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帝国并没有征调当时的西域属国,比如乌孙的精锐骑兵。而是不打旗号,伪装成安息军入安息境内参战。这支精锐部队战力自然强悍,从后来匈奴西迁后的上帝之鞭的表现看,罗马军面对战力强于匈奴的汉军或者敢和匈奴对战的乌孙军,肯定会吃大亏。所以才有卡莱战役里让罗马士兵恐惧的帕提亚回马射。
安息军那射不尽的远射程弓箭(罗马士兵举着盾牌,但脚确被弓箭钉在地上),此时如果强大汉军骑兵冲杀过来,罗马士兵必定死无葬身之地,骑兵优秀的靠近砍杀,骑射。如果罗马军出击,立刻撤退。这没有优良骑术,多年的骑战经验,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技术(无数弓箭和远射程良弓),根本玩不了的。而强大的罗马军最后面对这支规模不大的骑射部队(2万左右)最后彻底崩溃。克拉苏和他儿子都丧命。
如果安息一直有像汉帝国这么优秀的骑兵,战术和国力(无数弓箭,记得勇敢的心里长脚国王那句,箭很贵吗?),那安息也不会让汉使下个兵弱的评语。卡莱战役,不是安息军的战力过于出色了,而是汉帝国骑兵的强大,以至于后来罗马皇帝屋大维都不敢全力报复,要靠外交手段才能把卡莱战役士兵骸骨交换回来。卡莱战役里,要不是有汉军的秘密干涉,很可能以安息的亡国所收场。汉帝国派出一支不需要多大规模的精锐汉军或者1,2万精锐乌孙骑兵,汉帝国的骑兵部队无疑是当时最强大的,汉帝国在在和匈奴作战中就展现出非凡的本领,练就出来的优秀骑射和马上作战本领。而支援几百万支箭对西方也许负担不起,但对当时李陵5千步卒就带50万支箭的西汉,根本不是什么困难。而其后安息对中国的朝贡一直不断,到晋朝其快覆灭前还派王子到洛阳,就比较好解释了。
西汉和当时安息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安息向汉借兵,显然罗马帝国是不知道汉朝会出兵,只知道汉朝皇帝口头答应,但没行动,实际上汉朝偷偷派出了一只几千人的骑兵部队。汉朝在不知道罗马虚实的情况下,采取秘密方式也是一种选择。这样在失败后仍然有回旋余地。
11个军团遭到屠杀,不知道残存的2个军团不知道是不是被作者包含在这11个军团中,如果是,那就是13个军团。即使不是,11个军团66万人,加上仆从军,和阿庇安的克拉苏军10万人暗合。而普鲁塔克7个军团,48万人还在准备随时支援。
克拉苏之前的指挥经历:罗马第一次大内战,苏拉带领4万人杀回意大利,对抗马略派20万大军。庞培带15万人投效苏拉,克拉苏募集几千人(2500人?)投效。庞培和苏拉的关系更类似于同盟,克拉苏和苏拉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了,而且是半路投靠,非嫡系的那一种。
但是,前3雄岂是等闲人物,这2人就成为了苏拉的左膀右臂,请记住,庞培的起点比克拉苏高好几倍。在罗马城下空前激烈,死亡人数高达5万的最后决战中,苏拉亲自指挥的左翼战败,苏拉本人也逃离战场,以为罗马已经落入敌手。结果第二天,指挥右翼的克拉苏派人通告苏拉:“敌军主力已被我克拉苏歼灭,意大利匍匐在您的脚下”。
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队,苏莱那定下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命令所有军队,一旦遇上克拉苏的主力便佯装向内地逃逸。连月来克拉苏一直对安息军队紧追不舍。他不断催促自己的七个军团急行军,终于在盛夏之际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了一望无垠,无树无水的荒漠之中。罗马士兵由于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急行军,越发疲惫不堪。然而克拉苏数月来都没有见到过安息的主力。
终于有一日,罗马军团的侦骑向克拉苏报告,前方出现大量安息军队。克拉苏欣喜无比,立即下令全军展开战斗队形。起初,他按惯例将七个军团的步兵一字排开,骑兵则处于两翼,以防安息人迂回他的阵线。
几个月来没有出现的安息主力,居然在卡莱罗马军队(10万之众)刚离开大本营3,4天,只走了一上午路,吃过午饭后的罗马大军。让罗马军团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面前居然是安息国的军队,而这支安息军队看起来人数并不多,确实罗马大军遇到的正是苏莱那不到1万左右的军队,罗马更没有想到安息军队不设伏,不断后勤,而是选择正面光明正大的交锋,老克拉苏早就已经不耐烦了,他这次一定要全歼这支跑得快的部队!
而苏莱那知道自己的军队只是善于骑射,而如果近身肉搏,就要依靠汉帝国的八千精锐骑兵部队了,而汉帝国精锐骑兵的统帅就是霍光侄子霍明,霍明虽为霍光的侄子,但是为人不喜欢揽权,霍明远离朝堂来到西域,霍明为人随和,喜欢同战士们在一起嘻笑怒骂,同士兵同吃同住,霍明也因此深受官兵的喜爱,他的上司郑吉更是很看中他,如今出兵帮助安息,郑吉就让霍明领兵出征!
汉帝国骑兵军团的主要装备为弓箭以及长矛、戟等长兵,以及剑等短兵;后来的汉代骑兵,更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汉帝国骑兵军团最主要的武器……马戟。
戟是矛和戈的合体,兼具钩杀和刺杀的功能,在战国时期即开始逐渐取代了长矛,成为车战和步战的主要武器之一。汉帝国骑兵兴起之后,随着战争的发展,戟的样式也进行了变革,首先是整个形式简化,便于大规模制造。原来戈的部分(学名〃戟援〃)缩小,胡(大约是援向戟身过渡部分)上出现了刺距,刺距也就是横着伸出去的那个小刺,于是就是图中这名西汉骑兵手持的〃卜〃字形的钢铁戟。这种〃卜〃字形戟除了有啄刺功能外,还有正面锁架和反手钩带的功能,十分利于骑战,遂成为汉帝国骑兵军团的主要兵器。此后,侧面伸出的距刺由原来的垂直横着伸出,有变成垂直横着伸出之后,又向上弯曲,以增大叉刺时的割、杀面积,更符合骑战的要求。材料上,由以前铜制改成钢铁制造,采用了锻铁技术。
标准的汉帝国〃卜〃字形戟,各部分叫做:头部的〃刺〃,原来的戈的部分〃援〃已经简化消失,横着伸出去的叫〃刺距〃,戟杆叫做〃?(左木右必)〃,援和必的过渡部分〃胡〃,把钢铁部分和木杆绑在一起穿绳子的孔叫〃穿〃。典型西汉帝**队的骑兵长铁戟,学名〃马戟〃,戟长约37厘米,装上必之后长2米多。骑兵用戟一般长2米多,步兵的可以达到3米。
汉帝国士兵的铠甲和以前的皮甲、甚至石甲不同,冶铁技术迅猛发展,国力强盛的西汉骑兵普遍使用铁铠甲。由于骑兵的特点,只有甲身,没有甲裙和甲袖。甲身由胸甲、背甲、胁片组成。早期还是秦军的那种大片铁质片甲,东汉时期,甲片更小的铁质鱼鳞甲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汉帝国的马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在战国时期,中原就开始大力发展马群。一方面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引进大批良马;另一方面在燕赵地区和西方的秦也开辟了牧马场,大规模牧养马匹。养马技术在当时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高超的养马专家,写出了一批养马学的专著。
汉帝国马具也是非常先进,早在秦代,骑兵就装备了齐全的马鞍,勒马之具也已经完备。马鞍也在发生改进。图中的西汉帝国骑兵还是使用的早期的软鞍,但是到东汉时期,已经使用了高鞍桥的硬马鞍,更加有利于骑兵的马上格斗。
总之,汉代与匈奴的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中原作战方式。原来只是作为军队〃耳目〃的骑兵部队现在已经成为作战的主力;而步兵的作战对象已不是对方的步兵,所以必须具备抗击敌方骑兵密集攻击的能力,因此弓弩兵的配置受到了重视。如大名鼎鼎的李陵5000步兵以弓弩抗击10余倍匈奴骑兵的故事。
战车的作用,则更多是用来进行防御,而不是攻击。如漠北作战时,汉军与匈奴遭遇后,便将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敌骑突袭。由于匈奴骑兵出没无常,塞外行军也多采用疏散的队形,而且把侦察部队派出去很远,以便于及时报警。武刚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车,是载兵的车辆,用于陆上战斗。
据古籍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
武刚车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也可以用来作战,作战用的武刚车,车身要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