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虑到大家习惯和通用的称谓,下面也姑且用松赞干布来称呼吧。

随着势力的扩大,松赞干布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发现,在自己疆域的东边,有一个叫大唐的王朝,欣欣向荣,它的首领还被周边各国尊奉为“天可汗”。更吸引人的是,刚刚消灭了东突厥的大唐除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也比自己的治下高出不少。

对于这样一个邻居,先得接触一下,摸摸情况——松赞干布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参拜唐朝皇帝。

当时在长安城中,从李世民到看城门的士兵,大家都不怎么清楚这个吐蕃的情况。只是大概知道那里是一块尚未开化之地,风俗与中原迥异,崇尚英勇之士,信奉不明宗教,有时甚至用人作为祭品。总之和突厥之类的应该差异不太大。

不过听前来的吐蕃使者说,吐蕃国土广大,兵势强盛,似乎不可小视。现在既然对方前来表示友好,那咱们也要礼尚往来,派人前去答礼,顺便呢也去摸摸底。

唐朝使者名叫冯德遐,虽然史料尚未记载这人的具体情况,但是想来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这不,第一次碰面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很快被他所吸引:“见德遐,大悦。”

既然关系这么融洽,宾主双方就都比较放松,彼此东一句西一句地唠了起来。说着说着,冯德遐就在无意中提到了东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唐朝公主。这下子可勾起了松赞干布的兴趣,他派使节和冯德遐一起回到长安,进贡大量金银珠宝作为聘礼,请求迎娶唐朝公主为妻。

长安城大当家李世民觉得,吐蕃地广人稀,生活艰苦,中原人到了那边就觉得不舒服,恐怕不是什么好地方。而且还听说,吐蕃人信奉当地的本教,习惯用把自己的脸涂成红颜色,有点断发纹身的味道,简直难以想象。对于这样一个政权略显冒失的和亲请求,还是先放一放吧。

吐蕃求婚使者等到最后,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这下子难办了。

使者深知自己的那位赞普虽然智勇双全,堪为英明领袖,可是有一样:脾气不好,打人骂人是家常便饭。这回赞普满怀期待地对自己委以重任,带来这么多财宝,最后事情居然没办成,回去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对于鼎鼎大唐他又无计可施。

这可如何是好呢?

在从长安回逻些的路上,这位使者一直在苦苦思索。别说,还真被他想出了个办法。

回到逻些,使者没敢多耽搁,一路小跑着去见松赞干布,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道:“小人到了长安,见到大皇帝。也是托赞普洪福,大名远扬,大皇帝对小人非常不错,招待级别十分之高,也同意把公主嫁给尊贵的赞普。然而后来吐谷浑的使者也到了长安,这帮人从中挑拨离间,污蔑我吐蕃。这样,大唐对小人的待遇渐渐地越来越低,最后居然不肯通婚了。都是小人无能啊,说不过吐谷浑那帮混球!”

呵呵,又见忽悠。

诚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

不过,比起一个女人,吐谷浑所控制的青海湖一带的土地更让松赞干布朝思暮想。

带着这个借口和扩张之心,一直在膨胀的松赞干布开始组织军队,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向吐谷浑发动了攻击。

可怜吐谷浑被唐朝狠K了一顿之后还没恢复过来,根本无力抵抗吐蕃的猛烈攻击,被打得丢盔弃甲,几乎再次亡国。

获胜的松赞干布调转枪口,乘势率号称二十万的大军继续进军党项、白兰等羌族地区,并攻击唐朝松州(四川省松潘县)。松州都督韩威率军仓促应战,大败而回。松州边境秩序陷入混乱,数个由羌族酋长担任州长的州府同时倒戈,投降吐蕃。

志满意得的松赞干布再次派使者携带金银绸缎之类的聘礼前往长安。有了战场上的优势作底气,这回来的使者可比上次高调多了,声称:“公主不来,我们就继续深入大唐境内,直到见到公主为止!”

太宗李世民得到松州传来的加急文书,摇了摇头:不知天高地厚。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政府对吐蕃的军事行动展开反击: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右领军将军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左领军刘简等率步骑兵五万人前往松州,迎击吐蕃军。

松赞干布很快便尝到了苦头:唐军先锋牛进达趁夜自松州突袭吐蕃大营,斩首一千余人。

这使得原来以为唐朝是个大而无用软柿子的松赞干布有些恐惧,再听说来军主帅就是当年眼光独到、消灭吐谷浑的大功臣侯君集,不禁挠头。加之部下厌战情绪日益高涨,他决定:收兵,撤!

这次军事行动让唐吐双方都对彼此的实力进行了重新评估,两国间的关系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双方都意识到,在目前彼此并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和平共处不失为上策。

松赞干布首先做出了调整: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向唐朝对于以前的不快致以歉意,一方面继续表达对大唐的仰慕和向往,并再次提出了迎娶公主的请求。

这次前来为松赞干布求婚的不再是泛泛之辈,而是吐蕃的大论(宰相)禄东赞,聘礼也是相当丰厚(对于吐蕃国家而言):黄金五千两、珠宝数百种。

这次,李世民同意了吐蕃的求婚。一位宗室的女儿被册封为文成公主,将择日启程,前往吐蕃。

说起这次求婚,还有一个“六难求婚使”的传说。

据说当时有若干国家同时向唐太宗请求迎娶文成公主。一时难以决判,于是李世民便设置了六道难题,只有把这六道难题全部破解者,方能迎回公主。

第一题:把一根柔软的丝线穿过九曲明珠的细孔。

那细孔又弯又绕,丝线根本无法穿过,别的使臣都急得抓耳挠腮,就是毫无办法。禄东赞则把丝线的一头系在一只大蚂蚁的身上,让蚂蚁从一头钻入,同时在明珠的另一头抹上蜜糖。这样借着蚂蚁的努力,丝线很轻松地穿了过去。

第二题:亲子鉴定——匹配一百匹马驹和一百匹母马的关系。

其他的人要么按身形,要么按颜色,可是都无法完全、正确地区分出来。禄东赞的做法是:先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上一夜,待到第二天放出来时,早已饿得难受的马驹们会主动跑去自己的母亲那里找奶吃。自然问题又解决了。

第三题:各国使者团须在一天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完了还得把剥下来的羊皮揉好。

别的使者领了题目后就急急忙忙回去杀羊、喝酒,结果弄得满地血污,自己也醉成一团,揉羊皮估计只能在梦里做了。吐蕃使团在禄东赞的安排下,按顺序,慢慢地杀羊,小口喝酒吃肉,同时揉羊皮。结果不到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办完了。

第四题:从一百根两头一模一样的木头中分出根和梢。

这题可真是要命。几乎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禄东赞率领的吐蕃方面再次获胜。他们的做法是:把木头置入河中,根部较重,在水中的位置靠下,梢部则相反。

第五题:夜间召集所有使者前往宫中看戏,散场后让大家自己走出宫去。皇宫很大,很多建筑又都非常相似,加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进皇宫,迷路的不在少数。禄东赞是个有心的人,在入宫时就在沿路做好标记,所以他只要按照标记的指引就可以顺利走出去了。

第六道: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在同样装扮的三百名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

三百名佳丽看得在场所有人都眼花缭乱,难以识别。禄东赞由于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曾经服侍过文成公主的大娘,知道了文成公主的体貌特征(据说是一颗痣的美丽传说)。于是,禄东赞再次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为自己的赞普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顺利完成了求婚的使命。

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关于这个故事的精彩壁画。

这段故事十分动人有趣,但是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民间智慧的结晶,作为千古流传的佳话,但不作为可信的历史。

首先文成公主不是皇帝之女,她的公主名号也是为了出嫁而加封的,不可能早已名扬各国,引来一大堆的爱慕之人。

其次,当时国与国的联姻政治色彩极浓,其中的关键在于结亲二者的身份,以及两方政府的态度,与当事人本人贤愚、美丑关系很小。

第三,从这几个故事所描述的事情来看,特别是第二和第三道题带有很强的游牧生活色彩。在农耕文化占主导的中原地区,马匹不是常见之物,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