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爹娘一样?还有那帮前几日嚷着报名的家伙,这才几天?当初活生生的人,如今却埋地下了,这人到底是昨死的?那仗又是昨打的?鬼晓得!
  吴员外、齐老爷他们出名的善人,书香传家,又都做过大明的官老爷,这太平营凭啥抄了人家?难道是那永历天子下的令?怎么看,这太平营行事都透着诡异,反正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官军,说不得真像有些人说的,这帮人啊根本不是什么明军,压根就是土匪来着!
  再说了,咱老百姓是不识字,不认字,看不得书中的大道理,听不懂圣贤的教诲,可咱老百姓不傻,这世上能把百姓不问老弱妇孺全拉进军中的,除了流寇就没别人!
  平民小户的,穷就穷点,咱只要守王法,人老实,不管这天下是哪个皇帝做了,不管那衙门里的老爷姓明姓清,这日子都能过下去。打了这么多年仗,那当官的也要有人给他们种地纳粮吧?怎么着也能给我们条活路,现在一道狗屁布告就叫我们去从军,这不是把人往死里赶,一条活路也不给了吗!
  一百个人一百条心,在这种情况下,知州衙门布告上那“自愿”二字便真仅仅是纸面上的自愿二字了,压根就没人自愿,全躲在家里呢!
  起初,宋襄公还张罗了一众小吏,又从营中找了些识几个字,会说话的年轻人,大多是些伙计、跑堂的。这些人手里拿着衙门发给的铜锣,沿着大街到处敲打,然后扯着嗓子喊话,可是喊来喊去,却是不见效果。两个时辰过去,还是没有一家主动打开家门前往太平营报名的。
  于是乎,暴力行为便开始了。
  在强迫那些不肯参加太平营居民入营过程中,有被打折了胳膊,有被打伤了腿的,有被打得满脸血的,真真是闹得鸡犬不宁,户户有哭。
  强迫是强迫了,不过在周士相的再三警告下,奉命执行任务的几个总旗还是约束了部下,以致于没有闹出人命。在经历一个下午的叫喊哭泣和乱哄哄后,太平营终是将罗定居民全部裹挟入营,由此增加青壮四百余,另增老弱妇孺一千余。
  没有受灾居民家中的所有能够为太平营所用的物资也被全部征收,大到家中用的铁器,小到锅碗瓢盆,总之,只要是能用得上的东西全部都被拿走,甚至连门板也被拆下,据说是以后行军时可以用来挡鞑子的箭,宿营时可以用来铺床。有伤员的话也可以用来抬人,碰上阴雨连绵天找不到烧火的木材,这门板便也能用上。
  后营的老弱妇孺增加到了近万人,如此多的人口让宋襄公在一夜之间白了半边头。
  人多手杂,人多生哄,人多起乱,人多难言……总之,人多了绝不是力量就一定大了,也会变得更乱,更难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治理百姓和行军打仗本质都是一样,只要有了章程,指定了各级负责的人手,事情便乱不了。几天磨合期一过,这事便能上正轨。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让这些老弱妇孺适应太平营的生活,接受太平营的领导和指挥,宋襄公用了大半夜时间编册了后营的基本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周士相也结合后世的一些办法出了不少主意,最终,一份《太平营后营组织管理办法》便新鲜出炉了。
  此管理办法虽然引用了后世的一些办法,但大体还是遵循本时代的治民思想。
  宋襄公将后营分为二十个小营,每营设营老一名,营管五名,副营管十名。
  所谓营老,实际就相当于前营的总旗官,不过前者是治民,后者是管兵,故而才有“营老”一职,而不是如军中一样也设总旗官。
  营老人选多是长者,或是那里里正、村长,总之,任命营老的唯一条件就是此须能够得到本营老弱妇孺的一致认可,说的话别人肯听。至于营管则是选老弱中腿脚还算便利,也有些力气的人担任,主要任务就是协助营老管理本营的老弱妇孺。从前营退下的伤兵将来安置的话,便多安排在此位置。
  营中百姓的粮食也由营老和营管统一从公库领取再行分发,此程序在周士相看来极有可能导致营老和营管有贪污行为发生,不过暂时也不是考虑这块的时候,和营老、营管有可能贪污营民的口粮这种弊端相比,营老营管制在眼下是最有效的组织办法。
  营老、营管的人选很快就出炉,老凤庄铜矿的那一千多老弱妇孺分成了三营,每营的营老和营管都是由他们自己推选,而自愿追随过来的百姓也由他们原先村中的长者出任,宋襄公只是在安排强迫入营的那些罗定居民营老、营管时才进行了干涉,其它各营大都是自己决定的人选,报备上来即可。
  摊子大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就难免要扩大。


第73章 正轨
  现在的罗定城就是一个大军营,所有能住人的房子全部住满了人,即便如此,还是有三千多人无处可住,不得已,宋襄公连夜组织人手在西城清理了一片废墟,也亏得周士相在德庆时和绿营采购了一批帐篷,这才勉强将人安置了下来。
  公库规模比之出征德庆前扩大了几十倍,钱粮物资堆了足足数亩地,仅凭先前赵四海手下的五十个兵已经难以承担公库的监管之责,故周士相又从老凤庄矿工中抽了100人编成两队兵交给赵四海统一指挥,赵四海的总旗一职也被临时提拔为试百户,以应付麾下兵力增加的局面。
  公库是太平营的钱粮重地,可以说是整个太平营的命脉,公库一旦有失,太平营便无法维持运作。因此对赵四海试百户的任命并没有引起其他总旗官的反对,矿工代表、罗教徒出身的铁毅对周士相抽走矿工的安排也没有意见。
  在扩大公库管军后,宋襄公又从20个小营中抽了200人负责公库的运转,这些人多是五十岁左右的老人,只十几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这些人被称为库军,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公库物资的运输、调用、分发。当然,因为他们承担的主要是重体力活,故而每天可以得到比原来定的口粮多一半的食物,月终还可以领取一些酒肉。
  库军以外,宋襄公又仿照明军仓库编制设了库大使一职,由林万福担任,职责便是负责入库和出库的钱粮物资清点。
  库大使以下又有20名库吏,大多都是林家米铺的伙计。这一点是林万福自己提出来的,说是自家伙计跟着时间长了,而且以前多是做的这方面事情,熟门熟络的用着顺手,若是找些不懂的过来,难免要耽搁功夫,万一出错更不好交待。宋襄公在盘算后,觉得此并不是什么大事,便依了林万福。
  因周士相已经和宋襄公透露过不会在罗定停留太长时间,所以宋襄公便将全营大半的车辆全部调给公库使用,会驾车的也都一并调了过来,以便在太平营拔营离开罗定时,公库的钱粮物资能够顺利随军出发。
  私底下,周士相也和宋襄公打了招呼,一旦形势不利时,首保公库,次保营民。即太平营若是和清军交战失利,那么宋襄公的任务就是保证公库的钱粮能够快速转移,只有在保证公库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考虑老弱妇孺的撤退。
  周士相招呼的潜台词是什么,宋襄公自然也清楚,他已不是当年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十多年的经历让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也能舍得掉心底的那点妇人之仁。万一真到那天逼得他做选择时,他会毫不犹豫的按照周士相的吩咐去做。
  设了库大使和库吏,又有库军,如此一来,公库的管理和运转便初显规模。库大使率库吏负责钱粮出入登记,库军负责物资运输分发,试百户赵四海则率所部150名兵丁负责公库的安全。公库这块,在人手全部安排到位后,算是最先安稳下来,也最先运转起来的机构。
  林万福在获知自己出任太平营公库库大使一职后,喜不自禁,周士相接连看到他数次跟在宋襄公屁股后面点头哈腰,而林万福看到他时,许是因为女儿的缘故,稍显尴尬。
  林万福不是没有向宋襄公打听过女儿在周士相那里到底做什么,却被宋襄公训了几句,吓得他再也不敢过问。只不过每回看到周士相时,他那眼神都有点像是老丈人在看女婿,却是一点也没有把女儿已非完壁放在心上。思想上,算是开明人士了。
  虽是设了二十个小营,又任命了营老和营管,可是一时半会各营还是闹哄哄的,原本就是一处来的倒还算安静,大家知根知底的,看着周围都是家乡人,心里怎么也能定当,不疑心这不害怕那的。可有的营头却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营民,诸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