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夫人--慈禧故事-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战争叫嚣的同时,装备精良的法国海军舰队也在南中国海逡巡。恭亲王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的生动画面,于是在李鸿章的帮助下,力图安抚法国人,并打算议和。这种息事宁人的努力,只不过更加激怒了富有有爱国热情的铁帽子们。

为了扳倒恭亲王和李鸿章,铁帽子们需要强有力的汉人的支持。加入到他们这个阴谋集团里来的是所谓“清流派”,那是一个由两广总督张之洞领导的汉人压力集团。所谓两广,即广东和广西,正好和北圻湾交界。清流派和铁帽子们都反对和西方列强打交道,鼓吹立即和法国开战。张之洞是个机智敏捷的机会主义者,他和另外那些人沆瀣一气,极力巴结和吹捧皇帝的父亲醇亲王,怂恿他在儿子的政府里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围着醇亲王团团转,并通过他得以接近年轻的皇帝和慈禧太后。

恭亲王作为政治联盟的领袖,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就是妥协和让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抨击他是一个优柔寡断者,一个办事拖沓者,一个和事佬。他被一个接一个的政治派系弄得焦头烂额。恭亲王相信中国驻法公使的报告和罗伯特。赫德对形势的评估,觉得可以通过折中妥协来阻止法国人。他委派李鸿章来处理此事。正当李鸿章试图通过协商让印度支那成为中法两国的共同保护国的时候,清流派就攻击恭亲王和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成了铁帽子们的战斗口号。皇上则被此呼彼应的奏折条陈所淹没,这些奏章都是谴责这两个人的。

面对朝廷上不断升级的纷争,慈禧和光绪不得不做出让步,让恭亲王下台。解职诏书澄清了对恭亲王卖国的指控,只是指斥他傲慢专横、任人唯亲和效率低下。这些其实是他们所有人的通病。

对于这一系列事件,巴克斯的版本则略有不同。根据他的说法,恭亲王之所以被解职,是因为慈禧“相信亲王阴谋借助年轻的皇帝来反对她。”巴克斯狡猾地补充道:她还相信恭亲王“对最近一篇条陈负有责任,在条陈中,几个御史公然严厉地指斥她道德堕落、生活奢靡。”(其实是巴克斯杜撰了这个阴谋和批评性的条陈。)

1884年,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李鸿章总督在最后的紧急关头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撤回了对恭亲王的支持,转而支持醇亲王和铁帽子们——他以令人惊诧的上乘武功眨眼间站到了死对头们的一边。他们慌里慌张地摸索着寻找自己的短剑,结果是虚惊一场,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将李鸿章收归帐下。恭亲王首席大臣的位置被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占了去。外交事务则交给了48岁的庆亲王奕劻,一个无所顾忌的家伙。(庆亲王的家族有着很长的贪婪和弄权的历史。此人在私下交易、贪污受贿以及迎合脾气火爆的反动分子等等方面很是有名。)

自从恭亲王解甲归田,一心回家侍弄他的狐仙花园之后,铁帽子和他们的盟友清流党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李鸿章的身上。然而,还没等他们组织起新一轮的攻击,和法国之间的争端就演变成了战争。从前,铁帽子们还可以把失败推到恭亲王和李鸿章的头上。现如今,他们发现自己必须为赢得战争而独立承担责任。还在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命令字斟句酌的时候,法国人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印度支那。令人气恼的是,清流党不得不找李鸿章总督帮忙,请这位顶级外交谈判代表来为他们火中取栗。

让每个人都深感吃惊的是,在醇亲王作为朝廷首席大臣的地位得以确立之后,他反而变得更加通情达理了。国家管理的现实,使得政治极端主义仅仅对那些置身局外者才有相当的吸引力。一旦置身局内,问题看来就大不相同。七王爷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异母哥哥这20多年来亦并无不同。

醇亲王还发现:他既不愿、也无法抑制李鸿章的权力欲。对于跟外国政府及外国银行打交道,亲王殊无兴致;对于李鸿章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管理者的细枝末节,他也没有耐心去了解。于是乎,在恭亲王倒台的数月之内,李鸿章竟变戏法似的重又成为中国幕后的实际统治者——国库司库、内务部长、外交大臣、情报首脑、运输部长、通信部长和贸易主管。这些差事当中,有一些他是公开履行的,因为是皇上让他干的,多数则是秘密操纵的,由他的私人幕僚(人数多达数百)出面执行。作为一笔保险费,他源源不断地给醇亲王和太后送礼,他们要抵制送上门来的礼物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李鸿章怀有的特殊目的。虽说如此,但李鸿章想拉拢光绪皇帝的努力,却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这在他成功地一生中确实不多见。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44节礼教的人质(4 )

 1887年,光绪已经15岁了,按照惯例应该已经结婚,而且数月之后就要准备让他亲政。但这两件事均被推迟了两年。通常的说法,是因为慈禧不愿意放弃权力,然而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光绪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这一年的早些时候,醇亲王也病倒了。做出推迟移交权力的决定的,是醇亲王,而不是慈禧;然后,又是他领头努力劝说慈禧再多训政几年。这样的延期给了她额外的时间,来为光绪皇帝挑选皇后和嫔妃。她选择了她的侄女,虽然相貌平平但却通情达理,是慈禧的弟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她将被称作“隆裕皇后”12。 当选皇后比光绪大3 岁,突出的大龅牙,胸部平平就像一只北美长耳大野兔,而瘦则是它的两倍。因为光绪是慈禧的侄子,所以这是第一桩表兄妹之间的婚姻,这在欧洲贵族之间倒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却潜藏着遗传方面的危险。不过由于光绪身体方面的问题,这似乎不怎么要紧。

许多作者都指责慈禧,说她选自己的侄子做皇帝、侄女做皇后。但话说回来,她已经拥有了所有的权利,像任何君主一样,她只不过是希望,在自己渐近暮年的时候让家人围在身边做个伴儿。那些在宫里成天看着他们的人都说:她似乎真心地喜欢光绪和隆裕。

她从他他拉氏中挑选了一对姐妹,作为光绪的嫔妃。这两个女孩子深得光绪师傅翁同龢的喜爱,他的建议在慈禧那里很有份量。一个后来被称作“珍妃”13,很有野心,天性活泼,容貌漂亮;另一个是她的姐姐“瑾妃”14,又圆又胖,一副平静的但几乎了无生气的表情。一个是因为自己的聪明、活泼和身体魅力而当选,另一个则是因为她的平易近人。如果可能的话,光绪应该跟她们中的某一个履行自己作为丈夫的义务。

烦恼很快就显露出来了,这样的安排,无论是当选皇后还是年轻的皇帝,都不幸福。隆裕显然是个性格刚强的女孩,据说她从一开始就倔强地反对整个计划,只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才就范。据传,光绪甚至不愿意看他的新娘一眼,他们的婚姻太不完美了。然而,1889年2 月26日,婚礼还是如期举行了。

婚礼举行一周之后,光绪亲政,这一年他17岁。同一天(1889年3 月4 日),慈禧太后光荣退休。54岁的皇太后表面上装得很豁达,表示自己终于可以远离宫廷斗争和政治活动,回到颐和园去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了。作为引退的标志,她向许多人颁发了赏赐。罗伯特。赫德则特别有理由庆贺:“皇上大婚;太后也终于结束了连续两次、几近30年的垂帘听政,从此退隐林下。她颁发了半打以上的诏书,感谢所有在她听政期间勤勉效力的人——活着的和死去的,有一篇谕旨……对我和我的工作给予了赞赏,诰封三代一品封典。从外国人的立场上讲,没有比这更古怪的了;但在中国人看来,则没有比这更荣耀的了。”三代一品封典,意味着这一荣恩具有追溯力,是授赠给他祖先的。将这样的荣耀授予一个外国人,在历史上仅此一次。

慈禧常常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用这样的赏赐来证明她能够并且愿意打破惯例。她的一些朝臣对此颇为不快,一个洋鬼子如今竟能高踞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甚至还有他们的列祖列宗)之上。自从150 年前康熙皇帝赏给耶稣会士顶戴花翎以来,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还没有对哪个“蛮夷”做出过这样支持鼓励的姿态。慈禧对罗伯特。赫德的赞赏以及对他的工作的认可,是中国政府朝着必要的改革方向所迈出的一个主要步骤。赫德声称,这种革命性的变革首先需要的是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可笑的是,由于保守呆板的礼节约束,慈禧根本无法会见赫德并与他面对面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