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朝皇帝亲掌最高兵权。下设北﹑南枢密院。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枢密院亦称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因而出现一个朝廷两种军事体制并存的局面。
辽军大体分为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和属**。宫帐军,征集直属皇帝的着帐户壮丁组成,是契丹族亲军,供宿卫和征战,“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部族军,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壮丁组成,供守卫四边。以上两种部队是辽军的主力。京州军,亦称五州乡军,征集五京道各州县的汉族﹑渤海族等的壮丁组成。属**,由臣属国壮丁组成。後两种部队为辅助兵力。辽初,贵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龄在15~5o岁之间的列籍正军,兵器﹑战马自备。“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辽史·兵卫》)。后来,“沿边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积谷以给军饷。”(《辽史·食货》)辽军以骑兵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枪。後期从宋朝传入抛石机式的火炮,编有炮手军。
编辑本段'
辽国名城
辽上京
辽上京上京是辽朝前期的国都。上京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上京未建成前,名“西楼”,是辽太祖阿保机创业之地,建成后称皇都,后改称上京,府曰临潢。上京城幅员广阔,气势恢宏。有南北二城,北曰皇城,南曰汉城,两城相连。全城周长公里,与《辽史》记载的基本相合。
皇城是契丹贵族阶级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又分内外两部,即外城和皇城(又称大内)。皇城城墙夯g)土筑成,夯层清晰可辨,城墙高5-6米。墙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梯形。城墙外壁有马面(半圆形的土垒)。皇城内近年经考古掘,现存城门4个,宫殿建筑遗迹余处,其中暴露于地表的建筑台基5o座。城内西部山丘上有寺庙和窑址。
汉城位于皇城南面,是劳动人民居住的区域。它的北墙就是皇城的南墙。皇城与汉城已被河水隔开,城呈不规则形,墙为土筑,残存三段,墙高4米,周长57公里。墙较皇城低矮且无马面、瓮城之设。除西门址遗留下来,其余不存,西门豁口宽1o米,残存柱础,应为金凤门或雁儿门。由于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渐北移至皇城附近,故城内遗迹受到洪水冲刷,现仅保存了汉城的北部的中央部分。
辽中京
辽中京辽中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自古为辽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为辽国的咽喉,在辽代后期军事、战略、经济上有极重要的重要作用。
辽中京由城市布局仿北宋汴京制度营建,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城墙全部用版筑,现残迹最高达4米,是辽代城址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处城。
外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oo米,南北长35oo米,南城正中有门,并有瓮城,四角有角楼,但未现马面。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南门阳德门,全长14oo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道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城墙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东北角,靠近内城南墙,有一座残塔,现人称“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较矮的与大明塔形状相同的塔,现称“小塔”。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
城址。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2oo米,南北长15oo米。城南中央城门称作“阳德门”。阳德门与皇城南之间有一条宽4o米的大道。
宫城址。宫城即称“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米。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皇城南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宫殿址。据史料记载,这里应是称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别是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的起居处。
辽南京
辽南京辽南京城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广安门外,马莲道卢沟桥乡境内。辽南京为辽代重要的陪都,又称燕京,府曰幽都,周长27华里。经考古调查现,南京城的东、西、南、北城墙均有部分遗迹存在,故南京城的周长与史料记载相吻合。皇城位于城西南隅,四墙均有门。宫殿遗址在西城垣南端,东北隅有角楼。具体位置应在今南线阁胡同。
辽南京的布局,有外城、内城和皇城的三重城。城内有纵横交错的街道,有市楼、坊市、寺观等建筑。这些多是仿唐代时的建筑格局。
庆州城
城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乡),南距旗所在地大板镇98公里。城北公里是庆云山。辽朝圣宗、道宗、兴宗及他们的皇妃陵均葬于此地。
庆州城由内、外双重城构成,平面呈回字形。内城保存完好,城墙高4-米。每隔米设有马面。马面高出城2米。城东西长1o9o、南北宽93o米、几近方形。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均有瓮城。
城内偏北正中为辽代的行宫遗址。内城西北角有一密檐式的白塔,即有名的庆州白塔。近年,在白塔塔刹内现了一大批重要的佛教文物,如瓷、银、水晶、漆器及丝织品等。白塔北侧有一组建筑群,应是主殿,两侧有回廊。北侧有后殿,在附近还现了石经幢。
祖州城
城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的山谷中。辽代城址中,除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和东京之外,祖州城是辽时州城中很重要的一座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四辈先人都在这里出生,阿保机秋猎活多在这里举行,建城后取名祖州。这里埋葬辽太祖阿保机的祖陵。
祖州城略呈长方形,残墙四周长约1785米,四城墙各有一城门,墙高3米,墙体为夯土板筑,无马面瓮城。城四角各设一座角楼。祖州城分东、西两个城区。内城位于西部,呈长方形,内有宫殿遗址四座。皇城门设在东墙的中部,门朝东,保留了契丹族崇尚东方的习俗。
祖庙——石房子
石房子祖州城内现存由七块巨形花岗板构筑的平顶石屋。应是当时的寺庙遗址。现在蒙古族称为“朝鲁苏木”(即石庙),汉族人直呼为石房子。石房子面南背北,东西长7米,南北宽米,高米,前面正中留一门,门上有窗,石房子的四壁之四角有铁锔相连。石房子内紧靠北壁正中平置一石床,横长米,纵宽米。有的学者认为这座石房子的用途当是用于祭祀。
编辑本段'
徙随时,车马为家
“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先后以上京和中都作为政治中心,但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帐。辽太宗时,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正如《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在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独特特点的四时捺钵制度。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
春捺钵皇帝的春猎活动主要是凿冰取鱼和纵鹰鹘捕捉鹅雁。时间是正月上旬至四月。活动地点有四处:鸭子河(今松花江);长春河(今洮儿河);鱼儿泺(长春河附近);鸳鸯泺(今河北省张北县)。钩鱼后有“头鱼宴”,捕鹅雁要用一种体小力大而凶猛的猎鹰名“海东青”,捕鹅后也设庄严隆重的“头鹅宴”,相当中原皇帝的亲耕大典。
夏捺钵时间五月末至七月中旬,地点多在吐儿山、黑山。皇帝与南北臣僚议国事兼避暑游猎。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庙东汗山,吐儿山在其东北。
秋捺钵时间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主要是入山射猎,打虎猎鹿,故又称之“秋山”。秋山活动与春水一样有着十分浓重的政治典礼色彩,在行猎中还有宴会等活动,同时也有习武教战的功能。
冬捺钵时间在十月。主要是皇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