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5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比如生丝、棉布的生产是需要航运、机器设备的支持的,航运发展了就能够带动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同时航运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会带动煤炭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是一环接一环的,一个产业起来了,往往就会带动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帝国大力扶持纺织产业的原因所在,因为现在的纺织产业就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龙头,它发展起来了能够极大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放下手中的工业发展报告书后,林哲和郭龙云又是继续交谈了大约半个小时,主要还是林哲在听,郭龙云在说。

郭龙云说的主要是帝国明年的经济发展规划!

“明年对于帝国的重工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年份,除了继续保持对广州、天津这两个沿海城市的持续投入外,另外在明年开始我们将会加大对湖北工业发展的支持,那个时候株萍铁路将会完工,而大冶钢铁厂也会正式投产,煤炭和钢铁业的发展将会极大的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明年宁沪铁路会进入大规模施工期,同时唐山滦州铁路也会开工,这就需要国内的钢铁产业的极力配合,不然很有可能面临铁轨产能不足的情况。”

林哲点点头:“铁路乃是带动煤炭和钢铁产业的一大利器,但是也要注意两者的配合,避免出现铁轨的产能跟不上!”

铁路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十九世纪来说,其重要性比后世的高铁更加重要。

因为在后世没有高铁的话,还有普通铁路,还有飞机,还有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但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铁路几乎是唯一的陆上大规模运输的选择。

对于一些没有大规模河流的内陆省份来说,没有铁路就只能靠走路,和外界的工商业联系几乎是断绝的,然而一旦开通了铁路,大量来自其他地方的工业产品、原料就能够迅速廉价的进入这个地区。

而当地的一些工业原料,特产以及工业产品也能够廉价的外运,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收入。

一个大陆国家要进行工业革命,有一样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铁路!

待郭龙云出去了后,林哲依旧没能闲下来,因为外头已经等候了许久的江道泉是紧接着郭龙云进来。

这一次江道泉来见林哲,倒不是为了教育等事务,而是为了前清的一些事务。

“皇上,经过这两年的前期工作,已经算是把清史摸清了一个脉络,这是已经完稿的几卷里的节选!”

说着,江道泉就是向林哲地上了厚厚一本文稿,看见这起码有二十多厘米厚的文稿,林哲不由得皱眉,这么多要看的话,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呢!

所以他只是拿了起来,然后翻开了前面几页略微扫了一眼,半响后合上:“前面这总述写的倒还过得去,后面这些朕会交给秘书处看的!”

基本上只要是大部头的一些文件书稿之类的,林哲都不可能一一亲自过目,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秘书处协助林哲处理的,不管是那些厚厚的法律文本还是什么项目计划书,还是说今天的这个清史,林哲都是不可能亲自一一看过的。

对于林哲的反应江道泉是早有预料的了,不过他对编修清史非常重视,所以今天才会特地带着一部分书稿过来让林哲过目。

毕竟给前朝编修史书对于一个文臣来说乃是属于极大的荣耀,如果是在明清两朝的话,这项工作一般是由翰林院负责的,只有那些状元、榜眼、探花们才能接触到史书的编修工作。

不过帝国的官制里并没有设立翰林院这种机构,皇帝日常的文书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而一些档案、史书编修这些则是由内阁教育部下属的档案司负责。

江道泉身为教育部大臣,本来是不应该和那些后辈们争夺负责清史编修工作的,但是身为一个传统文人,江道泉的内心里还是非常渴望能够青史留名的,而再也没有什么比主持编修一部史书更能让文人兴奋啊。

一想到未来的二十五史里的清史是由自己负责编修的,他就忍不住激动。

所以他才是倚老卖老,最后抢过了本来属于那些后辈文官们的位置,自己坐上了清史编修委员会督办一职。(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四章 后宫版八国联军

新朝给前朝编修史书,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了,这给前朝编修史书,并不是说真正为了保存历史资料什么的,其最重要的目的还是用于向天下宣告,前朝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现在的天下是新朝的了。()

同时也算是宣布自己乃是正统王朝的一项举措。

所以在中华军攻克北平,逼得咸丰自杀,恭亲王投降,叶赫那拉氏、载淳等人被抓获后,中华帝国就已经是开始着手清史的编修工作了。

由于北平在恭亲王的带领下主动投降,得以避免战火,在紫禁城内的大量文史资料得以完整保留,这给清史的编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只是虽然有着完整的史料可供参考,但是要给一个跨度长达两百多年的王朝编修史书,而且还不能是所谓的简史、通史,必须是完整的详细史料。

即便是用文言文书写,也至少在五百卷以上,其总字数不会低于六百万字以上!

这项工作最少也得十余年时间,历史上的明史从正式编修到完稿,花了六十年。清史稿快一些,但是也花了十余年时间。

说实话,江道泉能不能活到清史完稿发行的那一天都还是个未知数呢!

编修前清史书,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长久的,而为了尽快的宣告前清的历史,中华王朝的正统性。

有一件事倒是省时省力,那就是给咸丰帝上庙号、谥号。

给前朝末代皇帝上庙号、谥号也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古老传统的,其政治含义和给前朝编修史书差不多,都是为了宣示王朝的正统性。

为了给咸丰帝庙号以及谥号,内阁的一群文臣,尤其是那些传统读书人出身的官员们更是发挥出了绝世才学。

一开始,内阁那边是提出了给咸丰上庙号,但是刚提出就是引来了诸多人的反对,反对的理由就是:让我们中华帝国给清朝末代皇帝上一个什么宗之类的庙号,这不扯淡吗。再说了清朝当时给明朝崇祯上庙号的时候,最后还不是把崇祯的怀宗给废掉了,只给了一个中等的谥号而已。

所以给咸丰上庙号就是不了了之,而后则是集中在谥号上来。

话说给前朝皇帝上谥号其实也是个麻烦事。首先你不能上美谥,因为这样会把敌人吹的太高大上,显得新朝夺取天下是靠了走私运或者靠什么阴谋之类的。

如此也就只剩下中谥和下谥了,下谥的话也不是随便给的,因为谥号相当于是给已经死掉的人做一个总体的评价。

除非前朝皇帝实在太坏。引起天下公愤之类的话,不然的话还是尽量别给什么炀、历、灵之类的恶谥。

所以给咸丰帝授予中谥是最适当的。

那具体什么谥号呢,这就得看咸丰帝这人了。

纵观咸丰帝登基后的不到十年时间里,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倒霉!

登基的第一年就是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然后好不容易挡住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并把太平天国困在南京一带的时候,林哲在1856年又造反了,然后更是直接一路北伐杀进了北平,把持续了两百年的满清王朝给彻底灭掉了。

在这个过程里,其实咸丰一直都在试图挽回败局。并为此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由于林哲的存在,清朝的改革力度是远远要比历史上要强得多,甚至比洋务运动时期都要更大,清廷能够编练出来多支新军就是明例,不管是李鸿章的江淮新军,曾国藩的湘军,还是说都兴阿的大清陆军。这些新军都已经算是勉强跟上了历史的潮流,进入了线列时代。

如果林哲不造反的话,以咸丰改革后的清朝军事实力,在后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里。即便是获胜很难,但是在陆地上保持一个不败的局面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现实没有如果!

咸丰因为林哲而改革,同样因为林哲而葬送了他的王朝!

纵观咸丰主政的这不到十年时间里,他一直在顽强挣扎,最后得强调的是,他失败了。

抛开政治等各种所谓的主义因素。单纯从历史的客观角度去看的话,那么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咸丰就是有些能力并且还很努力的倒霉蛋!

这话的重点不是他的能力或者努力与否,而是倒霉蛋这三个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