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则就国灭了,人民依然能够怀感念之心而继续存其遗志。
总而言之,这就是中家的思想,原是要使一人使一国做到随心生活而又忠于大义,满怀理想又要牢记现实,感情待人又要严行法律,行事要居中,不到关键一刻,而不对任何事物妄下断论。但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就是要依一个甚为严酷的计划了,要使人民意识到绝望的现实,不以决意的心思,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既云国依于齐,而东国附于云,在战国之初,东国还是云国忠实的附属的。但是时过境迁,至于一百多年的大乱后,则云国终于丧失它曾一度在中原巧妙与强国周旋的能力,而于东国的后人,也再不愿坐以待毙,看到像无数小国一样被夷灭的命运,而要奋起摆脱了。所以入于战国后,齐国的历次行动,东国虽小,但都是极尽心参与的,这也在于澹台氏拥有富饶的云州之地,而能尽力于发展。藉此,东国的疆土也得到了些许的扩大,对于云国,它是有一点要平起平坐的意思了。
此时,即东国开始图强以来,天下也已进入到了一个最为暴乱的时期。而依中阳之策,则东国也开始了于夹缝中扩张的阶段。
这一次大力扩土的决心,在第一回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是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而东国随即发兵,南下吴地,头一次占有了大片东方的土地,而楚人是有憎其趁机获利的,虽然当时楚国尚不振,然仍发大兵十万以攻东。东国之内,一片哗然,连云国的景公也要规劝一下,令其向齐求援。掸公在当时的情势下,是顶着千斤的压力挺过去的,既那时的处境,云东是个三战之地,而东国能为云国保护,已经是大幸了,齐人又与华人(东国人,这里就是指东国人保留了铜雀民族对于全体铜雀人的称呼)交好,所以唯一的障碍,就是楚国了。
中山在内辅政,那时中原战争频繁,而流亡之民迁移来的甚多,掸公遂千金召集死士,以六千之人而领一万余甲兵,在海洲(蓬东的东南端,明江的出海口)与楚军战,令五百死士于江对岸临阵自杀以震慑楚军,这里效法的是当初越国死士与吴军战时的做法,此招一出,楚兵果大为震撼,未料东人有如此的决心。而后,东军于沙洲间灵活出击,分而击之,苦战五日,终于击退了楚军的进攻,赢得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五百个死士,也算第一批为国捐躯的东**人了。
接下来,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燕国内乱而攻破燕,尽占十余城,几乎将燕王逼至绝境。彼时,宋国公子戴偃起兵自立,是为宋康王,四处出讨,东伐齐,南败楚,西败魏,灭滕国,称强东方。在东国,则掸公已逝,中阳卧病,中阳的两个弟子中肃和中谷开始辅佐掸公之子简公,简公继承父亲遗志继而向中原发展,当时宋国自视其强而引得齐、楚、魏的怨恨,在对外的战争中,东国也与其在东南一带持续交战。
前286年,宋国内乱,而齐、楚、魏三国合兵,在齐的主导下,攻入宋国,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这其中,东国又借此之故,而瓜分了宋国的东南一隅,至此疆域超过鲁国。此事名为三国瓜分,宋地亦还是多入于齐的。
湣王至此时,齐国可谓臻于极盛。
然而中阳说,过刚者必折,齐国既于诸国间履行狡诈,是终要遭到重创的。
前284年,身负血仇的燕昭王遂合赵、楚、韩、魏四国诸侯,以乐毅为将,率燕赵联军攻破齐国,向南自东横扫,连克七十余城,攻入临淄,湣王走死,齐仅存聊、莒、即墨三城,齐遂大衰。而在当时,楚军北上之时,云、东两国是没有干涉此事的,然东国仍在这种“趁火打劫”式的指导下,侵占了齐国的南部,不断借他国衰颓之机而据占土地,这在那段岁月里,都一直是东国得以开疆扩土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因。
而中阳在病故前说,“为今之计,惟其如此,于狂澜之末世,存往后之复力。”
田齐虽后借田单之力得以复国,然终以失去了称霸东方的资格,对东国的行动,也失去了控制。借东方诸国虚弱,而权力真空的间隙,东国得以全速发展,努力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为最后的一举做准备。
在齐国之外,赵国本是颇有期望以挽强秦之势的。赵武灵王颇有才略,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在短时间内得以强大,他不与中原诸国争衡,而专心向边地开拓,灭中山国,又讨北方的“骑寇”(游牧民族),实力大增,且又向太定一带发展,是意欲自此经炗河的河套之地而从背后袭秦的。然而公元前295年,又因内乱而死。
自此,七国遂独秦为强。在这短短两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战争越激烈越令人称奇,而内乱却又更随着战争而反复上演,越是称霸的雄主,越是甚或因内乱而起又因内乱而亡,断送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列国之中,只有秦国和东国是没有出现此等事的,可见,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出于其疆域的大小和资源的多寡的,一国的实力,能真正发挥出来的,实在不过是它几分之一的力量,如果举国上下能够团结一心的话,就是再弱小,也是能够爆发出无穷的力量的。而一个君臣心力不齐,人人各怀鬼胎的国家,实力再强,又如何能够长久?
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之事),云国遂彻底沦为二等国,而东国与之平起,在国内,一片夺云之声(夺占云国)。简公有此意,而询问中阳,中阳当时病疾已重,不久病死,临死前为简公定下了“秦必一统,于此之前,尽拓王土,后而称降。秦必亡之,只待时机。”的规划。尔后,东国大举扩充军备,中阳的弟子中肃与中谷也分赴南北,以传中家之学,当时的中家在蓬东一带,是深受重视,但因中阳不曾在西方游说,而于最初,其传播的范围都还是很狭小的。
最后的几十年中,就是六国无力回天,而秦国最后终结的荒废岁月了。
'小说网,!'
………………………………
第五章 铜雀(12)
六国尽衰,而秦人遂对诸侯施以摧古拉朽般的猛烈攻势。公元前295年,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三地。翌年,遂破楚都郢(明江中游中部城市),楚国不断向东徙都,由陈至寿春,同时对韩魏也不断袭击。前260年,秦兵伐韩,取野王,断其上党之地的通路,而后又大败赵兵于长平,坑杀降卒四十万,遂取上党,北平太定。后进围邯郸,而为魏公子无忌合诸国之兵所败。前256年,终于伴随着周赧王的悲叹,秦国吞并周室,而鲁国也于同一年为楚所灭,这里头,东国是大推了一把手的,尽管把恩国所裂,但简公之子桓公能行贤明之策又与云国之地的百姓友好,遂使云国全境,尽皆臣服在其下。楚考烈王不悦,而发兵以攻东,当时为解邯郸之围而护三晋(赵国之地)之地已元气大伤,更无力再顾及东边的情况了,遂兵未至,而至于当地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此事便也不了了之。
东国的青年时代就是如此,一直是在投机取巧之中成长,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过优越,而吞并云国之后,则再无与强秦的屏障而要与之直面了。
公元前249年,秦人又灭周王所分封的东周君(从东周中又分出的一个小国)。前246年,而秦始皇立。这时,吕不韦为相,招引天下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大概秦国的大一统,和吕氏是很有关系的。尽管其后来费死于蜀(也就是铜雀西南的连南之地),然就像商鞅遭车裂一样,对人不对事,秦人向来的优点,守其方针不变。
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燕丹使荆轲刺秦王,不成,秦遂发大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走辽东,四年后为之灭,燕亡。
终于,公元前221年,秦以灭燕之兵而南下,齐国与东国俱降,天下遂至统一。
现在转眼来看,这一个五百年,腥风血雨,到底还是成就了这样一个结局,不管期间埋下了多少种子,何时结果开花,何时散发芳香,终究为一个千古一帝的短短十余年给笼罩了。所有的一切,都要先沉寂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身了。
时间紧迫,铜雀国的第二位皇帝也这么说过,历史的车轮又要再一次加速,直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又一次巨大的改变。我们又要以跨越千年的视角。将过去的脉络贯连起来,而寻找其中的隐秘。再次以一个极略的叙述,直接联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