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昱便问道:“郗掾何意?”
郗超答曰:“忠君之事耳!”
我是为皇帝,为晋室办事!
这就是郗超的回答……
然而,这样的回答,又有几分可信度呢?
司马昱想了想,便挥挥手说道:“众卿且退下。”
有郗超在,今天恐怕是什么事情都议论不成了。
让大家都散去,司马昱只留下郗超和王彪之、王坦之,然后问道:“两位王卿,郗掾之策,意下如何?”
王彪之与王坦之对视一眼,二人的目光一触即分。
王彪之心中,很不想去桓温军中。
因为现在这个时候,非常敏感。
虽然宫中一直很主意保密,不让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门阀制度之下,偌大的皇宫又岂没有漏风的墙?
不止是王彪之,只怕王坦之也知道了。
甚至,不在建康的桓温,心中也一清二楚。
皇帝,已经不行了!
而且,皇帝还没有子嗣。
在这个为妙的时刻,权臣进逼都城,代表什么?
改朝换代,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真是这种最坏的结果,那么改朝换代,便需要一个借口,或者理由。
说不准,这一次跟随郗超前往桓温军中,就会中了桓温的圈套!
所以王彪之很犹豫,王坦之却看了看郗超,然后脸色逐渐坚定,目光也坚毅起来,躬身道:“殿下,臣愿意与郗掾一行!”
三个人里面,郗超不用表态,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他要求的。
剩下王彪之和王坦之,这两个之中,王坦之似乎已经豁出去了,表示愿意前往桓温军中劝说。
那么,王彪之怎么办?
这个时候,他就算再贪生怕死不敢去桓温军中,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
因为他若是退步,将来传出去就会遭人耻笑。
恐怕第一个看不起他的,就是会稽王司马昱!
司马昱点点头,这才问道:“郗掾,劝说桓将军退兵,可有把握?”
郗超答道:“若只是劝说西府兵不进驻建康,下臣自有十足把握!但若是,要劝桓将军离开都城,恐怕是万难……”
叹了口气,司马昱也知道当前的形势,徐州、兖州还有豫州的兵马,都北上伐燕,剩下扬州的兵马还四处分散在权臣士族的手中,这个时候若是公开与西府翻脸,恐怕没有人会支持王室。
所以,司马昱只能选择妥协,他好似瞬间苍老了几岁的样子,望着郗超三人悠悠地说道:“但愿果真如郗掾所言,不至祸患难容!”
说罢,司马昱退入了内室,颇具伤感。
………………………………
第165章 琅琊王与太原王
郗左边是王彪之,右边是王坦之。
三人并肩出了会稽王府,走到歧路之时,便行礼作别。
这时候,王彪之终于忍不住了,开口道:“郗掾,且留步!”
郗问道:“王侍中可是有事?”
“且移步寒舍,如何?”王彪之邀请道:“既然殿下命我等一同前往桓将军处,我等也该商议一番才是!”
其实,王彪之是想弄清楚郗这样做的用意。
作为西府谋主,郗为什么要为朝廷劝止桓温呢?
郗心中自然如明镜一般,微笑颔,伸手道:“既然如此,王侍中便请前面带路。”
王彪之请郗过府,虽然没有请王坦之,可王坦之作为执行任务的三人之一,自然不能单独离去,便也让仆人躯着牛车跟上。
到了王彪之第宅,三人分宾主落座,呈品字形,王彪之局主位,他的官位也最高,东晋时期的侍中乃是宰相的副职,位列三品。
所以王彪之坐在主位,实至名归。
让仆人上了些菜肴与美酒,又喝退等待服侍的仆人,王彪之敬了两人一杯,当杯子都放下的时候,王彪之望着郗问道:“敢问郗掾,为何如此这般?”
郗答曰:“王侍中乃是问今日某为会稽王献策之事,其实不过是希望以和为贵,不至无端引起祸乱,王侍中可还有疑?”
我郗这可是为了你们好啊,要是你们这些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跑到桓温的军队里面乱来,惹怒了桓温,然后大家翻脸,那整个晋室都完蛋了。
就算不完蛋,这样的内斗也会让晋室垮掉。
现在我郗都愿意站出来帮你们了,你王彪之还有什么疑心的地方吗?
郗的话,倒也是穆如清风了!
至少,他这样的回答非常有涵养。
看看王彪之的问话,多么没有礼貌?
居然口口声声,质问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言语之间分明就是充满了怀疑。
没有开口的王坦之,在三人之中不论官位还是名声,比另外两个都要差一些。
王彪之为官已久,又是琅琊王氏的人,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虽然随着王敦之乱以及王导的死,已经算是过去式了,可是琅琊王氏还是当今晋室第一望族,别人是不能比的。
至于郗,王坦之倒是和他齐名,不过王坦之也是刘惔死后才得以冒头,接任丹阳尹,正式进入朝堂,走到了世人前面来。
可是他上任到现在,也才一年多而已。
郗虽然只是西府掾,却已经是颇具才名,号称西府谋主。
当朝第一大权臣的谋主,地位已经不亚于王彪之了。
可是,这些名声、地位丝毫不影响一个人的秉性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人称江东独步的王坦之,风度气量犹在王彪之之上,他浅笑慢来,徐声说道:“郗掾之意,在于劝和,不是劝退,是也不是?”
郗点点头,答道:“丹阳尹之言,正合心意!”
王彪之道:“如何劝和?”
虽然桓温的权臣,又兵进都城,可是大家终究还是没有翻脸,况且桓温也应该不敢翻脸。
于是王彪之道:“桓将军来得颇急,只领了三万水卒便匆匆前来,莫非敢悖于王事焉?”
意思是说桓温只带了三万水军,仅凭这些人,难道就敢不听命令,和王室作对,搞叛乱吗?
郗闻言,笑道:“若不然,今日会稽王府之中,诸公又何必愁眉苦脸,一筹莫展?”
王彪之道:“会稽王仁厚,不欲同室操戈耳!”
“如此,则劝和之,又有什么两样?”王坦之询问。
“这”王彪之哑口无言。
确实,你王彪之自己口口声声说料定桓温不敢在这个时候造反,却又不肯承认自己心里害怕,还说这是会稽王司马昱不想和桓温翻脸,那郗这个时候提出来劝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王坦之算是明白了郗的意思,或许确实是西府伐秦失利,巴蜀又有李氏余孽作乱,而且桓温听说皇帝病重便仓促赶来建康,来不及调集兵马,只带了三万水师前来,所以不敢在这个时候和朝廷闹翻,公然造反,故而郗才会主动提出劝和的主意。
既然知道了郗是怎么想的,那王坦之便心安了,他站起来身拱手道:“某先行一步,告辞!”
王彪之的菜肴,王坦之是一下筷子都没动,至于美酒,也只是浅尝辄止,意思一下。
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与王彪之之间的互相看不上眼。
其实说起来,王坦之父子,并没有看不上王彪之、王羲之兄弟的意思。
人家出身琅琊王氏,永嘉南渡之后王氏兄弟一场宴会,便奠定了东晋王朝,功劳莫大,连皇室司马氏都对他们非常尊敬,你太阳王氏虽然也是望族,但确实比不上人家。
这一点,做父亲的王述也好,做儿子的王坦之也好,都是打心底承认的。
可是,王羲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看不上王述,这王述平时也没招惹他,不就是朝廷封给王述的官比你王羲之的要大,正好是你的顶头上司吗?
你王羲之自诩琅琊王氏弟子,又是当代书圣,名震江左,就这样欺负人?
后来,王彪之更是,因为王羲之的喜好,就当着王述的面在会稽王司马昱面前贬低他的儿子王坦之,今天又想让王坦之一个人去劝说桓温,这样的居心,实在是太坏太坏。
于是王坦之觉得,两家的矛盾至此,已经可以说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所以,王坦之一刻也不想在王彪之的府上多呆。
王坦之走后,郗便也告辞。
出了王彪之的第宅,郗追上王坦之的车驾,唤道:“文度且慢!”
王坦之让仆人停住牛车,探出头来问道:“嘉宾可是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