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旅明-第3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最令土著惊奇的,则是从一艘运输船中吊装出来的一台小型锅炉。现在土著们知道,校场里那间经过改造,有着砖头烟囱的屋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有了锅炉,就有了24小时的热水,也有了令士兵保持健康和卫生的澡堂。这才是真正的大杀器,要知道在小冰河时期的北方,大部分人是洗不起澡的,土著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各种病菌和传染病随处都是,令穿越众不寒而栗。

    当然了,这一切成果,都是和本地那些大商人脱不了关系的。

    包括招募流民,聘请工匠,组织大批建材,组织后勤补给等等这些看似流畅的工程,背后靠得都是大商人们从各处调集来的资源,两眼一抹黑的曹总兵目前肯定做不到。

    不过曹总兵也给了商人们足够的回报比起某一片地区的煤油灯和煤油代理权来,商人们这几天帮得这点“小忙”,送得那点粮食,又算得了什么?

    这几天里,从运输船卸下的那些货物,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当地商行激烈地争抢。这也是工程进度能飞一般前进的主要原因——商人们都把这看成了对自家商行实力的一种考验。

    七天后,初具规模,算是正式落脚的曹家军,又开始了新一轮搏眼球的活动。

    从这天早上开始,就有马群沿着土路来到老校场。马群的主人,是从口外而来的马贩子。

    马贩子手中不但有马,还有骆驼和牛群。

    作为漕运枢纽,平日里在天津集结的马帮是相当多的。这些人手里的马匹会沿着运河一直南下,江南那些富商用来拉车的豪华骏马,都是从此辈手中买到的。

    而今天赶着马群来老校场的,便是目前驻扎在天津卫最大的一个马帮。

    提前得到交待的马帮,赶来了将近三百匹蒙古马来供挑选,所以此刻校场上人喊马嘶,十分热闹。

    由商人们的马夫和熟知马性的一些常走口外的老护卫,此刻都在校场上,一边验看马匹,一边大声在讨论。

    而在这方面完全束手无策的曹家军,也只能束手无策了——穿越众终归不是神仙,所以出发时没有考虑到验马这一点。队伍里大部分都是南人,虽说有一些骑过马的,但是会骑马和会相马那可是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今天这场买马会,就只能拜托临时聘请来的马夫和护卫了,曹将军只管掏银子。

    轰轰烈烈的选马活动持续了大半天。最终,大部分肩高在13米以上的马儿,都被留了下来,总数达到了200匹。

    这个时候,旁边烂泥地新修的马厩就派上了用场。

    前几日送军需来的陆水,这时正指挥着手下民伕帮忙,给马儿饮水和喂料——那些他亲手送来的黑豆,小麦和荞麦,果真如当日白帐房所说,都被满满地倒进了马槽,号称是要给马儿“上膘”。

    “还真是财大气粗啊!”陆水暗暗咂舌。其实在北方,这些黑豆陈麦和荞麦,本来就是很多军队和普通人家日常的食粮,根本没有所谓“马饲料”这一说。

    接下来到了结账的时候了。

    然后围在校场上的人,就看到曹家军的帐房一把将毡毯掀开,露出了下面垒起来的,亮晶晶,长方形的一堆铁盒来。


………………………………

第420节 白酒业

    如果是后世人看到这些长方形,涂着军绿色油漆的铁皮盒子,大致肯定能猜到里面装得是什么:汽油,润滑油,橄榄油。。。。。。无非是这些玩意。汽修店的橱窗和很多人的汽车后厢都有这玩意。

    今天在校场上打开的这些铁盒,材料是马口铁,里面装得则是酒。

    白酒这种东西,由于要耗费主粮,所以在帝国“本土”是不生产的。前文说过,台南已经开辟了葡萄种植园,上层人士正在大力推广葡萄酒。

    而一直以来针对明国的白酒贸易方式,则是由窑区负责提供玻璃酒瓶,由杭州站在漕粮富集的杭州本地,用酿酒设备生产白酒。

    这种贸易方式很成功。

    漂亮的玻璃酒瓶,纯色透明的酒液,醇和浓香的口感,以及特意针对士绅阶层调配出的三十五度酒精含量,令大明的富人们趋之若鹜,买都买不到。

    要知道文人喝酒和苦哈哈不一样。文人讲究慢上头,要酝酿,要微熏,要诗酒唱和,最后发起骚来还要挥毫泼墨,所以士大夫喝酒,度数不能高。

    精准的市场定位,令“百年糊涂”和“舍得”这两个充满了意境的高档白酒品牌,很快在缙绅阶层中打响了名声。要不是因为原材料不足,这一桩白酒生意的总利润,肯定是要在诸多工业品中名列前茅的。。。。。。看看后世的茅台就知道了。

    而这一次被舰队带到天津的马口铁桶白酒,则是商业部门针对北方的贸易环境,专门策划的一个试水商业项目。

    首先,由于天津太远,运费高昂,所以指导思想就是尽可能将一些不便运输的商品立足于本地生产,这其中利润最大的当然是白酒了。

    其次,天津是漕粮的接收方,在这边酿酒,酒坊吸纳到的粮食不会影响南边的收购,所以穿越众在这边开办的企业,尽可以敞开来酿酒。

    这样一来,产量更大的中低档白酒方案就进入了计划。

    那么最适合用来和北方游牧民族贸易,兼顾中层和底层人民需求的酒是什么?

    毫无疑问:二锅头。

    今天在校场上这些马口铁小桶里的,就是标准的五十五度二锅头酒。

    。。。。。。。。。。。。。。。。。。。。。。。。。。。。

    看到这一堆亮闪闪的铁盒后,站在校场上的围观群众面面相觑,不晓得葫芦里卖得什么药,难不成里面是碎银子?

    而这时负责签订商业合同的两位“经历”闪亮登场了。

    命人拿来瓷碗,给在场的马贩子,马夫,以及所有来帮忙的护卫,包括小吏陆水和他的手下都发了碗后,薛姚二位经历便笑呵呵地提起铁桶,拧开盖子,将里面清冽的液体倒进了人们手中的瓷碗里。

    一瞬间,浓烈的酒香开始在校场中飘荡。

    下一刻,搞清楚状况的人们,纷纷在笑声中开始痛饮起来。

    历史上二锅头真正被创造出来,那还要等到康熙年间了。而今天穿越众拿出来的,则是用后世设备和工艺生产出的标准型二锅头。

    看似清泉一样的酒液入口后,却像一条火线般滑入腹中,然后浑身便开始发暖。稍后酒劲上来,脑袋也开始微微发晕。这种如尖刀烈火般的感觉,再配合上浑身燃起的热劲,顿时令这些常年在口外寒风中行路的汉子们涨红着脸,翘起了大拇指:“好酒!好酒!”

    观察完这些下苦人的反应后,薛海元和姚建设不由得对视一笑:看来这二锅头古今同理,都是底层人民的最爱啊!

    这些从铁桶里倒出的酒水,在事前检测时,包括透明度,酒精含量,香型,口感在内的指标,肯定是超过明人土酿的。而今天这些品酒人士的反应,也令销售者最后放下了心。

    既然这样,那就开始做市场吧。于是在场的所有马倌儿和护卫人人得到了一桶样品:这是拿回去给他们背后的老板品试的。

    接下来便是销售。

    情况很乐观,马贩子们研究一番后,当场做出了表态:他们愿意将两百匹马的货款,全数用来换购这种“上等烈酒”。

    对于马贩子来说,银钱其实用处不大。因为他们去口外蒙古买马时,基本都是易货贸易。那些养马的牧民最需要的是明人的各种日用品,酒,食盐,人家不要银子。

    所以马贩们对二锅头很满意,他们一眼就给这种商品做出了定位:摆在全羊席上,由蒙古的王公贵人们亲手倒给尊贵客人的高档烈酒。

    高档的原因不但在于内涵,还在于外包装。

    这种漂亮的铁盒“心思巧妙”,既能用手提,又可以堆叠,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怕颠簸,远胜于被麻绳捆扎的酒坛在这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事后能用来装其他东西的马口铁桶,毫无疑问有着更高的附加值,这妥妥就是高档的代名词。

    马贩子们当即和两位经历达成了交易。

    不过交易虽说成功,但是想要提货,那还得等一段时间。因为今天在校场上亮出来的这些酒,只是随船而来的推广样品。

    下一步,穿越众先要找人合伙,成立酿酒作坊后,才能生产出商品来。。。。。。

    当然,这个过程很快。因为当天晚上各位老爷在品尝完二锅头,研究完这种看上去就很拽的铁桶后,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