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绝望主义者的自述-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天下深感世道崩坏的人就要心痛,就要寻求逃避了,这就说明,道家是对暴恶野蛮的时代的一种反动的思想了,而法家最能审时度势,明察现实而受到了秦国的青睐,主变法而反守旧,其学说最新,遂能得力。

    这个时候,既然法家要宣富国强兵,以武力统一天下,裁抑贵族,以约束封建势力,那么儒家就要提出一个更高的理想了,这就是三世之义,逆挽乱世,至于小康,进通大同。这样一种设想,实在是可谓最宏大最深远的了,只可惜,既要使此法得行,就要依托于希望维持旧秩序的封建时代,寄希望于那些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阶级,而儒生能对他们做的,也就是不断降低要求和标准,而世界运行千年,到最后,还是只能行小康之义,而求小康之世,让它的后人,都饱受理想与现实之间撕裂的痛苦。

    最伟大的大同之世既然见不到了,而在这残酷的世界里又非严酷之法而不能生存,人之品质灭裂,而社会滑落向毁灭的深渊,既然如此,中家就要出现了。后世的人,向来看农家为本世之学,即保证人之生存的理论,而看墨、道之学是规划人的行为举止、品性生活的思想,再视儒、法之学,是要改良社会之现状的理论,至于中家,就终于不知道该如何定义了。

    中家的起始,事在战国的中期,而其于百家之中,也算得上是诞生最晚的了。既百家之说兴之已久,人们就要说中家是集百家之学说的杂家了,这是要让尸佼先生动怒的,中家的起源,和杂家是无甚关系的,其所要做的,也与百家之言无同,要认清其究竟是什么玄虚,还是看习其之法的澹台氏之言,澹台氏因习其法而于列国中争衡,所以他的开业者就说:

    “此乃末世之学”。

    这个开业者,就是澹台氏的第七代族长澹台启,其带领家族开业之事,事在公元前498年,这一年,也就是孔庸(在这个世界,儒家的创始人名庸,庸抚天下之意)行云国之政,开夹谷之会(齐国与云国的一次大会,孔子藉此从齐国手中拿回云国的汶阳之地)而施行自己主张后的第三年,同时也是吴王阖闾伐越受伤而死的两年前。

    而这一年本身,也就是云国在孔子治下,安定强盛而云定公为除三桓之卿的威胁而派出子路毁三桓之城,收其甲兵的一年。

    看看,这一年是多么的特殊啊!

    云国自三桓兴起以来,一直饱受公、卿之间矛盾冲突的伤害,而定公想要借此安定之机彻底解决后患,不料子路进兵未成,而三桓亦不妥协,定公亲自发兵又败,三桓都未灭,而鲁国动乱,孔子被逼走,开始周游列国的人生。

    又是在这种动荡之下,澹台氏一族因为与三桓的细故而为避兵锋逃遁东南,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澹台氏,是居于季氏(季友一族)赐给的封地之中的,也就是说,在澹台启举族逃亡之际,他是带着一城一地的兵马的!

    启带兵辗转于宋楚之间,终于两年后,阖闾伐越而死,夫差继,而启于混乱的宋吴之间占了一地,此地交通极便利,启遂使家族在此居住下来,而于此兴建一城,谓之云州。又两年后,夫差破越,而启北返,重新取回封地,被三桓认可为了一国之君!

    大约在当时,是有一些一地之国存于二三等国之中,以“国属”之名,而成为附属的,启凭借自己的顺应势流,而更得到了三桓的信任,得以在纷乱的春秋之世有一立足之地。

    '小说网,!'
………………………………

第五章 铜雀(11)

    平行世界中的历史,就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潜藏着的异变。澹台氏在列国之中的隐忍挣扎,也就此开端。

    云州之外,有一圣山,谓之东明古,启遂以此为国名,而称东国,他自己,也成了开国的东始公。

    此后,争雄的时代开始。

    如果说春秋之世,诸侯还只是想争霸,那么到了战国,大国诸侯,就几乎都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要群起称雄了。既因中原的弱国都已渐次夷灭,而大国之间再无复缓冲。而土地又日趋集中,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盛,而战争遂更为激烈了。春秋时的诸大国,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到了战国,则能够争衡的,不出十余国。

    秦国的强盛,非一蹴而就,而六国的兴衰,亦非一时而成。

    其初,秦之盛是由献公奠定,而孝公达成的,在于其实行的商鞅变法。而同时,魏文侯任用吴起等贤臣,尽夺秦河西之地。后楚悼王用吴起,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亦称雄一时。而悼王死后,恰入战国头一个世纪,一个轮转,魏惠王代楚而起,拔赵都邯郸,又伐赵,虽为齐兵所败(桂陵之战),又逢秦人收复河西,在放弃安邑而徙都大梁的情况下,仍能在前342年的逢泽之会(魏国彰显霸主地位而会列国朝见周天子的会议)上称霸。

    但在第二年,魏将庞涓进兵齐国,受了孙膑的减灶增兵之计,而于马陵大败,十万人被歼,庞涓自杀,而太子申也被俘。于是齐盛代魏起,在宣、湣王两代之时,俨然称霸于东方,而湣王时尤盛。

    相传苏秦约六国合纵以摈秦,即在湣王之际,而这时候,天下的纵横家就要崭露头角了。苏秦是周人,东去齐国,那时,周室是深受秦人的压迫的,从西畿出去的人是众多的,这时,就有另一个人,伴随着纵横家的脚步而向东方去了。

    这个人,就是中家的创始人——中阳。

    战国七雄,韩魏之地都较小,又逼近秦,处四战之地,故其情势遂紧急,燕赵又相距中原较偏僻,战国时代,真正最强大的,自然还是齐、秦、楚三国了。而楚又处南方之中,似乎声光更在齐秦之上,而与其交恶的敌手,怕也是最多的了,这样的话,就无怪各国之间不管合纵连横如何,到底还是要陷于互相猜忌的境地,而至于尔虞我诈,互相欺骗了。

    秦人使张仪骗楚,或是可以看出其实是齐秦合力以谋楚的,而楚怀王被欺,两次伐秦,大败而失汉中,其后再次被诱入秦议和,又为秦昭王所扣执。这样一来,齐人又合韩、魏以伐秦,败其兵于函谷(中原入于西地的隘道东口)。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齐又合诸侯之兵以攻秦,则湣王合秦谋楚,又以此为秦国之罪而伐之,其手段亦可算狡黠了,之前的诺言,全成了烽烟了。

    在此之际,而中阳入云国,见其势衰,终只能是看着齐国在东方的举动而无所作为,便去了东国,而为掸公所留。在东国,中阳以纵横家的身份出入,而掸公能看透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思。掸公常与中阳论时势,他的很多理论,确是令掸公甚感惊讶,既他的想法早已是远出于局限在七雄之间了,而是深论人民之性,世道之崩毁,最重要的是,他也看透了掸公韬光养晦的心思。

    就是在云州的东明古山上,中阳把他的思想全盘托出,而掸公也把他的想法说与他。

    中阳先是谈到东方的形势。当时在东方,是全听命于齐的,而云国只能是屈从于齐的淫威,过去它本是周人插入东夷之中的一颗楔子,是最为继承周王室的礼仪的,就像那位圣人,他留下了《诗》、《书》、《礼》、《易》、《乐》、《春秋》,而独《乐》亡佚,为何乐亡佚?礼乐是用来使人陶冶感情而能让自己不偏不倚的生活于这个世界上的,可是现在只剩下礼,而不存乐,这就是人性的亡失,是所有的经过努力想要教化人民都还是会失败的原因,是所有这个世界只有欺诈险恶的缘由。既然乐已亡失,而人们还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人?

    既然不能成为一个善人,那么想要战胜恶人,就只能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恶的恶者,来毁灭这一切。天下人既然都怀着一个自私的心,那么周室的天威尽失就是必然的了,这是人要亡它,而不是天要亡它的!

    所以,幽王之时,官守尽溃,而士几走死,公卿大夫就流散于列国,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学说了。

    现在这个礼仪之邦也无能为力了,那么于雄国之中,就只能苦心挣扎,而求保全希望。既然想要图存,就要习法家之为,而做最严酷的事,又要善窥人民的心思,而令其顺服忠诚。既要存留希望,就要使民节俭而有善心,对于其恶的,要严以打击,决不能让恶俗之风流传,如此则就国灭了,人民依然能够怀感念之心而继续存其遗志。

    总而言之,这就是中家的思想,原是要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