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一大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一些八卦打发时间,没有一句话是有意义的,又喜欢表现小聪明,这样的人很难有什么希望。又或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整天吃饱了没事干,没心思去学任何东西,还不如去下棋呢。这类朋友也是要远离的。

与“益者三乐”相对,孔子也提到“损者三乐”,也即有三种快乐是有害的。第一是“乐骄乐”,以骄傲自满为乐。当我们某些成就高于别人时,便会产生傲气,相信自己卓越出众,无人能及。但骄傲所带来的快乐,一定会造成别人的嫉妒。骄傲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很容易由此否定别人的能力。第二“乐佚游”,以放纵游荡、无所事事为乐。游玩其实不是一件坏事,但若以此为乐就变成自我放纵,贪图享受,忽视了自己与别人的适当关系。第三“乐宴乐”,以饮食欢聚为乐。朋友聚在一起,只顾着吃喝玩乐、互相吹捧,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当然是有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快乐只照顾到人的生理的、浅层次的需求,只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表面上骄傲自满,每天游荡玩耍,大吃大喝,但这种快乐很快就会重复而乏味,到时候刺激递减,边际效益就愈来愈没有吸引力了。

人生的很多事情,是要跟朋友一起做的。你与不好的朋友相处时,虽然很多事情也会让你觉得很快乐,但它不会帮助你提升心灵,只会让你沉迷在非常具体的、低层次的、物质的欲望里,获得一种非常狭隘的、短暂的自得与快乐。而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在精神层次上能够不断向上提升,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炼,让生命踏上正确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空间。在这方面对你有所裨益的朋友,才是你真正的良友。

6。孔子交友

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的前提是:这六种都是朋友,不同的是前三者使你受益,后三者使你受害。孔子还有一种分法,把朋友分为中行、狂者、狷者,这是他自己的交友原则。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第一种“中行”,也即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庸之道,行为适中,进退有节。有人把中庸之道误会成做事温吞吞的,走中间路线。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中行”是该怎样就怎样,言行在任何时候都能恰到好处,这非有高度的修养不能达到。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当然是最理想的,如果找不到,找谁呢?狂者或狷者。

先说狷者。我教书这么多年,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希望学生们先做狷者。何谓狷者?有所不为也。一个人受教育的基本表现就是有所不为,对于某些违法乱纪或没有水准的事,不去做,不是不会做、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譬如我常常劝学生,考试作弊这种事情要不屑于做。如果这一点能够坚持的话,将来进入社会,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恐怕也就不屑于做了。

狷者如果能做到,不妨再做狂者。“狂者进取”,不断奋发,向上奋斗,有所为也。孟子提到狂者,常以曾参的爸爸曾点做例子。因为曾点经常把“古之人、古之人”挂在嘴边,古人这样好,古人那样好,好像古人总是比较高尚、伟大的,值得我们去学习。他有这样高远的志向,以古代的圣贤来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取向上,所以孟子把他列为狂者。

狷和狂,一个有所不为,一个有所为也;一个消极,一个积极。先不要做不好的事,水准不够的事,然后去做应该要做的事,标准更高的事。两个配合起来,当狂则狂,当狷则狷,那就是“中行”了,所以孟子称赞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也”,“时”就是中行,代表孔子的表现总是恰如其分。

孔子交朋友,除了考虑到对方是不是中行、狂者、狷者,还要看他是否可以共学、适道、立与权。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孔子把交朋友分为四个层次:共学、适道、立、权。“共学”是指一起在老师门下求学问道。譬如我们都住同一社区,念同一所学校,有共同的老师。这些朋友属于“共学”的层次。但是毕业之后,离开学校,各奔东西,每个人的发展途径就不一样了。所以接下来就要看“适道”,也即志同道合,走上人生正途。“道”不限于某种职业或行业,因为同行未必是同志,真正的同志是针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说的。有些朋友可以一起走上人生的正途,却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坚持立场,这就是“立”的层面了。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验,坚持原则并不容易。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穷困时能坚持原则,小人碰到穷困就胡作非为了。人因为人生际遇的差别,所下功夫的不同,在立身处世方面达到的境界也随之出现差距。许多朋友明明朝着同一方向努力,几年之后却有成有败,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无法立足于同样的境界。

还有一种朋友,可以一起“适道”,也可以一起“立足于道”,却未必可以一起权衡商量。譬如念什么样学科,做什么样生意,碰到重大的抉择该如何取舍,都属于“权”。一个人交朋友,能够交到可以互相商量的朋友是最难的。很多时候人生重大抉择只能一个人关起门来,自己想。但一个人往往没有办法想得周全,这时候如果有朋友了解你的个性,理解你的志趣,能够旁观者清,给出明智的建议,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能够与“权”,在孔子看来是交友的最高目标,与朋友能够一起权衡人生的各种选择,做出判断,这样的人自然不易得。

孔子交到朋友,怎样跟朋友相处呢?《论语》里有几句话可以参考。一、“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礼物给孔子,就算是车跟马,只要不是家里祭祀祖先用过的祭肉,孔子不会作揖拜谢。古代的车马是很贵重的礼物,等于现在的轿车一样。马可以当作财产,齐景公过世时就留下四千匹马。有人看到孔子家里比较穷,送辆马车给他,但孔子只是说声谢谢,拿来就用,为什么?朋友有通财之谊嘛,既然大家是朋友,你有钱,送辆车给我,我拿来就开,有什么关系?反正钱是身外之物,朋友的交情更重要。你这次送孔子马车,孔子下次说不定送你一些他学习的心得,这叫做朋友之间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千万不能只用物质来衡量。但是如果你送给孔子的礼物是祭拜祖先时用的祭肉,孔子就会作揖拜谢了,为什么?因为你祭拜祖先时想到孔子,表示你把他当作家族的朋友,这对孔子来说意义非凡,代表一种精神的价值,所以这时候他会非常慎重地向你作揖拜谢。由此可见,孔子跟朋友相处,对于精神价值的看重远远超过物质。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学到了这一点。子路对朋友特别豪爽。他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他的车、他的马、他的衣服棉袍,跟朋友一起用,用坏了都没有遗憾,这可不简单,只有把朋友的情意看得比身外之物更重要,才能有这样一种作为。

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朋友不幸过世了,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站出来说,我来负责。什么意思?朋友过世没有人管,代表他可能家道中落,也可能子孙不孝,孔子在此时挺身而出,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非常够意思。我们常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能交到孔子这样的朋友,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三、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论语·乡党》)孔子托人向远方的朋友问候送礼时,对所托之人两次作揖才辞别。说明什么?孔子很看重朋友之间的情谊,两次作揖,重其所托,托人到远方给朋友传达讯息。他的好朋友蘧伯玉跟他通的讯息是,我想减少我的过失却还没有办法做到。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朋友啊!是大家一起努力,朝着人生理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