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企业之殇:竞底-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的芒刺在背和手足无措,其实就是黄光裕等竞底者所刻意追求的竞底效果。2004年,黄光裕发现国美总务部有个别员工吃拿卡要,借此在国美上下刮起一股总务风暴,几乎所有在总务部工作过的人员都被撤换,接着又进行全国性的组织架构大调整,而这些只是国美公开的频繁人事大手术之一。这种大手术使得人人自危,大家时时都在等待着下一次人事大调整,而手上稍有权限的员工,就抓紧时间能捞就捞,据说有些卖场的销售毛利,连支付电费和租金都不够。对许多家电供应商来说,国美也是他们的竞底舞台,他们一方面哀叹自己养虎成患,另一方面却不断和国美合作,割肉喂虎,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其他的家电供应商打到底线,最终选择离开。到了那时,自己就有向国美竞底的资本。按照竞底法则五:竞底不可持续,任何竞底者最终将被他人竞底。2008年年底,黄光裕因商业操纵,被警方控制,也许是到了该为其竞底式经营总埋单的时候了。

    第409节: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案例:联想收购ibc的战略局限性2004年,联想在持续三年的全面转型失败,海外业务占总体收入不到3的情况下,以175亿美元拿下ibpc业务。因此,联想的营收突破百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联想的壮举让中国人大大扬眉吐气了一把,有人甚至以为,日本收购美国往事的重演,指日可待。柳传志兴奋地对外宣布:收购ibc,产品、品牌、技术、研发、渠道全有了。但货架上买得到的东西,是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柳传志也许没听说过这句话,他可能高兴得太早了。投资者如何看待这项交易呢并购交易宣布的第二天,联想股价猛挫374,此后连续下跌;而ib股价连连上升。显然投资者普遍觉得,这项交易联想亏了,而ib了。投资者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当时ibc部门的情况是:2001年亏损397亿美元;2002年171亿;2003年285亿;而2004年上半年,已亏损139亿美元。显然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对于联想如何消化这个烫手山芋,柳传志发出了他的竞底宣言:从毛巾里拧水很有意思的是,他当时也用拧毛巾这一形象比喻,和华为的任正非拧毛巾哲学完全雷同,可能这只是竞底者之间的一种巧合。柳传志这样解释他的拧毛巾战略:我们在进行深入调查后,了解到ibc的毛利润高达22,而联想的毛利润稳定在14,其他竞争者毛利大概在10,联想14有利润,ib2没有利润的原因,在于成本大。这样,联想找到了一个比自己大得多的竞底平台。它要从廉价的人力资源、削减费用等方面,来产生利润,这是个合理的竞底战略。在第一章我们论述道,竞底战略的优点是显效和速效。果然,柳传志预计中的竞底,在2006年获得巅峰般的成功:由于裁员、减少运营费用、加上大规模采购的节省,联想营业收入增长12,高于市场平均增长的10,全年赢利161亿美元。

    第410节: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但我们一直在强调,竞底战略有其固有的底线,ibc这块毛巾肯定会越拧,出来的水越少。渐渐地,联想整合不力和进展艰难的问题暴露出来。到2008年,根据idc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联想笔记本电脑的销量,较去年第四季度下跌12,与2007年同期相比,仅增长了01。而在惠普、戴尔和宏基的竞底攻势下,联想2007年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6年的36缩小至29。2008年春节前后,ib于仿佛离开沼泽地的猎人一般,接连大幅抛售因出售pc部门而得到的联想股票,显然不看好联想的未来。而此时宏基发出全面超越联想的口号,业界更有传言称,联想在三年内的业绩将进入谷底,因为它一直仅仅是个大买办,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甚至会被兼并。无法竞优的企业,即使做得再大,也很可能只是泥足巨人。案例:中国芯片业的竞底式大跃进芯片俗称信息工业的粮食,其重要性可以和传统工业的血液石油相提并论。中国有强大的电子制造业,但高价、新款的芯片,都从国外进口,不仅造成巨额利润外流,同时产品的升级换代也控制在外方手中,使中国的电子制造业一直处于加工厂的末游环节。要进行产业升级,必然需要有自己的芯片制造业。但芯片是高科技行业,不像制衣、鞋业和低端电子制造业,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着不肯放手,中国没有人才、技术、设备,难以对西方人竞底。张汝京是个台湾人,曾为美国的芯片巨头德州仪器,在美、日、台创建并管理了10个芯片厂。2000年,中国加入wto,张汝京选择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国际公司。当时中国的芯片行业与国外相差5代,整整落后了20年,巨大的竞底空间给了张汝京大展拳脚的舞台。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从玩具、汽车、电器、手机到计算机,无一不需要芯片,这样的芯片需求大国,其芯片的自制率居然不到10,这巨大的市场,现成的订单足以让中芯国际吃喝不尽。

    第411节: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前景如此广阔,张汝京自然豪情万丈。在上海的一间工厂,当然不能满足他的宏伟畅想,他宣布要一口气兴建10座芯片厂。这种打算当然不是问题,如果每建一间工厂,都能赢利的话。作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至少应该在第一间厂赢利,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后,再一口气去兴建另外的厂。中芯国际的建设,创造了世界最快的建厂记录:从2000年8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01年9月25日正式建成投产,前后只用了13个月,上海一厂更被半导体国际杂志评为2003年度最佳半导体厂,并授予世界一流厂房的最高荣誉。然而,竞底法则三早已表明:竞底者为了追求显性指标,倾向于牺牲隐性指标。张汝京对建设工期、厂房质量、设备先进程度都追求到了极致,这并不难办到,因为只要把钱投下去就可以了。相对这些显性指标,中芯国际的另一项指标却极为惨淡:自建厂起,它就开始了漫长的巨大的亏损历程。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中芯国际像一头胃口极大的吃钱怪兽,实际上它是一个吞钱的无底洞:2002年亏损9235万美元;2003年亏损103亿美元;2004年中芯国际安排在香港和纽约上市,报表出奇的好看,营业收入达到975亿美元,净利7000万美元,但尽管如此,香港和纽约的投资者并不看好它,中芯国际在两个市场上市后,立刻全部跌破发行价;接着2005、2006、2007、2008年,中芯国际连续巨额亏损。在连续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张汝京四处寻找投资支撑他的扩张大计:他在海外找不到资本,就说动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11家银行组成银团,为其提供巨额贷款。经过这种竞底式的扩张后,中芯国际的产能排在台湾的台积电和联电后面,成为世界第三。张汝京的竞底战略是在大陆多建厂、扩张地盘,超过行业内头号巨人台积电;另一方面是增大高价芯片的产量,降低成本。而要实现这两条就得不断地投入巨资,上更先进的设备、建更大的厂房,也就是说加大竞底强度。

    第412节: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竞底者,张汝京太看重资金市场等显性因素,却忽视了芯片行业中的重要隐性因素:一是群居效应,芯片制造业的上游,是芯片设计行业,这在中国是极为缺乏的高科技领域。因为设计就意味着创意、创新和创造,这和中国的竞底文化是相悖的。而国外的芯片设计公司,大多与台积电、联电有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很难凭低价进行竞争;另一方面,芯片设计及制造是一项极为专精的产业,大到电路的整体设计,小到电路的转弯抹角如何减少或引导静电,都是专利的范围,如果研发脚步稍慢一点,专利被对手抢先注册,那必然被对手掐住咽喉。2003年,台积电状告中芯国际侵犯一项网络芯片的专利,该芯片使用在多种相关产品中,因此不仅该芯片的销售受影响,连带所有使用该芯片的电子产品都受到影响。尽管中芯国际做了大量工作,与台积电达成和解,但最终还是赔偿了175亿美元。张汝京受这个官司影响,不得不对内竞底,杀入毛利润率很低、风险很高的dra存制造业。但这实在是饮鸩止渴,dra然能使中芯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九成左右,却导致连年亏损,到2008年4月底,中芯由于不堪亏损,不得不宣布退出dra产。2008年,大唐电信以172亿美元取得中芯国际166的股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