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5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比例对于帝国而言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因为这代表着在帝国和外国的国际贸易中。每年能够节省上千万的黄金白银,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

既然他们有这个野心。而皇家武器公司那边也的确是没有把机床类的业务做起来,那么直接卖掉机床制造业务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林哲亲自批准了这一收购案,由此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民营资本收购皇室产业资产的例子。

接手了皇家武器公司的机床制造部门后,隆丰制造公司没有丝毫客气,把该部门的主要行政负责人通通炒掉。只留下了技术人员。

为啥?

因为他们看中的是那些技术人员,至于那些行政管理层,能够把这样一个拥有国内最先进技术的机床制造部门玩成这样可见能力之差,所以这些人还是有多远就滚多远吧!

隆丰制造公司的崛起,乃是帝国最近几年大力扶持工业发展的直接结果了。

大量的政策扶持使得帝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大幅度增加。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是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里的机制棉布产业更是一日千里,而轻工业的发展同样能够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轻工业的工厂同样是需要大量机器设备的,而进口货价格昂贵,这就给国内发展机械制造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动力。

同时帝国对于国内的重工业是有着极大的政策优惠,其税收比例是相当低的,而且新建重工业工厂的时候,往往还有好几年的免税政策,这些都给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利好。

以至于到了现在,民营资本的重工业企业竟然有实力,有信心收购皇室产业的部分资产,这在前几年是不敢想象的。

“到目前为止,帝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的重工企业已经增加到八十七家,其中二十三家为矿务类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铁矿的开采上。

其他基本集中在机械产品的零部件制造上。

其中的大型企业隆丰制造公司则是国内唯一的一家大型工业机床供应商!”

经济大臣郭龙云再向汇报1861年度的工业发展情况时,重点提及了民营资本在重工业领域的发展。

“未来民营资本在重工业方面的投资依旧会集中在煤炭、钢铁等有着较大盈利前景的行业,另外,经过引导也有不少民间资本开始逐步进入铁路行业,投建的宁沪铁路所需的资金由百分之二十是、由民间资本提供!”

“此外在航运产业上,民营资本发展的也较快,目前国内已经成立有大小航运企业二十六家之多,其中大部分为中小规模的内河航运公司,主要集中在珠江、长江这两条内河航线上,不过还有两家涉足海运的大规模航运公司。

其中的南洋航运公司已经拥有千吨以上的船只十六艘,大多数都是蒸汽风帆混合动力船只,开通有上海到香港、广州、天津、新加坡等海上航线。

东海航运公司也是开通了国内沿海港口以及到南洋部分港口的航线。

这两家民营资本的航运公司已经对皇室产业所属的江南航运公司形成了重大的挑战!”

江南航运公司,其前身并不是商业公司,而是军方所属的海上运输机构,不过随着国内大规模战争结束,军方后勤部门拥有大量运输船就闲置了下来,为了避免资源浪费,皇室产业特地成立了江南航运公司,并从军方手中接手了这批船只,然后进行商业运营。

主要业务是货物运输,并有一部分的客运业务,乃是目前国内的第一大航运公司。

不过后来的南洋航运和东海航运却是发展迅速,其南洋航运更是在客运领域超越了江南航运。

听着郭龙云的这些报告,林哲也是第一次对帝国这两年的工业发展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未完待续。)u

第四百六十三章 编修清史

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准确地说应该是从1854年林哲建立上海商贸区后开始的,那一年在林氏家族的蒸汽缫丝厂带动下,掀起了一番生丝浪潮,以至于短短几年里上海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蒸汽缫丝厂,并且厂丝的产量越来越多,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1861年底的今天,中国的主要生丝产量已经是厂丝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只有一些偏僻地方依旧保留着传统生丝作坊。

生丝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方面陆续出现机器加工的木材厂,茶砖厂,火柴厂,肥皂厂等。

重工业范畴里也是陆续发展起来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等产业。

即生丝产业后,帝国在1858年后开始全力推广棉布产业,各种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和生丝产业相比,棉布产业相对来要更加容易筹办,首先它对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说要和生丝产业一样,必须靠近蚕茧产地,同时也是必须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广州、天津这些沿海港口城市设立厂,这样可以方便的直接从印度进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这些由于水运便利的地方设立厂。

甚至你还可以在国内一些棉花产地,同时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设厂。

如果说纺纱厂这种上游企业还对地理位置要求比较大的话,那么棉布产业里属于中游的织布厂、染布厂这些就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够运来棉纱他们就可以生产棉布,有原色棉布他们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内陆省份的织布厂都可以直接在当地售卖。

此外棉布产业相对于生丝产业来说,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比较少的,你要办一个蒸汽缫丝厂,设备厂房什么都还说,但是你得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再售卖,由于蚕茧、生丝价格的高昂。要想达到一定生丝产量的话,那么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过千人的蒸汽缫丝厂,其每年所需的流动资金至少也是五百万以上,而这还不算前期的各种设备投入呢。

但是棉布产业里呢。也就纺纱厂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不过有个几十万就能够办起来一家不小的厂子了,如果有个几百万投入进去的话,那就是数一数二,雇工起码几千人的大厂了。

此外。棉布产而已对规模效应要求不大,并不是说非得投入几十万几百万办一个大规模工厂才能够有效压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

就和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随便弄几十个工人就能办一家服装厂一样,十九中期的纺织产业的准入门槛同样非常低。

对技术要求不高,还要购入必要的设备,请上几个技术人员然后就能够开工,尤其是对于织布厂、印染厂或者是那些被服厂来说就更简单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齐上阵,就能够办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技术要求不高、资金投入较低,同时对地理位置没有什么要求。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年头投资纺织产业的利润相当丰厚!

尽管棉布产业的利润率不可能和生丝产业那样,动辄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办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率。

还有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丝产业严重依赖出口不同,棉布产业却是以内销为主。

而全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总得吃饭,总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购买力不强,依旧保持男耕女织的农村群体,只计算城市人口的话,那也是好几千万人的大市场啊。

以往这些市场都是被传统土布所占据,而现在在机织布的质优价低的冲击下。传统土布已经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场里,基本上已经是机织布的天下。

传统土布产业的消退,这也就导致那些为了生存的原土布从业人员开始转型。他们要转型也简单,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转为机器织布模式就可以了。

毕竟所谓的传统土布,除去了农村家庭自产自用的那种土布外,实际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土布都是商业化生产的,是有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严格上来说。这也算是资本萌芽时期的工业了。

这些传统手工业陆续转型后,也就成为了新式的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他们从那些大规模的纺纱厂里购入棉纱,然后进行织布、染色,最后把这些机织布贩卖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产业的诸多特点,也就让这个产业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众多,地域非常广泛的一个产业。

发展三年后的棉布产业,尽管其给中央财政贡献的收税还比不上生丝产业,但是其对国内民生的影响程度已经是远远超过了生丝产业。

生丝、棉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