文艺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和效果;2、论境界之有造境与写境之分和3、论境界之有我与无我,主要论及文艺创作过程和流派、创作方法,等等。如果从这六组对立关系和三个侧重面来看,不仅对“境界”这一概念、范畴,作个机械、刻板的界定,尚且困难,而且就“境界”的本质判别为主观的、或客观的,也很难切合王国维的本意。因为作为一个客观上的标准。如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高格”
、“名句”呈现在批评者和欣赏者面前,当然不能说它是主观的了。但当“境养”一涉及到文艺创作的过程,又离不开作家艺术家的“自我”
,有“造境”
、“写境”
,有“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这又不能不带有主观的色彩。尤其是2,3两组对立关系,很明显地受到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既把“理想”和“写实”二派分辨出来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又初步认识到这二派从物我关系,相互可通1。
因而,使他的境界说涉及到审美主客体关系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
人间词话第二部分,主要是历代作家、作品的分析,既有历史线索,又有从具体作家、作品分析过程中,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论证。所谓论证有两方面,一是“自有名句”
,并引伸到忌用代字和“隔”与“不隔”的问题第二十一则至四十一则
;二是“自成高格”的有关问题第四十二则至四十六则。所谓理论的概括有三方面,即赤子说第十六则至十八则
、自然说第五十一至五十二则、五十五至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