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行家说,可以。
堪舆家认为,当日有些不妥,建议改日。
建除家的人说,这一天不吉。
丛辰家以为大凶。
历家弱弱的说,这一天有些小凶。
天人家认为颇为吉利。
太一家则力撑此日上上大吉。
换句话说,面对同一个问题,神棍们能把脑子都打出来。
即使是同样认为吉利与不吉的几个派系,相互之间也是完全迥异的态度和立场。
刘彻即位后,绣衣卫调查发现,整个宗教界的混乱,比他想象的更加无序。
且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派系之间的争论,甚至开始付诸武力。
相互砸对方场子,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各派之间为了抢夺客户与话语权,甚至常常上演暴力打砸乃至于肉体毁灭一类的戏码。
这对刘彻来说,简直是不可接受的一个事情。
他可是来自于两千年后,那个连活佛转世,都需要人民政府批准的时代。
神棍们,接受政府管理,在指定的场所,从事指定的活动,在刘彻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虽然现在条件还做不到。
但是,让神棍们这样毫无组织漫无目的的瞎闹,也不符合刘彻的利益。
皇帝,本身就是政教合一,受命于天,管理一切牛鬼蛇神,仙魔人鬼的至尊。
除了虚无缥缈的老天,其他一切存在,都要听命于皇权。
所以,最近,刘彻加大了寻找司马季主和延请礼娉此人的力度。
希望借助司马季主的名望和声望,来整合目前乌烟瘴气的神棍界。
至少不能再出现,各个派系,自说自话,相互矛盾的尴尬局面。
只是,想让司马季主乖乖听命,还是有些难度的。
当年,贾谊被此人喷的一脸口水,更是“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只能“摄衣而起,再拜而辞”从此不敢再登其门。
就可知,司马季主,没有一个足够让他心动的价码,他是不会愿意乖乖上钩的。
而且,这个价码与官职高低、地位高低无关。
司马季主自己也说了“骐骥不与罢驴为驷,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贤者不与不肖者同列”所谓“君子处卑隐以辟众,自匿以辟伦”。
在他看来,他才不屑与一群蝇营苟且之辈同伍。
就算给他个丞相干,也不乐意!
好在,汉室还真有这么一个理想世界。
直属皇室管理,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外朝干扰,也不会与外朝的士大夫、官僚产生交集的太史令衙门。
正巧,太史令衙门,目前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掌管。
无论学风还是气氛,都很符合司马季主的要求,全是淡泊名利,沉浸在历史与典籍的海洋中的同道中人。
所以,刘彻拿出了太史令丞这个职位来诱惑司马季主。
唯恐他拒绝,刘彻特意让使者带去了一句话:朕欲重修历法,明算天地星辰,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道以次之。编《历书》作《天官书》《封禅书》,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世之新途,闻公当世日者,贤明播天下,朕谨具仪表,拜请公,佐证大事,翌日,流芳百世,遗泽万年,公等之任也!
历书,重新计算年月日和四季变迁,这可不止是学术界和科学界的大事,更是宗教界和神棍界的大事,涉及道统与话语权,至于天官书,看名字就知道,关乎着重订仙神名位和星辰变化,至于封禅书,则是要追述和记录三代以来,历代天子泰山封禅以及“天”对其封禅行为的回应与嘉奖,更是了不得的事情。
有着这个价码,刘彻就不相信了,司马季主还能坐得住?
任你再怎么淡泊名利,不屑为官,也得乖乖的来给朕的大业出力!
第558章 绣衣卫改革(一)
翌日,温室殿。
数十位绣衣卫的高层官员济济一堂,像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跪坐在殿中的蒲团上等待着天子的到来。
作为一个新生的特务机构。
而且还是由宦官掌管下的特务机构。
绣衣卫注定了,从它成立的那天开始,就是主流舆论眼里的异类,普世价值的死敌。
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身家清白的良家子,或者出身尊贵的贵族子弟。
甚至,就连落榜的考举士子,稍微有点骨气和节操的,也不会加入绣衣卫。
自成立至今,绣衣卫上上下下,加起来统管只招收到了三位考举士子,七位落榜士子。
剩下的人,全部是来自三教九流,背景复杂的社会闲杂人等。
整个绣衣卫里,游侠出生的成员,占去了近乎一半的名额。
即使是从考举士子中招揽来的人,也都或多或少,与游侠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剩下的人中,秉性淳朴的,出身来历清白的,也是寥寥无几。
大抵只有那些负责传递公文,管理财务的文书吏和刀笔吏手上没有沾过血。
而这些选择加入绣衣卫的“英雄豪杰”们,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远大抱负,崇高理想。
其中或许会有几个真心想为国家社稷做点事情的人才。
但,绝大多数人,参加绣衣卫,其实只是为了借绣衣卫洗白自身。
甚至,借助绣衣卫的虎皮,给自己谋利。
刘彻站在温室殿的屏风后面,悄悄观察着这些人。
心里面,许多想法不断浮现。
最终,这些念头化作一个坚定的决心:绣衣卫绝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
刘彻微微伸手,旁边的王道立刻将一个薄薄的小册子递到刘彻手上。
册子上面,记录着现在在场的所有绣衣卫成员的名字,籍贯,背景以及职位。
随手翻了翻这册子,刘彻就微微摇了摇头。
绣衣卫的组织结构,实在是有些太简陋了。
不过也怪不得王道,绣衣卫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明确以特务政治为任务的组织。
一切都没有先例可以依据,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而刘彻也不好太过直接的干预绣衣卫。
所以,王道就只好抄袭目前汉室的官制,作为绣衣卫的组织结构。
抄袭不可怕,可怕的是,限于形势,王道把绣衣卫定位成了一个相当于少府下属的机构。
在整个绣衣卫的金字塔塔顶上的绣衣卫都尉,秩比居然只有一千石。
下面的绣衣卫使者、司马什么的,更是只有可怜的四百石、六百石。
一大票外围人员,没有编制,属于临时工。
短期来看,这样子没有什么问题。
但长远来看,却是一定会出大问题的。
绣衣卫的低级别,迟早会让整个绣衣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提升绣衣卫的等级,加大待遇,多拨经费,看来是势在必行了……”刘彻心中寻思着。
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只有如此,才能让人安心为刘彻卖命。
此次王温舒出去办事,结果却是满腹私心,从本质上,这未尝不是绣衣卫的吸引力不够大的缘故。
若王温舒知道,干好了差事,就很有可能成为两千石级别的绣衣卫都尉。
他还会这样吗?
刘彻不得而知。
但至少,能让他稍微收敛一些,不敢吃相如此难看吧。
带着这样的心思,刘彻挥挥手,吩咐道:“走吧,出去与绣衣卫的诸君会面吧……”
于是,刘彻推开屏风,在十几位侍从宦官的簇拥下,走进温室殿。
“臣等恭迎陛下!”绣衣卫众人立刻纷纷起身,拜道:“陛下万寿无疆!”
刘彻登上御座,坐下来,看着满殿的绣衣卫官员,这些人里,一个有功臣勋贵背景的人也没有。
这大概算是绣衣卫目前为数不多的优点。
没有功臣勋贵背景,就意味着,他们只能也必须只可以依靠刘彻一人。
离开了刘彻这个皇帝,他们什么都不是!
这样一来,无论他们未来做到什么程度,走到什么位置,刘彻都只需要一纸诏书,甚至连诏书都不需要,直接就能摁死他们。
就跟先帝摁死邓通一样。
只是……
刘彻微微在心里叹了口气,这些人的成分还是太复杂了。
来自三教九流,不同阶级,他们或许会敬畏皇权,但肯定不会害怕法律。
甚至,在坐的绝大多数人,在过去,都曾经不同程度的践踏过法律。
这样的人员构成,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当刘彻需要他们肃清或者定向反腐时,他们会没有包袱,轻装上阵,完美的完成任务,且在期间不用害怕走漏风声。
但坏处也是显然易见的——他们有着足够的心智和毅力来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